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标题: 影响中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心理因素及对策 [打印本页]

作者: 浅夏110    时间: 2018-11-7 08:37
标题: 影响中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心理因素及对策
影响中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心理因素及对策

一、认知过程中的缺陷

中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审题时观察不仔细,感知笼统,容易忽略细节,不善于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因而发生感知失真现象。如将题中相似字词混淆,漏看了题中的关键字词等,从而导致审题错误。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1?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平时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克服学生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就草草计算的不良习惯。让学生懂得正确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中可结合实例,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首先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哪些数量是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题意;第二划出题中关键字、词,并正确理解其含义;第三,分析并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解决问题还需哪些条件,怎样求出这些条件等。3?根据学生审题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题组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项对比训练。


二、思维定势的干扰

中学生解答应用题时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主要表现为硬套解题模式,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甚至根据题中个别词语去决定解题方法,常常出现见“多”、“一共”就加,见“少”、“还剩”就减的错误。特别在解答那些逆叙的应用题时,更易发生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平时用顺向思维解答应用题较多,顺向思维解题策略已深深扎根于脑海中,而不善于进行逆向思维,再加之审题不仔细而造成以上错解。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可逆性思维的训练,运用加、减应用题的互逆关系和乘、除应用题的互逆关系,设计系列练习题组进行顺、逆思维的转化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会学生掌握“倒过来想一想”的逆向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思维方法的局限

中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习惯于“别人提问题,自己来思考”的定向思维方式,而不善于将条件和问题作全面的考虑,自己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表现为难以根据题中两个相关条件提出对解题有价值的“中间问题”,或者难以从问题出发,找出解决此问题所必需的两个相关条件。特别是碰到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时,很难将自己的思维从一种方式迅速转移到另一种方式,缺乏多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教给学生多种数学思维方法中学生在解答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时,常用分析法、综合法或分析综合法解答。但在解一些综合性或难度较大的应用题时,还需要掌握另外一些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上述的“转化”、“假设”、“对应”等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实例渗透和介绍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练习中得以内化,不断提高解应用题的能力。

四、畏难情绪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效能,影响学习效率。由于应用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题型多,思维难度较大,数量关系隐蔽,使学生一提到解应用题就有畏难情绪。部分学生由于在解题时常发生差错,因而导致对应用题的学习缺乏兴趣,有畏惧感,并随着应用题类型的增多、难度加大,这种畏难心理就越加厉害,从而丧失学习信心,使思维活动受到压抑,本来能做出的题也无法做出。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克服以上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成功的尝试,逐步淡化和消除畏难心理。学生惧怕解答应用题,往往是由于不会和不知道该怎样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所以,教会学生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的重要措施。2?搭桥铺路,降低难度,给学生以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希望。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3?创设积极思维、动脑动手的氛围,使学生跃跃欲试、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应用题教学活动之中,培养他们学习应用题的兴趣,锤炼解题意志,养成良好的解题心态。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