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DW在项目的表现形式是由数据库(数据模型)、ETL、OLAP、前端几部分组成,他们各部分分别由各大产商提供了相应的产品或工具,那么我们所抽象出来的架构是否是空旷的架构,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总结到一句话,架构的本质就是能更好地对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和扩展。
从业界讨论最激烈的两种架构,至顶向下和至底向上,到现在越来越多使用的混合架构(两者特点都有),他们的观点都表达了对数据仓库设计、管理、扩展、维护的理解,只是出发点不同。到现在多年发展后,两个观点的创始人逐步也充分了解到对方观点的优点,以更好地发挥本阵营的优势。
那么,对于多数企业的现状是资金不能一次性投入太多,但又希望能循序渐进投入,不断产生回报,减少弯路,混合架构是最受欢迎的。
首先我简单介绍下我对混合架构精髓的理解,那就是整体松耦合,各层结构以接口形式集成,而结构内部紧耦合,该层结构的功能定义需要规划好,管理的数据对象需要定义好,ETL策略需要定义好,这样既可以发挥厂商的产品优势(包括行业模型产品),整合有效资源,又能在整体上弱化个别产品的作用,增加架构的健壮性。而以接口形式集成整体,意味着有的层次结构在初期不必建设,而在后来可以根据规划增加进整体架构来,既在初期以教小成本建好BI,体现出成果,又能在后期找到深化、扩展、管理的目标。
目前混合架构的标准大的结构层次分别有ODS-EDW-CDW-DM四大部分,其中ODS-EDW结构采用了Inmon派的策略,而CDW-DM采用了Kimball派的策略。EDW是近3范式模型,CDW属于多维数据仓库,有统一维度建模策略。如上面所描述,只要我们清晰现在必须做什么,现有资源和人力能做成什么样,这样就能制定当前架构采取哪些部分,然后制定相关接口规范,以后扩展,才不会脱节。当然这样做,对项目管理要求很高,必须文档齐备,内容规范,否则松耦合的弱点就体现出来了。
从此看出,架构并不是空虚的,它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策略,但是它的好坏并不是一定是谁的好,谁的坏,而是是否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的BI战略需求,架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好BIDW软件产品和工具、管理好、维护好我们的数据,而对于未来的新数据源和业务分析需求以及接口需求,都有个说法。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