借鉴经验1——回顾篇
从那以后,我们分析了我们失败的原因,觉得编程方面是个大问题。于是我决定加入ACM队好好学编程,然后学姐她们也努力看各种建模方法。那年华东赛,我们意外的拿到了一等奖。要知道,华东赛的得奖比例远低于国赛和美赛。但是那个来的过
早的胜利也许是她们放松的起源。暑假后,我参加了ACM队的集训,编程能力有了很大的长进。但是她们暑假回家后就基本上
没有怎么好好准备数模。
于是整个大二一年我基本上都在ACM的机房学算法,敲代码。也是在ACM队我找到了我现在的队友,Uriel。一个很神奇的
人,学校魔方三阶、四阶的冠军。也是POJ的切题狂人,现在是我们学校在POJ上切题最多的了。
寒假的时候一个意外,当时是ccyy决定要我和她去参加美赛,但是最后比赛的时候她决定不来了。于是HQCH找了Qboy,就那么
临时组成了一支队。Hqch的编码能力很厉害,Qboy搜商又比较高,再加上我比较有写作经验,就是这样一支队,在比赛的时候
居然能够优势互补,最后得一等,绝对是一个奇迹。
当时做的是世博会对上海市经济的影响。然而一上手这题就不是很顺。因为我和Uriel对统计模型包括SPSS都不熟悉,外加题目
描述过于抽象,导致第一天深夜我们才定下方向开始查找资料。然后捣鼓了半天的TOPSIS模型又无法反映SB会对上海经济的影
响。然后重新聚类,因子分析...一直到交卷前4小时所有的模型才算没有问题...摘要也是赶出来的,虽然3人一起修改了多遍...最
后我抱这个枕头睡死在桌上
11年美赛的时候,延续了国赛队伍,然后题目也相当比较容易下手,是中继站的选址问题,然后我们直接转化成最小圆覆盖
了。得益于硕强的编码能力、我的写作经验、全队比较娴熟的配合,我们拿到了Fianlist。但是一些小错误和失误,被评委判定
为Fatal Flaw,导致我们和Out Standing失之交臂。
11年国赛,由于JYF学长的毕业,队伍作了一些小调整,我们找了数学系的ZXQ,和去年的队伍没有大的区别。周筱晴是数学系
中我们这届我见过的概率和数理统计功底最扎实的,而这也是我和Uriel知识最薄弱的一块。由于是老队伍,自然在配合上也不
存在什么问题,而且我和Uriel答辩的时候也不像第一次那么紧张了。题目是经典的区域划分,凭借着最短路和二分+匈牙利和模
拟退火,最后拿了国一。
12年美赛,ZXQ退出了,我、Uriel、HCH,3个ACM队友组了队,再次取得了Finalist的成绩。代码和算法能力近年来在离散题
中是王道啊。虽然最终没能取得Outstanding,但是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了。
随着毕业,我的MCM生涯也宣告结束。
厉害啊有没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