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标题: 斯坦福大学公开课:人机交互研讨 [打印本页]

作者: 0.7秒的浪漫    时间: 2015-5-4 17:53
标题: 斯坦福大学公开课:人机交互研讨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让两个班的学生做陶器,一个班的要求是规定时间内做的陶器越多越好(以量取胜),另一个班的要求是做出一个最好的来(以质取胜)。结果是怎样的呢?( L, f( W4 \( e$ g5 }
/ s( ?/ m: \6 W
       结果是:以量取胜的班,做出的陶器质量要胜于以质取胜的班。  X$ o6 y; ^; j* I* }2 l4 s
) k, L* Y( z+ U6 f& t
       主讲人用严密的、创造性的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第一个实验:让被试分成两组,运用同样的所给材料,做一个原型设计,来进行摔鸡蛋实验。一组被试给一个鸡蛋,整个过程中不能试误;另一组被试给足够鸡蛋,并鼓励及时检验原型的效果。
. g4 E9 C8 a# s- Y1 F" o       第二个实验:两组被试,对同一个广告主来进行广告设计。一组被试设计完一张海报立刻给予反馈,再做第二张海报,再给予反馈,最终进行五次,最后,选出最终方案;另一组被试设计三张海报,给予一个反馈,然后再设计两张海报,再给予反馈,最终,给出一个最终方案。
7 c0 K) w4 W/ p3 Q+ j
0 l# b" v, f* [* u* o9 J       结果是:不断试误的小组做的原型更好;三张海报之后给予反馈的小组,海报设计效果更好。
6 c/ h0 P  Y! P: }, L
4 o- W8 l: p' |       结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多维度的、发散的,最好的设计往往是随机出现的,所以,越多的次数,表明好的设计出现的概率越大。理论指导下的、按部就班来的、一次成型的设计往往不能找出最好的设计。+ N; f& T8 x) q+ p4 ^

$ @6 ~; N6 Q8 n% O. u  R1 w       收获:1、实验设计中,对结果的量化测量非常重要。( X1 ~1 R5 ]% G5 [
                 2、设计并不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是不断试误、尝试、比较之后的选择。0 \+ N6 c" v/ Y/ i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