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标题: 大学与社会之间是否应有围墙 [打印本页]
作者: sdccumcm 时间: 2013-5-24 17:04
标题: 大学与社会之间是否应有围墙
“大学与社会之间是否应该有围墙?”近日进行的复旦大学第13届系际辩论赛决赛上,这一老话题有了新解读。与以往对大学围墙探讨角度不同的是,在这里,“围墙”成了保护大学精神的防线——当大学精神与社会理念产生差异冲突时,是否需要一道围墙来保护大学精神?
3 I6 Z; Q6 @2 s' n' }# ~% j7 i & S$ m& `) H K* V$ _
辩论场上的唇枪舌战
- R& N- E5 q6 m+ C% d$ o: P 走在大学校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各类商业比赛的宣传单占据了公告板的中心位置,世界500强的宣讲会座无虚席,而学术讲座的“上座率”却情况不妙。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辩论会上,主张建立围墙的辩论方首先抛出了这样的现实例子。在这些大学生看来,在人才培养上,大学作为基础教育与进入社会的衔接,既要帮助学生学会生存技能,也要帮学生开拓视野,完善人格。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常常处于进入社会的焦虑之中,一进入大学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打造成社会人、职业人。面对这样的现状,大学需要围墙的保护。 " t/ h" O+ L& f4 v1 B
同样,就大学“创造知识”这一职能来看,大学在学术科研上本应该注重其本身的学术价值,而近年随着社会导向对大学的影响愈发深入,那些不能直接快速产生经济利益或者短期内转化为实际效益的学科发展受到挤压。 / ^- j$ s) K& y7 N5 b$ q) `7 t
但学术发展真的需要围墙保护吗?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则认为,大学是否应该建立围墙,首先要从大学与社会如何相处谈起。大学与社会不应该站在对立面,正相反,大学应该站在社会最前端,引领社会风气、倡导新的思潮。
% f2 P( y: P, z% ], _: \ 纵观国际一流大学,鲜有设立围墙的说法。越是顶尖大学,“开放自由”越成为其引以为傲的标志。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为例,学校不仅没有设立实体的围墙,在思想上也相当开放。形成了大学影响社会,社会支持大学的良性互动。 2 x: W5 v) r7 }2 i( q; T* y
) d" O. ^" U# p T5 a
学生企盼保护,老师呼吁自强
4 |' ]* v/ e: R 辩论赛场上的唇枪舌战,同样引起了学生和老师的思考。还在校园里读书的学生们,更多地期盼有“围墙”保护。复旦大学哲学系李嘉颖向记者“抱怨”,大学的课程设置比较宽松,大一上学期只有三门专业课,老师也很少布置作业和阅读书目。虽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更大空间自由发展,但身边的同学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寻求兼职和实践机会,功利化倾向很严重。
6 Y' A% K7 {0 g6 @9 q 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们回想大学时光所怀念的,更多是因为围墙保护下学生时代的独立和简单。现在任职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迟恩惠告诉记者,踏上工作岗位后,受制于生活压力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难找到校园里纯粹的学习状态,“如果没有了这道围墙,现在对于大学的怀念也会少一些”。
3 G. U* V8 j; ?9 @/ \! X8 d6 N 而在老师们看来,大学围墙的设立在理论上来说没有必要——与其说社会影响力太大,不如说学校影响力不够。对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大学与其建立围墙来“堵截”,不如将自己“独立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树立得更加稳固,来引导社会的发展。 - x: l' ]# {, s8 k3 j( Q5 a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辅导员汪雨申认为,大学应定位在社会思想的至高点,围墙隔绝了人,也就等于隔绝了思想的来源。只在高校内部形成小的循环,不利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价值观中,不仅存在负面价值取向,同样有值得高校借鉴的正面意义。让学生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明确自己的方向,在与社会的交流中找到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大学教育很重要的部分。
* q6 M2 w9 c; R0 L) u. Y' i& E% R p' F6 v% b- C) a+ G! X& f$ [
“围墙”是破是立,均是对“大学精神”的忧思
) E( K) E" [- _" i' h5 {. _ 主张建立围墙,是为了保护大学精神的独立性和纯洁性;持反对观点的人,是期盼通过大学自身对精神的树立和加固,使其本身不但能够抵御外界的不良影响,还能带动社会的发展。尽管对是否应该建立围墙存在观点上的对立,但两方对于围墙存在的现实均不可否认。 Q5 {5 [/ S) k2 S5 C" \; X4 y
就目前来看,大学围墙的建立更多地依赖于高考制度来实现。汪雨申告诉记者:“尽管高考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就目前来看,在人口基数大、社会资源相对稀缺的前提下,这仍然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身份刚从学生转换为职场人的迟恩惠说,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传统教育赋予的含蓄观念,也是大学区别于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
3 ]% m j5 w- E9 p$ M: d% B “如果没有这道围墙,大学精神会在社会价值的冲击下溃不成军”,这背后,是对大学精神表示出的一致忧虑。怎样树立坚固的大学精神?对于目前大学精神不足以强大到引领社会、抵御不良风气的现状,学生和老师都略显无奈。
) w% h; @+ Y3 \4 |# I 而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王晓渔则认为,想要建立大学精神,就要设立“公共空间”。他认为,相比于现在大学校园里“完全个人的”或“集体的”空间意识,公共空间的建立为大学生提供了自发讨论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寻求价值上的认同,针对某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形成稳定的价值“共同体”,进而形成坚固的大学精神。
# U) u2 U1 c1 T" C5 h / L1 \, F- T4 O- t5 c% [( p# Q
2 u0 J' H5 c$ h" j9 O- y! v& V2 [" h信息来自:文汇报
* h2 {$ o4 {! P) [
% A, }2 e r$ ?) [
作者: sdccumcm 时间: 2013-5-25 12:22
本帖最后由 sdccumcm 于 2013-5-25 12:23 编辑 ! b; l4 ^( [. [1 O) H5 V- ]; c
# S' K `% Z3 ] 在不忘关注时事、心系社会的同时,把大学看做一个独立于社会外的个体,来进行人才的阶段性培养——4年(本科),或6年(硕士)。
|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