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定C题的时候是第一天1点。先是有了个直观的想法,但是觉得太简单,后来就查了不少文献。到了晚上,挑了一篇sciencedirect上的有我们想要结果的文章仔细研读。这是最大灾难的开始,如果当初没有纠结那篇文献而按照一开始想法建模,也许甚至能有冲击F的机会。以前的经验表明中文论文是完全没法看的,尤其是认真你就输了。而那篇文献署名是拼音,国内某大学写的,当时虽然注意到了,但是想着国外杂志应该没问题吧。我主要看了那篇文献的结果,按照他们的说法,如果有了初始的嫌疑,可以用他们的方式进行BP传播,然后确定传播后的所有人的嫌疑次序。我提的思路就是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确定每个人的嫌疑,包括从涉及阴谋话题和低调高调程度两方面考虑。然后根据每个人之间的通信强度来得出他们的关系强度。接着把初始嫌疑作为嫌疑矩阵输入,关系强度来作为BP算法中的相容性矩阵,然后进行传播,把传播后的嫌疑进行排序,就可以得到题目要求的嫌疑列表了。很清晰的思路,中间的嫌疑传播那篇文章号称他们可以做,于是就仔细研读它,这是第一天晚上做的决定。然后我们就开始纠结纠结纠结,一方面找文献看看确定初试嫌疑的方法,一方面就是啃那篇文献的BP算法。其实怎么定初始嫌疑我的思路也有了,可惜从文献尝到了“甜头”,感觉用那篇文献的BP是亮点,所以想再找文献定初始嫌疑。这时候的感觉是完整模型会有的,成功参赛没问题了。
第二天就是找啊找,看啊看。重点还是那篇文献没看明白。于是反复看。然后又去看见他的参考文献,总是感觉很复杂。后来晚上管编程的人给我说他找到了个工具箱,说他去研究。然后这天基本就过去了。第三天和编程的人联络,结果他说我们要用的是BP,结果他研究了半天的工具箱是贝叶斯网络……然后我们囧着,这下传播这环我们还是不会弄。我们的队伍里作者基本是专职写作而不怎么参与模型提案。等到了第三天下午,我们终于搞明白那篇论文了。那篇论文别的地方都清晰写出了算法流程,就我们要的那块没有,而是写着用参考文献的算法。而那篇参考文献里根本没有算法。再看看文章是国人写的,我们深刻有理由怀疑他那篇文章里说用参考文献算法得出来的数值可能是编的……晃到了第三天下午她基本还是只能写的introduction,而我们啥模型都没有。在这样下去成功参赛都没了,于是我怒了,被文章坑了是吧,我全改自己原创。这天还看了两集新番,进入了第四天凌晨。我和computer合计,在不通宵就没时间了,于是开始通宵。没特好的灵感,就提直观的想法。然后我一边一步一步写公式,computer一边一步一步写算法,至于传播那块直接运用线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则。到了第四天的早晨程序写好了,这下我们舒了口气,成功参赛是有了。跑的结果表明我的模型在EZ案例里运行的很好,除了F中枪以外所有犯人都有较高嫌疑度。这时我们开始后悔为何不早点相信自己。第三天中午我又提出了解决在题干而又不在要求里问题的模型。题干说了嫌疑列表对调查很有帮助,但是我们给出了模型可以实现计算最优调查对象,调查最有调查对象对案情有最大推动作用。我们之前模型能得到个嫌疑排序,然后我们来模拟某人被彻查清楚了身份,以这个基础来进行嫌疑传播,得到新的排序。观察调查前后谁对排序表影响最大,则可认为调查他对案情推动最大。这时候我们感觉挺好,觉得H奖有保障了,我们该好完善好冲击M奖了。结果第二个模型算法还算比较复杂,各种bug,等能输出正确结果也是第五天凌晨的事情了。三四个要求根本没时间细细考虑,就勉强写了点。论文非常非常赶,开始写summary大概是交卷前一个小时,而交卷是在最后五分钟。文章匆忙到了没时间改,甚至手忙脚乱的第二个模型结果写了但忘记加上去。虽然晃了两天,但我感觉我们做的工作不错,可惜论文太赶没法突出我们优点了。真正比赛结束后我也不敢打包票我们能得H了。当然这也看是不是COMAP真的看创新,要是觉得我们想法好也许还是会有M的吧。
所以呢,ICM的24*4小时里,前两天我们都晃过去了,被国人论文坑得啥也没干(当然前两天非要说贡献就是都睡好觉了以支持后面连通宵两天吧)。第三个24小时是我们真正建模的时间,到了第四个24小时我和computer就比较悠闲了,留下writer狂赶。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