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标题: 行测技巧 | “判断”自己——“犯没犯罪”? [打印本页]

作者: 浓眉毛    时间: 2021-11-15 18:13
标题: 行测技巧 | “判断”自己——“犯没犯罪”?
行测技巧 | “判断”自己——“犯没犯罪”?

定义判断虽然是判断推理考点中比较简单的一部分,

但是从题量分布上来看,

它在国省考中还是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

但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准确率还是不高,

原因无非就两个:一是粗心,问法没审清楚(符合/不符合),

这就需要自己在做题的时候多加注意,养成习惯。

二是内容专业,晦涩难懂,

短时间内难以理解。

对于题干中的抽象概念,

不能很好的对应到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具体行为上。

那么,今天就针对这个问题,帮同学们一招制胜!





疑罪从无?财产保全诉讼?犯罪中止和犯罪终止有啥不一样?故意犯罪和犯罪故意难道还不是一回事儿?法律类的题一字之差就是天壤之别,而在考试中还特别青睐考犯罪、诉讼相关的定义,其实法律类的定义题目关键在于:首先判断这道题属于哪种法律,主要会考刑法、民法和行政法。其次判断主客体,时间节点,行为条件。下面我们来区分下这几部法律。





民法
适用于平等主体(一般指我们这些平民)之间:比如我和我的邻居。比如签署合同(违约赔偿),侵权(盗用照片作商业用途),婚姻(离婚财产分割)及继承等,都属于民法范畴。
行政法
适用于不平等主体(官和民)之间:比如城管和我。比如经营许可,交通处罚等,再比如疫情期间密接不报备,发现后被强制隔离,都属于行政法的管理范畴。
刑法
适用于发生犯罪行为,一旦涉及到运用刑法,那后果可就严重了。杀人放火偷盗抢劫;今年我国又将青少年的最低刑责年龄修改到了12岁......这些都在刑法的掌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不明白,我们拿题说话:


|例1|共同过错,也叫共同侵权行为、共同致人损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故意或过失致他人损害。共同过错的特征在于:(1)行为人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2)数个行为人之间主观上具有共同过错;(3)行为的共同性;(4)数个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根据上述定义,下面情况不属于共同过错的是:

A. 某村委会修灌渠,施工结束后,留下一个土坑未填平。村民崔某为建房利用此坑泡上了石灰。当晚,村民曹某骑车路过此地时,跌入石灰坑,被刚泡的石灰烫成重伤

B. 张非和李涛是某工厂的车间工人,一天,二人在操作一台机器时违反安全规章,导致机器内部的线路出现了不可修复的故障,价值两万元的机器因此报废

C. 某周末,某学校初中二年级的同学在野外举行篝火晚会。晚会结束后,大家都很累了,没有仔细查看场地,结果未灭尽余火,酿成了一场火灾

D. 小粱指导小张驾驶汽车时,因为当时路上行人稀少,所以二人一边驾车一边说笑,没有注意到前方路上有行人;等到看到行人时,已经来不及刹车了,结果造成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





答案及解析

【解析】A

首先判定题干是属于民法范畴,其次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再次行为条件“共同故意或过失”“共同过错”“共同行为”。B项张非和李涛两个行为人共同违规操作造成损失,符合定义;C项是初中二年级的同学野外篝火导致火灾,是数个行为人过失导致的共同过错,符合定义;D项是小粱指导小张边驾车边说笑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属于两个行为人共同过错。而A项中崔某和村委会不是“共同的故意或过失”的。

故正确答案为A。


所以看到法律类的定义判断不用慌,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看下罗翔老师的普法视频。相信搞清楚“三法”怎么区分的你,不仅能做对定义判断,更能判断自己“犯没犯罪”。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