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开课顺序可调整,课不在多而贵在“精”
第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开课顺序不合理。以我们电子信息工程系(以下简称“信息系”)为例,大三、大四的许多“介绍性”课程(如电视原理、数字图像处理等等)完全可以提前到大二甚至大一来开。据往届反映,许多同学到了大四可能没有兴趣/时间精力去选修这些有趣、有用的课程。
其次是教学质量的问题。但问题就出在大三的课程:往往前两年的教学让学生养成了“上课混、作业抄、考试突击”的“类高中”学习模式,考取高分便洋洋得意,以为掌握知识,一到大三某些涉及原理、没那么好“找套路”,就摸不着头脑,能学懂的同学只占一小部分比例;同时,部分老师教学态度存在问题,平日讲课浑浑噩噩,考前“迎合潜规则”般给学生划重点,工科课程沦为死记硬背的文科考试,实为不应该。
我大三学习“数字信号处理”一课中,制作了“天大电信MATLAB数字信号上机系列”教学视频,目的就是为了在课程中引入更多MATLAB软件实验,以“感性”理解知识。这一点也是我们作为信息类学科的工科学生,所必须做到的。
二、竞赛:校方、老师多引导,重过程少浮躁
在课堂实践课时匮乏的当下,提高实践/实习能力的最好途径就是参加好的科技竞赛了。我在三年间参加了9次数学建模竞赛,完成一次“国创”学生项目,最大的感受是实际报名、参加的人多,认真做的人偏少。毫不忌讳地说,我们的校领导往往更重视“结果”:今年投入了xx万经费于本科生课题,有xxx学生参与其中。殊不知,这些白花花的经费、申报书有时并不等于学生真正得到锻炼。
同时,一个好的导师至关重要。我十分幸运能认识几位我们信息系及数学系的老师,在学习、竞赛中给予我知识、方法论、做事态度上的引导;同时也给我们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
另外,对于竞赛参加人数,我不认为越多越好。凡是贵在精,若没经过选拔就去参加的比赛,其含金量不一定能够保证。
(二)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谈及的教学、竞赛两方面,我有如下提议:
l 提议各院/系教学组,近期开会讨论课程设置(尤其是开课顺序)问题,若有“介绍性/科普”课程,可以酌情考虑提前到大一、大二开设;
l 课程不在多而在“精”,一门精品课远胜于10门水课,我们期待有能力、志向的教师能多“制造”出一些这样的课程来,这才是“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做的;
l 对于老师教学质量考评,要更加严格,要让学生真实、负责地打分,同时将教学引入教师考评体系(我知道这很难,但若我们天大能做到,才证明我们有能力作为一流大学);
l 关于校方、国家投入本科生项目经费,务必落实使用明细,不能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养生滥用经费的坏习惯;
l 组织竞赛时,更多注重过程、学生能力的锻炼,而非以人数规模取胜,或仅看重结果;
l 对于指导竞赛优秀(竞赛成绩、学生评价)的老师,给予特殊表彰和奖励。
改进现状需要我们所有师生的努力,做好身边的事情,不懈努力。祝愿我们天津大学的教学、科研更进一步!
作者: sdccumcm 时间: 2013-5-19 13:57
脚踏实地~
作者: sdccumcm 时间: 2013-5-19 16:00
继续努力!
作者: 小星真没用! 时间: 2013-5-19 21:53
继续努力!
作者: pcyaoqiang 时间: 2013-7-2 21:16
支持一下!!
作者: sdccumcm 时间: 2013-8-11 20:45
但愿有长久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