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标题:
分数应用题中学生盲点
[打印本页]
作者:
浅夏110
时间:
2018-11-6 09:24
标题:
分数应用题中学生盲点
分数应用题中学生盲点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应用题占有相当比重,而且这部分知识,从五年级开始渗透到六年级正式应用。到初中方程应用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因为到小学阶段的最后才接触,而且题型复杂,这样,学生在理解时会有相当的困难。下面,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出现的几个难点进行剖析。
盲点1:量率混淆严重。例如:比3多1
2 的数是多少?由于小学生受低年级比多比少思维训练的定势影响严重,容易出现3+12 =31
2 的简单加法计算。要让学生能准确把握,就必须对分数的定义进行认真分析,依据定义来理解。
盲点2:分率叙述理解困难。例如:甲比乙多13 ,与乙比甲少1
3 是否一样,也受低年级甲比乙多2,也就是乙比甲少2这种思维的影响,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述两句话是正确的。其实只要让学生紧紧围绕单位“1”理解,就不难理解到二者是不同的。如果只让学生机械的记住不同,在应用题中就会难以熟练应用。
盲点3:比与分率不能同时应用。例如:甲:乙=3:4。当出现在应用题中时,学生很难将3:4与34 、14 、43 、1
3 „„等分率联系
在一起。要让学生养成在解答既有分率,又有比分数(率)的应用题时,要能将比转化成分率,而且这个比率是最有效的分率。
盲点4:“对应”这一概念意识不强。从学习应用题,很少用到“对应”这一概念,而分数应用题中要严格把握“对应”。例如:剪去23 剩53 米,共多少米?要用对应的思想去分析,就是要找出剩的53 米与剩的几分之几对应。当形成这样一种数学思想时,它的思维就能得到升华。而这一思想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规范”地出现。所以学生理解相当困难。
盲点5:单位“1”理解不到位。例如用去2
3 ,易理解为用去的
为单位“1”。同时单位“1”转换不到位。例如:用去的是剩下的2
3 ,
用去了总量的几分之几?还有甲比乙多1
3
,乙比甲少几分之几?
以上几个分数应用题中的盲点问题,也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能重视这个点,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思考如何突破这几个点,那么,学生就能在不断的强化中一点一点理解。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