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标题: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地区差距的实证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雩风三日
时间:
2021-2-6 15:16
标题: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地区差距的实证研究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地区差距的实证研究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十二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同时粮食需求也一直呈刚性增长,粮食安全问题依然警钟长鸣。众多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目前的粮食生产仍偏向于粗放型增长,不断坚持走优化要素组合之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要素生产率对粮食产出的贡献大小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方法,它综合反映了除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故本文以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对粮食经济增长进行研究。此外粮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距,以三大功能区为例,不同功能区的粮食产量也有一定差距,其差距来源是什么?以及三大功能区粮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效果如何?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本文运用Fare-Primont指数法对1985-2013年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分解,揭示了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及区际地区差距进行测算,并采用方差分解法从全要素生产率构成角度探讨差距来源,最后以三大功能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制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主要形成了如下结论:
(1) 1985-2013年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稳中有升,地区差距显著,技术进步仍然是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主产区和平衡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生产优势明显,主销区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生产优势不足。从地区差距角度分析,全国和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逐渐缩小,主销区和平衡区则不断增大。主销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最大,其次是平衡区,主产区最小。技术效率地区差距是三类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部地区差距的主导因素。论文分别以不同省市间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和各省1985-2013年29年间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为研究对象,均表明技术效率地区差距和剩余混合效率地区
差距起主导作用。
(2)从制度角度对三大功能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可见,制度因素对三大功能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各不相同。对主产区来说,工业化、粮食补贴和人力资本存量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影响非常显著,其中工业化和粮食补贴影响方向为负,人力资本为正。对主销区而言,所有核心制度变量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都非常显著,其中粮食价格剪刀差、工业化和人力资本影响为负,粮食补贴和农业依存度影响为正。平衡区仅粮食补贴和人力资本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影响方向均为正。对其余控制变量的分析表明自然灾害仍然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控风险,有效灌溉面积在主销区和平衡区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业结构调整在主产区和主销区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公路铁路密度的影响不甚明确。
关键词: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Fare-Primont指数;方差分解法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地区差距的实证研究.pdf
2021-2-6 15:1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体力 -2 点
4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体力 -2 点
售价:
1 点体力
[
记录
]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