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标题: 两位卓越的女数学家 [打印本页]

作者: 韩冰    时间: 2004-10-4 17:39
标题: 两位卓越的女数学家
. ~: Y: J$ C; ~! d2 o* F& c3 {. _$ y9 c" H4 Q% ?& m4 k7 v- w4 w& a4 i4 ^2 V$ \3 L& k) c2 o0 D2 v I" a, a6 q# B2 F% B! W6 F. J+ }$ y! U! K$ i& g7 a+ ?" ^' G) t
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99级研究生 邓小俐
2 e, Q% @8 }. U

 

! N: J; Q* g1 Y- r7 |2 {

翻开数学史,有许许多多的数学家,他们仿佛天上的繁星,在数学王国的上空闪闪发光.可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女性的名字寥寥无几.女数学家甚至比女王还要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女人的智商真的比男人低吗?当然不是.是旧社会、旧思想对女人的偏见、迫害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两位卓越的女数学家,她们充满坎坷的一生.

5 N( F, |3 t: ?: I! C5 X

        第一位女教授——苏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

! a, O+ ]( t" Q: j& w4 j

苏菲娅出生在沙皇俄国立陶宛边界的一座贵族庄园里,他父亲是退役的炮兵团团长.她很小就对数学很痴迷,经常对着墙壁上的数学公式和符号,一看就是好半天,原来,她房间里的糊墙纸是用高等数学的讲义做成的.苏菲娅14岁时便能够独立推导出三角公式,被称为“新巴斯卡”.

' N6 x% c6 }& e3 I& W9 X

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菲娅逐渐长大成人,她对数学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但那时正处于沙皇时代,妇女是不允许注册高等学校学习的.而她的父亲又一心想让她像别的贵族姑娘一样,步人社交界,对她想学数学的心愿横加阻拦.于是,苏菲娅不顾父母的反对,与年轻的古生物学家柯瓦列夫斯基“假结婚”,来到德国的海德尔堡.但在那里,妇女听课要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认可才行.经过努力,她被允许旁听基础课.在此期间,她勤奋好学,掌握了深奥的数学知识,轰动了整个海德尔堡,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可她只被允许听了三个学期的课,便不得不离开了那里.

/ V5 h5 @6 Z* v1 c7 ]) i5 x

苏菲娅深造心切,又慕名前往柏林工学院,打算去听著名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的课.但遗憾的是,柏林的大学不允许妇女听教授的课,苏菲娅到处吃闭门羹,最后,只好抱一线希望登门到维尔斯特拉斯家求教.维尔斯特拉斯(1815—1899)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数学家,他接见了苏菲娅,并向他提了一些超椭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当时都很新颖,没想到这位貌不惊人的女青年,解题技巧娴熟,思维方法独特,给老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维尔斯特拉斯破例答应苏菲娅每星期日在家里给她上课,每周还另抽一日到她的寓所登门授课.这样,苏菲娅在维尔斯特拉斯的悉心指导下学习了4年.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这样的学习,对我整个数学生涯影响至深,它最终决定了我以后的科学研究方向.”

* ]/ J7 z; T# X& }, t

  苏菲娅得到了维尔斯特拉斯的鼓励和指点.更加有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她经过了4年的刻苦努力.写出了三篇出色的论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工作.1874年,在维尔斯特拉斯的推荐下,24岁的苏菲娅荣获了德国第一流学府——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女数学家.

1 l( @6 x/ M! p- t1 N& R8 z! g

获得博士学位的苏菲娅,怀若一颗赤子之心回到了祖国,可俄国还是同她出国之前一样黑暗.她在祖国无法立足,只好又回到柏林.她根据维尔斯特拉斯的建议,研究光线在晶体中的折线问题.在1883年奥德赛科学大会上,她以出色的研究成果作了报告.可命运偏偏与她作对,当年春天.她丈夫因破产而自杀.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肝肠寸断.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四天不吃不喝,第五天昏迷过去.不幸的遭遇,并没有打跨苏菲娅的斗志,第六天苏醒过后又开始顽强的工作.

! Z! H. p) S2 J

在瑞典数学家米达·列佛勒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周折,苏菲娅才得以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讲师,但当地报纸公然对她攻击:“一个女人当教授是有害和不愉快的现象——甚至,可以说那种人是一个怪物.”但苏菲娅无所畏惧,像男人那样走上了讲台.以生动的讲课,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击败了“男人样样胜过女人”的偏见.一年后,她被正式聘为高等分析教授,后来又兼聘为力学教授.

; Y- E: x3 `* o" W5 J" p6 m. o1 O

苏菲娅在瑞典的任期满了,她一心想回国任教,可没能成功,只好在国外继续任教. 1891年,苏菲娅患肺炎因误诊导致病情恶化,与世长辞.她为争取妇女的自由斗争做出了艰苦努力,是妇女攀登科学高峰的光辉榜样.

. n5 F2 s0 b" \+ j

在逆境中成长的女数学家诺德

+ J- a9 Y9 \1 ?

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发布第一号法令,把犹太人比作“恶魔”,叫嚣着要粉碎“恶魔的权利”.不久,哥廷根大学接到命令,要学校辞退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纯犹太血统的人.在被驱赶的学者中,有一名妇女叫爱米·诺德(A.E.Noether 1882—1935),她是这所大学的教授,时年5l岁.她主持的讲座被迫停止,就连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这位学术上很有造诣的女性,面对困境,却心地坦然,因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

; R8 p) N, J% `6 v8 x0 q1 G

诺德生长在犹太籍数学教授的家庭里,从小就喜欢数学.1903年,21岁的诺德考进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她听了克莱因、希尔伯特、闽可夫斯基等人的课,与数学解下了不解之缘.她学生时代就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25岁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女数学博士.

0 K0 p: M* Q) [" Q

诺德在微分不等式、环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她连讲师都评不上,在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强烈支持下,诺德才由希尔伯特的“私人讲师”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名女讲师.接下来,由于她科研成果显著,又是在希尔伯特的推荐下,取得了“编外副教授”的资格,虽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实力.

( m2 p" s8 g V* M

诺德热爱数学教育事业,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她终生未婚,却有许许多多“孩子”.她与学生交往密切,和蔼可亲,人们亲切地把她周围的学生称为“诺德的孩子们”.我国代数学家曾炯之就是诺德“孩子”们中的一个.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诺德被迫离开哥廷根大学,去了美国工作.在美国,她同样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样有她的“孩子们”.1934年9月,美国设立了以' D% s0 z; Y/ A# I' u% W 诺德命名的博士后奖学金.不幸的是,诺德在美国工作不到两年,便死于外科手术,终年53岁.她的逝世,令很多数学同僚无限悲痛.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发表悼文说:“根据现在的权威数学家们的判断,诺德女士是自妇女受高等教育以来最重要的富于创造性数学天才.”

# q0 }' g4 \* N6 o( [0 c

参考书目:8 O6 h0 f" L# @3 T; o, t, y9 L( h   1.《数坛英豪降。李心灿等编著.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I4 k" c1 f( l% T7 [1 ` C   2.《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吴文俊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 G: ]1 G* J' a# S) G

 

! m6 {# Z' y1 d7 l6 t

 

8 _7 a2 y( W! L$ L7 O

 选自《中学生数学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