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标题: 申请这条路(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yemaoxin    时间: 2010-10-23 11:01
标题: 申请这条路(转载)
终于动笔了。自从决定写这样一篇总结后,就总是觉得惴惴不安,不轻松的一段长路要如何梳理,才能成为清晰实用的建议。我会尽力。
先说说我的背景:浙大环境工程专业06本科,GPA 3.78(美制),GRE 430+800+3.5,TOEFL 104,SCI一篇三作,专利一项,UCDavis交流经历(2+4个月)。
申请结果(基本申的都是MS degree):美国——Offer 3 (Cornell目前保证首年全奖, UCD全奖, CMU小奖), AD 3, Reject 3, Pending 2;荷兰——TU/e Offer;欧洲——EM 半奖;香港——HKU Offer,跟老师说明不去后,Reject。
My final decision:Cornell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S program)
非常一般的背景(GRE那个丢人啊),我一直很清楚绝非牛人行列。可是当我收到Cornell MS的offer,朋友们都来恭喜,各种“CONG”,一度让我有点飘飘然,还好很快清醒,难道因为康家一个录取,我就不是我了吗,就飞跃成牛人了吗?没有。所以,其实我想知道的和你们一样,我到底是哪一点吸引了他们?这也就是写这篇总结的初衷,将我觉得有价值的经历与你们分享,希望能有所帮助,同时也帮自己整理一路所获。(其实真的在出国、申请上还很菜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几点最深的感触:
[1]
早一点,机会多一点
[2]
把握机遇、创造机遇太重要
[3]
怎么用心,都不过分
[4]
学会优质表达
[5]
留点后路
[6]
用尽量平和、感恩之心完成这段旅程
(注:在后文若讲到与这五点相关的,会用斜体序号注明)

明白上路

上路前,有两个问题我们好好问问自己:1.我为什么要出国?2.出去读PhD还是MS?
关于出国与否,曾经在《飞跃手册》看到对我挺有启发的分析,总结为这样几种人比较适合出国:a.想搞学术,因为无可否认,美国在科研领域的深度广度以及氛围都更佳;b.所学专业在国内冷门,较难找工作,但在美国还不错;c.主观原因,就是很想出去看看。就我自己而言,应该是a、b兼有,以MS为目标的话,可能b比重会稍高一点。不过这个很有可能随着今后的发展不断改变。
关于PhD与MS的选择,我是花了挺多精力去询问去思考的。最开始可能只是由于有些惧怕PhD,但逐渐了解比较多后,我觉得这的确是需要好好考量的,因为这与个人未来发展、人生规划密切相关。分别说说吧(很粗略,也是总结搜集在手的信息):

Degree
个人特质、未来发展
申请情况、学业要求
Master
更倾向于实践的东西,喜欢与人打交道,希望进入工业界(包括环保咨询公司等),而非学术界。
AD相对容易拿,但很少提供资助,有的话多半为RA/TA,不干活只拿钱的fellowship我似乎没有见过。//在某些学校Master分为By course 和 By research,前者的话基本只需上课,所以也就更不可能有资助了。
Ph.D.
对科研感兴趣,以后更想在学术界发展,比如做faculty,去科研院所等。
对申请者要求更高,录取难度更大,但如果录取,提供资助概率会远高于MS。//美国研究生院对PhD毕业要求还是挺高的,所以也能真正有所收获。

其实很能理解大多数国内申请的同学(本科生)直接跳过MS,只考虑PhD,因为直接申请到MS有financial support的情况太少,而全自费负担太大。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非常适合MS,没有必要过早的放弃这个想法,我身边已经在美国的师兄师姐很多告诉我,即使录取时没有资助,过去了还是有挺多人通过努力找到RA或TA的。这就像一个赌博,的确要take a risk,因为也有可能没办法找到。究竟怎么选择,能找到资助的概率又有多大,需要你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也只能自己说了算。这里还想提一点,关于申PhD但打算只读到MS的,似乎也有一些例子,我当时也为此请教过前辈,他建议我不要这样做,解释说因为一个教授招一个PhD,并提供全奖,实际他大概已有一个相应的项目安排给这个学生,一般会是比较大、比较完整的。结果学生读到中途跑掉的话,对教授来说会造成挺大的麻烦,他得找一个人来**,但哪里去找对此同样熟悉的人呢?这样对中国学生的声誉也有一定影响。Anyway,要不要这样做,还是自己斟酌吧。
我现在手里拿着这个offer,只能觉得太幸运。回过头去看到当初一根筋几乎只申了MS,还是觉得很后怕。我想,对于偏向于MS的同学,申一些PhD,还是需要的吧。同时再为自己留一些后路,比如浙大的3+1项目,TU/e项目,KAUST项目【4】,会让你更安心的前进,因为心态,在这一路上也好重要【5】。(PS:我不喜欢把这些叫做保底,因为其实每一个都是挺好的机会,只是对于个人而言,不是最适合的罢了。)
想清楚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后,就勇敢的踏上申请之路吧。为了走得更顺利、更清楚,我建议准备好一个专门的申请本(你可以自己为它取个名字,比如飞跃宝典啊,呵呵),分门别类(选校、PS、RL、CV…)跟踪记录;电脑里也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和一个excel申请追踪表邮箱最好也有分类功能,因为一旦开始,肯定会有大量的套磁信、咨询信、学校官方邮件、请教师兄师姐邮件入账,不及时整理,很容易晕掉;愿意的话,一个记录心路历程的日记本,想写时写写,回头再看会很有感触。

On the way

做好以上准备,我们就正式踏上了申请之旅。
第一点体悟想和大家分享:早一点,机会多一点【1】。这一条,我在申请过程中时常提醒自己,也请大家经常默念。其实我们都明白,早一点,准备可以更充分;早一点,心情可以更踏实;早一点,机会可以更丰盛。但要付诸实践,需要毅力。
在这条路上,大多数人都是新手,不过也大概了解有一系列不轻松的事情要做:选校、套磁、文书、网申……刚上路时,可能会有一种畏惧的情绪。我由于大四前的暑期到UCDavis交流,是回来后9月份才正式动手,应该说相当晚了,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着急但不知如何下手。还好我发现了《飞跃手册》(北大未名BBS飞跃重洋版)(还有飞友推荐上交大饮水思源的applybook),大多数同学应该不陌生吧,很全面但有点历史(大概04年)的一本书(太傻上也有电子版下载)。它的优点就是非常详尽全面,从最开始的“申请前期准备”到最后的“出国行前准备”一路带领,我觉得申请过程中还是需要这样一本书的,它能帮你牵条线,一步步往下走,不至于乱了步伐。但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有一定历史,时效性不强,有些信息可能已经out,这就体现了时常浏览更新迅速的学校BBS出国板块、太傻、寄托、CESPN(环境类)等网站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否则会被成批成堆的信息弄晕。与此同时,根据书本、网络上前辈们的经验总结,制定一个自己的Timetable,并在行进中适时调整。
选校 & 前期套磁——
准确评估,尽早动手,善于搜集信息,选校梯度合理//
尽早动手,有针对性,优质表达,平和心态//
两者相结合
先说选校,申请路上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1)准确评估自身是立足之本,同时,它又应与意向学校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期待相结合,更为立体的来思考。比如我自己,背景条件已弄清,手上也有本专业的学校排名(环境类:http://usa.edutime.net/Rank/Rank694.aspx),并且在之前已基本确定以Master为主要目标,而且希望申到RA有资助可拿,这就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尽量寻找与自己科研方向相似的导师(这样申到RA的概率才大),学校综合排名不可过分追求(30-50较集中),专业排名适当靠前(前20)。(2)插入说一点关于综合排名的小思考,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名校情结,我想很多同学也知道对于读研,尤其是PhD,专业排名、导师口碑是更为重要的,那名校提供给我们的可能就是有时会“open more doors for us”,这句话来自我UCD实验组一位挺有威望的爷爷,所以对于名校,我们不用过分迷恋,如果有机会,努力把握就好,未来会怎样,还是自身实力最重要。(3)对于一心想MS又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进实验室、做RA的,我有一点小tip,但不知正确与否,有经验的同学可以说说。我在申请中发现有些学校明文规定BS只能申MS,不可PhD,这样的话同你竞争的就少了庞大又牛叉的直博队伍,如果此时你有亮眼的科研经历,那作为MS拿到RA的概率就会大一些。(4)这个放到选校的最后一点,但却是我认为相当有用,却也容易忽略的一点。我希望大家能将选校与前期套磁结合起来做,真的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还是用事实说话J:选校时初定了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由于它的deadline异常靠前,感觉有点来不及(反面教材),都有点想放弃了。但我在阅读该校信息以及教授信息时,发过套磁信,就在这时收到了回复,而且是相当积极的回复,那还有什么说的,熬夜都要搞定,决不可以放过任何一个机会【2】!(不过UW的经历堪称戏剧化,以后会讲到。)同样的,另一所学校,只看上了一位教授,但和我的背景很相符,很犹豫,套呗,后来收到回复,说他不打算招生,于是大家看,不仅省下了一笔不菲的申请费,更节约了时间。可是套磁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下段讲),我讲把它与选校结合,是因为本来前期套磁就很重要,正好辅助选校。但由于大多数时候回复很少或是很慢,切不可因为这点而耽误了选校。有则锦上添花,无则按计划前行。
前期套磁。称它为前期,我主要是指的是文书完成、网申开始前的套磁(估计在12月之前),是在千军万马都开始狂轰乱炸教授邮箱之前,而且可能越早越能体现其优越性【1】。道理很简单,当我们的邮件淹没在申请洪流中,它被点开的概率都急剧下降,更别说仔细阅读了。回想这一路,我觉得我的套磁对最后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只是Cornell,我大部分有较好结果的学校都与套磁有关。然而,要想套磁真的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一定要用心【3】。(1)首先就是要有针对性,不可以**敷衍,要浏览对应教授的网页,了解他做的方向,发现你和他的契合点,在信中讲出你在这方面做过什么,很感兴趣很有心的话甚至去读他某一两篇**,无论是提问题或是讲自己的想法,这种言之有物的套磁信会比较吸引教授的注意。我的经历就让我觉得国外教授真的挺可爱的,有几位教授开始不理我,后来我改变策略通过阅读论文等发现问题,好几位就理我了。每当讲到自己的研究时,他们好像就会马上兴奋起来。(2)然后是优质表达【4】。申请的过程对我们英语写作也是一个极大提高的过程,如何清晰表达要点、展示优点在套磁信中也尤为重要。虽然不可一封信就拿来**,但大家时间这么宝贵,又要争取多套些,模板是可以沿用的,只是核心部分即有关科研等的要适当修改替换。既然如此,那把这份模板精心打磨下还是必要的,自己多修改,也可以请他人帮忙。Tips:通常我们会在套磁信中附上自己的简历(CV),但是教授要去打开附件的概率不大,建议把CV中最重要部分直接贴在邮件最后,清晰易见(谢谢jj学长的传授~)。(3)技术问题讲了,最后就是心态。套磁的确是一个折磨人、伤元气的过程,为了一封套磁信读字小的可怜的英文网站不说,好不容易完成一封发出去还石沉大海,这样的情况太正常了。所以我告诉自己,不回是正常的,回复了是老师人太好、是惊喜。希望大家在这个辛苦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相信你会成长很多【6】。
文书写作——
善用资源,勤于思考,感恩前行
终于到申请中最tough的一部分了,对于如我这种硬件条件一般或是不太好的同学,除了套磁,文书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机会;对于背景很好的同学,好的文书可以为你锦上添花。关于很技术的东西比如具体要如何写、结构要如何我的水平实在不够,就不妄言了,这类资料网上也很多;我着重讲讲技巧吧,如何使点巧劲,让它们更好。
PS这是除了GPA等硬件外头等重要的材料了。(1)关于指导如何写PS的资料非常丰富,如何最好的利用要根据个人情况分析琢磨,这就体现了一种勤于思考。比如我是那种如果看到了比较好的范文脑子里印象就会很深,然后就很难跳出它的框框。但我们知道,真正优秀的PS一定要有特点、有亮点,所以我希望我的PS很“自我”。但对于这样一篇从没接触过的东西,最根本的框架、结构、文体还是需要有所了解的,于是我参考了一些理论上的指导,而范文在最初只看了很少。(2)磨出初稿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但大家千万不要就此松懈了,接下来的修改也至关重要,改上十几甚至数十遍,真的没有什么【3】。那么找谁改?自己肯定是最主要的,不断思考不断修改。在这个时候,他人的帮助是莫大的财富!!在我的申请本上就强调着这样一句话“尽量找更多的不同的人帮忙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看点,他们的修改,会带给你不一样的灵感,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只要你这个掌舵手还在,相信就不会偏离航向。PS的完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一稿二稿…XX稿……那在什么阶段找什么人帮忙希望大家有个规划。没有任何帮助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应尽量学着少去麻烦别人。于是,我尽量把打扰频率降到最低(除去yyl mm。。。),比如对于开头几稿,还不够成型,要修改的比较多,我就请教了关系很好很熟识的好友;到中间阶段,请教了在国外的师兄师姐,因为他们会比较忙,没有时间一字一句帮我斟酌;到最后,请教了美国的朋友。这里自曝一点,我的PS在后期请了美国的专业文书修改机构(EssayEdge)修改,900RMB左右吧,心疼死了……其实并不是计划内的,只是恰好逛到网站,那时也已基本成稿,于是抱着“申请嘛,肯定是要砸钱滴”鬼念email了,其实真有点想看看它到底能改成啥样的心理。结果跟大家汇报下,总的还是比较满意的,内容上基本无大改动(这也是事先就声明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得看自己),语法、词汇改的比较多,明显更地道了。总结下这类修改机构不能帮你“写” 文章,只能是润色,让它外表上更舒服,绝对无法代替你!(有点鸡肋吧,看自己)回想PS这一路,真的非常非常感激,身边有这么多善良热心的好朋友。所以学弟学妹们,这是一段辛苦的旅程,但因为有了自己的付出和身边的朋友,你会看到自己PS不断的进步,就那样,一点一点的,但它真的在变好,相信你会很骄傲很感动的!【6】
RL(推荐信):把握机遇 找对人。有这样一个说法:国内——找牛人,国外——找熟悉自己的人。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国内老师的话推荐信基本都是咱们自己完成的吧,只要不太偏离实际如何写是我们把握的,那找一个名气大的的确有其优势。但也要依具体情况而定,比如你研究经历的导师,即使头衔不是很大,但用他的口吻来讲述你的科研能力就再合适不过了。而国外就不同了,比如美国老师多是自己写的,这时当然得找熟悉自己、为自己写得出东西的人。也正因为这样,美国老师的推荐信分量的确高于国内,除了对于同胞的信任,现在国外挺多院校对于中国学生这一做法已深谙于心。这里就体现了出国交流的价值,特别是有机会进实验室、与老师互动的机会,更是要好好把握、好好表现【2】。
CV(简历)排版清晰,内容有力。似乎是因为CV不像PS、RL是每所学校都必不可少的申请材料(部分学校明文要求CV,还有部分说prefer提供),大家对它便不那么重视。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对CV倒挺有好感。原因之一为它相对其它文书更轻松J,但更重要的是它陪伴了我整个申请过程,出了不少力。这便引出了CV在套磁中的角色。它会出现在我每一封套磁信的末尾(前文套磁部分已讲过不用附件的原因),便于教授快速直接的来了解评估我的背景。我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说明它到底起到了多少积极的作用,但从一些教授回复的“你的整体条件不错”“科研经历和我们挺相符”中我感觉教授还是愿意去浏览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尽量让看信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抓住要害,于是力求“排版清晰,内容有力”【4】。CV没有规定的格式,可以按自己喜好,似乎参考也不是很多。一开始我也有些迷茫,总希望还是能找到个标杆,于是发现了个好东西:教授们的CV。这其实也是意外所得,浏览老师信息/主页时,好些提供了自己的CV(PDF格式),于是我发现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大的分类、总的排版有好些相似度,这也说明了他们其实有比较熟悉或偏好的CV模式,于是我们就可以模仿啊,何乐而不为。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心得,只要大家牢记一点,CV要清晰有力就好。
网申、邮寄——
按规定行事,适当提前
终于准备好了所有材料,接下来就要网申和邮寄了。这个想说的不多,只提醒大家两点:按规定行事,适当提前。
对于适当提前我想大家都明白,太卡住时间万一中途出了什么差错,就没有富余时间补救了,仍是那一点,早一点,机会多一点【1】。
至于按规定行事,对于和我一样,平时爱耍点小聪明,不时来点盲目自信的孩子一定要警醒了,在这个过程中,请放下身段,谨遵要求办事。首先,我想没有人会喜欢无视规定的学生,不要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再有,网申多少有些麻烦,不是技术上的,是需要不停的重复的填一些信息,难免感觉枯燥。这时我们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再看到相似的表格,读也不去读direction,自以为是的填完提交,殊不知每个学校很可能有不同的要求,真是这样。不可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因为我们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很多时候,机会只有一次,所以,让我们认真对待。

彼岸在望

当网申完成、所有材料寄出,可以说我们便进入了申请的最后一个阶段。比起前两个阶段,这最后一程的多变性,或许会更考心智,但它同时也会让你更期待、更兴奋,因为未来的两三年或更长,将由此揭开什么面纱。
等待——
生活很丰富,申请不是唯一
单独将“等待”拿出来说说,实在是因为它在申请这条路上谁都无法躲开,有时很期待,有时很煎熬,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可能让人很累很辛苦。于是我们只能自己调整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此时正值毕业季,当你将视线稍稍挪移,就会发现生活很丰富,申请没有必要成为你的唯一。我由于这期间在UCD进行毕设,稍显忙碌的生活倒真的帮了我。这一阶段大家可能会集体患上“邮箱综合症”,就是随时随地都有冲动去看看邮箱,然后多数时候悻悻而归(因为没有新邮件),我也不例外。这其实是不太好的习惯,对它的弊端深有体会,最明显的就是根本无法专心做别的事,然后看一次失望一次,心情也会受影响,一天下来就feel exhausted……我知道这种冲动很难控制,只希望大家适度调整,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累就好。
当然,这期间套磁仍在继续,由于没有了其它的负担,应该也是比较集中的时段。
后期陶瓷 & 面试——
把握机遇,善打太极,真诚为本*
经过等待,大家陆续收到了各种通知,最最幸运的当然就是Offer,另外更多的是AD、面试通知等。我感觉不同学校、不同学位操作流程会有所差异。具体说说我申请的Master。Master基本没有直接发Offer的,一般都是AD或Reject。其实对于大多数申MS的学生,都是做好自费准备的。于是当拿到AD,又很有心要申请RA/TA的,需要紧跟着套磁,我把它称作后期套磁。对于TA,似乎多数应向系里分管研究生工作的director咨询(不好意思,对TA我不是很清楚);而RA,则是具体的教授了。此时的套磁已经变得有些赤裸裸,不比那些从申请前期就开始的细水长流的互动,但它的优点是你已经确定被录取。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努力争取一下【2】。
在后期的套磁、面试中,情况就慢慢变得明晰起来,我们已能感觉到教授的态度,自己的考虑圈也开始缩小,于是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互打太极的现象,双方都说high possibility,但都绝不把话说死。这是正常也是应该的,在有多个可能选项时,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增大每一个的成功性,于是会向老师表达自己强烈的愿望;但又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看清局势、认真考虑。这种善打太极的本领也是优质表达的一种体现【4】。在这一过程中,我告诉自己真诚为本,因为我相信这样做是不会错的,但的确有时候这种坚持让我变得很矛盾,不知该如何回应教授。所以我在这一点上画上*,大家自己把握吧。
前面提到过神奇的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的经历,这里讲给大家听听,是希望告诉大家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UW是我申请的最早的一所学校,重要原因之一是很早就有了非常积极的回复,教授还主动提到可能可以为我提供RA,的确是受宠若惊。然后整个过程中都不时有联系,教授的确很nice,我对UW的好感和期待也一直挺高。一切正常,甚至今年2月份联系时,教授知道我已到美国后,还邀请我去参加他的会议。直到3月他会议前,我连发三封邮件他都没回,有点不详的预兆,不过我知道他那时也很忙。然后就是那封可怜的信信,教授说他有项目没批下来,于是就无法提供RA了,很抱歉……还是挺大的打击,因为UW其实算是我相当有把握的一所,就那么一下下甚至有点觉得被欺骗的感觉,很难过……后来平静下来想,我相信老师是有苦衷的,在这边也能感受到不太景气的美国经济。其实应该很感谢他,这一路他的回复和肯定让我踏实很多。但这的确是一个鲜活的教训,在拿到录取信前,不要将自己的全部赌注押在任何非正式的承诺上。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这种情况毕竟还是较少的。
Make your final decision——
多请教,多思考,放轻松
做决定往往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其实如果有多个选择,已经是很幸运的了,不是吗?所以我们先调整好心态,不要神经太紧绷。不过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谨慎认真是必须的。这时多请教、多思考显得相当重要。作为申请者,仅凭自身,对于不同学校、专业、导师的了解与比较其实是很粗浅的,此时已经在那边的学长学姐就是很宝贵的资源,还可以发信给未来导师的学生(有些导师的主页上会给出信息),能帮助自己获取很多不曾知道的信息,甚至提醒原本没有意识到的比较角度。我在最后的这段旅程中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帮助和指导,仿佛自己有一个很大的智囊团,这种经历让我很感动。我想,大家一定能做出最后的决定的,会有纠结会有不舍,但一旦决定,不后悔就好。
这里送给大家关于做选择一段话,也来自课题组那位德高望重的爷爷,是我去询问他意见,在已起身离开他办公室时他叫住我说的,挺有触动,“When people are ** choices, they always feel worried, which is understandable. But as an old man, as your friend, I’d like to tell you whatever you choose, if you will, I believe you can learn a lot.”
Good luck, every one.

终于写完了。看着它,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点一点码出来的;就像回头看申请这条路,很感叹自己是如何从最开始走到现在的。所以学弟学妹们,这是一条不简单的路,但只要你愿意,一定可以踏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和未来!
送给你们,我最美好的祝福。
也再次衷心感谢这一路上给过我帮助的所有朋友!

作者: 1124629740    时间: 2010-10-23 11:23

作者: guoshaoming    时间: 2010-10-23 11:38
沙发!!!!
作者: wgxzy_1015    时间: 2010-10-23 11:46
强......................
作者: chenxinyuan    时间: 2010-10-23 12:02
谢谢楼主~~~~~~~~~~~~~~~~~~~~~~~~~~~~~~~~~~
作者: zqyzixin    时间: 2010-10-23 12:36
强。。。。
作者: foreveringxq    时间: 2010-10-23 12:43
顶~~~~~~
作者: whuteric    时间: 2010-10-23 16:50
厉害的人 膜拜
作者: 辛逸    时间: 2010-10-23 17:04
xiexie................
作者: 辛逸    时间: 2010-10-23 17:04
得向你学习。。。。。。。。。。。。。
作者: linmatsas    时间: 2010-10-23 19:07
出国就不奢望了…………支持一下算了………………
作者: 云枫梦泽    时间: 2011-1-21 20:29
好感动。。。。。
作者: mananana    时间: 2011-1-23 20:08
顶~~~~~~~~~~~~~~~~~~~~~~~
作者: c5085    时间: 2011-1-25 00:49
楼主辛苦了~~
作者: elvisenze    时间: 2011-2-3 21:12
谢谢楼主!楼主是好人!
作者: mcmlily    时间: 2011-2-3 21:17
好文支持!!!
作者: helencat    时间: 2011-2-5 14:18
谢谢~~~~~~~~~~~~~~~~~·
作者: helencat    时间: 2011-2-5 14:23
学习一下~~~~~~~~~~~~~~~~~~~~~
作者: 0948211    时间: 2011-2-6 09:15
好强!!!
作者: gufu    时间: 2011-2-7 20:18
谢谢楼主的言传!!!!!!
作者: tangyingkai    时间: 2011-2-9 09:31
“难道因为康家一个录取,我就不是我了吗,就飞跃成牛人了吗?没有。”楼主聪明人,佩服。
作者: DHfly    时间: 2011-2-9 10:24
其实我一直觉得楼主的品味不错!呵呵!
数学中国社区好 才是真的好

作者: 龙腾绝音    时间: 2011-2-9 16:02
真的挺有感触的,学习了,谢谢!
作者: zhouxinxin    时间: 2011-2-9 16:19
很强啊。。。。。。sci

作者: 叮咚点    时间: 2011-2-10 15:29
受益匪浅~~~
作者: liangwei    时间: 2011-3-14 20:26
很赞,很感激
作者: 曹子花生    时间: 2011-5-1 09:06
lihaia !!!!!!!!!!!!!!!!!!!!!
作者: 曹子花生    时间: 2011-5-2 14:45

作者: nansky    时间: 2011-8-21 18:36

作者: sdccumcm    时间: 2013-3-27 22:32
多谢分享,祝楼主学业工作顺利!   
作者: 野菊花也有春天    时间: 2013-11-10 23:45
谢谢楼主的分享!!!!!!!
作者: 王之博    时间: 2014-5-14 01:46
还是很厉害的
作者: 山林隐逸    时间: 2014-5-20 11:06
很好的文章!谢谢楼主的分享!
作者: 弘道    时间: 2014-7-27 13:58
谢谢楼主……辛苦啦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