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回收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由于国内公司债券市场不发达,银行违约贷款回收数据系统研究时间起步时间不长,国内关于违约损失率的研究理论介绍较多,有影响的实证数据稀少,关于建模工作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多是由不良贷款管理公司集中处置的,银行没有相关的处置数据,收集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信息,可以有效的填补研究的实证缺乏。近年来国内关于研究主要如下:总结了计量三类方法。(对违约损失率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违约损失率定量分析方法及在中国量化违约损失率的特殊性和主要难度。年分析了估计银行违约损失率的必要条件,并探索了对内部评级法框架下的违约损失率估计。(年更提出了关于高级建模的详细建议。沈培龙(年)研究比较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违约损失率建模方法,其中包括非参数化模型和神经网络方法。上述方法对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宝贵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定性分析取代实证研究的缺陷,这些研究并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参考。(等对一些银行相关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中国商业银行汇总数据的不良贷款回收率分布、各行业回收率情况进行分析。等运用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银行的违约贷款数据,分析了违约情况下不良贷款在期限结构、抵押方式等方面违约损失率的分布特征。东和中科联合实验室在年至今的时间中依托数据库展开了大量的影响因素和建模研究的相关文章,对国内的建模工作进行了大量有积极意义的探索。从目前来看,各家金融机构的业务系统对于涉及债务人评级)的建模和研究较为成熟完备,而对涉及债项评级)实施均未成熟,这也是新巴塞尔协议实施的难点。从国内某银行机构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内部评级法实施方案中可其流程更多偏重于信息的采集,而在建模方法上,由于数据的不足,难以展开。这也是当前国内主要金融机构都面临的主要问题:系统建设过程缺乏有效模型的支持。 目前,除关注于理论模型和计量方法外,对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现有文献研究中发现,众多研究文献集中于与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回收率(,即债务人违约后资产的回收程度。从资产回收的角度看,决定两者关系为:。己有的文献研究表明,资产大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仅受到债务人信用能力影响,更受到交易的特定设计和合同具体条款的制约,如风险暴露规模、贷款期限、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总体上可分为债项特征和外界因素两类。然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并非适用于我国。目前我国尚缺乏成熟的债券市场和完善的破产法律程序,这对我国违约损失率度量影响很大。因此,有必要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来研究我国违约损失率的总体特征和影响因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