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标题: 【建模热点】地震预测 [打印本页]
作者: 厚积薄发 时间: 2010-9-18 18:11
标题: 【建模热点】地震预测
美刊称:观测地球磁场微小波动或可成功预测地震核心提示:在地壳下部几英里处流动的电流会改变地表的磁场。空穴使空气发生电离,干扰地球大气上部的电离层。可以利用卫星和称作电离层探测装置的雷达系统追踪大气的这些变化。
世界地震剧烈区和地震带。
新华网9月18日报道 美国《国防》月刊9月号发表文章,称预报地震有希望了,文章题为《科学家说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预测地震(作者格雷丝·V·让)》,以下是全文:
每次大地震袭来,人们都批评政府反应不够迅速。参与救援的美军一般在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后抵达现场。更快做出反应的一个办法是,准确预报地震将在何时何地发生。
然而,虽然地震学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准确预报地震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仍然难以办到。眼下,新的研究结果带来了希望。
研究人员发现,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周和几小时能够监测到一些警报信号。如果用合适的传感器加以监测,这些信号可能有助于军方官员更好地部署军队,开展救援。
当地壳构造板块突然在地质断层上滑动时,就会发生地震。这种滑动会释放蓄积的动能,并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表。美国地质勘探局报告说,地球每年要发生几百万起地震。但其中只有少数地震达到破坏性的强度,造成大范围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目前有许多国家致力于研发能监测通常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出现的微弱机械波的系统。不过,地震发生前还会出现其他迹象。观察者会不经意地看到,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小时或几天,天空中有亮光。有些人发现,动物行为古怪,还有人发现电讯信号有变化,地面上的红外线异常。这些现象长期以来被视作幻觉和巧合而未被理睬,不过研究人员已经把它们与随后的地震联系起来。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现象可以追溯到一个根源,即位于地壳深处的岩石。随着构造板块的移动,它们向断层处的岩石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岩石通常被认为是绝缘体。可是在压力之下,它们会释放出被称作空穴电荷载流子的粒子。这些粒子能在地壳中传播几十英里,到达地表
美国州立圣何塞大学物理学教授弗里德曼·弗罗因德目前在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开展岩石压力试验。他发现,大小从几毫米的碎片到重达几吨的巨石在压力之下都会释放出电流。他说:“岩石是绝缘体的观点不再正确。如果面积达到几平方公里,那么能从地壳中输出上千安培的电流。”
在地壳下部几英里处流动的电流会改变地表的磁场。空穴使空气发生电离,干扰地球大气上部的电离层。可以利用卫星和称作电离层探测装置的雷达系统追踪大气的这些变化。
为监测地面上的变化,由QuakeFinder公司首席技术官汤姆·布莱尔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正在加利福尼亚州各处、台湾地区和几个南美国家部署传感器。这套装置包括磁强计、空气电导探测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震检波器。
来源:网易
数学中国建模提示:
预测作为建模累问题中的一种重要的类型,在地震预测这个热点上,上述提示对于我们预测地震有了进一步的提示,相信我们建模爱好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一起跟帖探讨此问题!
作者: liqiliang 时间: 2010-9-18 18:36
纠结!!!!!
作者: 恶魔萱 时间: 2010-9-19 08:04
以后建模说不定会出这个题哦
作者: dingzeliang 时间: 2010-9-19 08:43
可能吧!哈哈哈》》》
作者: 亚特兰蒂斯 时间: 2010-9-24 10:34
预测学是一门不错的学科
作者: dingpeng123 时间: 2010-12-27 09:23
有可能是这个!!!
作者: zzzlmn 时间: 2010-12-29 10:22
太有现实意义了
作者: yahsu 时间: 2011-9-1 23:00
以后建模说不定会出这个题哦
作者: wsxz2011 时间: 2011-9-2 11:00
这个研究很有意义
作者: YinYinp 时间: 2011-11-15 16:48
xiexie!!

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排行榜10强 胶原蛋白的作用 b008.com
作者: 描绘记忆 时间: 2011-11-20 13:37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以减少很多伤亡了。
作者: ltt2010 时间: 2011-11-20 20:27
这个研究很有现实意义,值得研究 如果有所成果,必将是造福人类的发现
作者: tequila33 时间: 2013-1-25 19:58
这个真可能啊~~
作者: fclz 时间: 2013-1-28 16:30
学习下,有可能来!
作者: pcyaoqiang 时间: 2013-7-5 09:08
支持一下!
作者: 十一月的肖邦 时间: 2013-7-27 23:12
这个确实很热啊
|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