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 发表于 2015-9-7 19:08

金融资产定价的早期理论

金融资产定价的早期理论因此,本文能以我国不良贷款的定价问题为对象在以下路径下展开。即通过对定价基础理论的解读,基于大规模不良贷款定价数据的采集整理,基于传统的定价理论和统计分析工具,用中国的大规模有代表性的实际数据研究影响我国不良贷款回收率(违约损失率)的因素,探讨适合国情的回收率模型开发模式,并基于中国市场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我国不良贷款的处置管理问题。作为金融资产的不良贷款的定价问题首先需要在金融资产定价理论框架下进行梳理,这些理论涉及定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由于回收率问题和违约损失率相联系,国外对回收率的研究多与违约损失率联系起来,而违约损失率的估计问题又是信用风险计量的范畴。所以,本章研究了与回收率相关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并最终落脚到与本文重点关注的回收率模型的研究上。金融理论主要研究在未来收益不确定的环境下,经济主体如何在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通过金融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如何对资源进行跨时期配置以及配置的效率。跨时期(时间)和不确定性(风险)是影响收益和风险权衡、资源配置以及配置效率的两个中心因素,这两者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成为刺激金融研究的内在因素,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合理的均衡价格体系如何形成,也就是金融资产定价问题。金融资产的正确定价是进行一切金融决策的前提和依据,它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资产定价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朔到世纪、年代,和特别是在年发表的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阐述论文中提出并解决了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决策问题一投资者在最大化财富的同时,也要求最小化风险。指出资产的价格取决于期望效用而不是期望收益,同时财富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思想和方法为后来的金融资产定价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关于此方向的理论一直停滞不前。不论是古典经济学家还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他们要么更多的是关心宏观意义上的问题,要么根本就没有不确定性的观念,如的一般均衡体系;要么仅仅使用粗浅的动态模型考察宏观问题,如通过利息理论把宏观金融问题与一般经济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世纪早期,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不确定环境下的投资决策问题,开创性地提出终身消费一投资模型,试图用中的无差异曲线来刻画投资偏好,自此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再次聚焦到时间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上。创立了期望效用理论的公理化体系。发展了完全市场上的一般均衡理论,但此理论的条件过于苛刻,年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不完全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一指出利用经济的时间结构,以有限的市场就可以达到均衡,构建出几乎完全的市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融资产定价的早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