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标题:
Linux之菜鸟日记(一)
[打印本页]
作者:
韩冰
时间:
2004-10-4 05:30
标题:
Linux之菜鸟日记(一)
摘要
+ u7 s" f' s% [' v3 e3 Q
初学入门——安装(2002-08-15 17:46:10)By Wing, 出处:Linuxaid
* s d' C$ d% h) U
# O! y6 X8 y/ ~- N
& L4 j* ]2 ?/ `0 g4 _
<
> 最近Linux实在是火得很,不学点Linux的知识肯定是不行的。要学就学点正宗的,最近用Linux的人好象很少有人不提到Red Hat,我这个爱赶时髦的菜鸟学习Linux当然也是从Red Hat入手。没有安装盘,这不成问题,到网上直接来到www.redhat.com,当前的最新版本是7.1。安装所需的两个文件是:seawolf-i386-disc1.iso和seawolf-i386-disc2.iso。好家伙,总共是1.3G,不管了,先下载下来再说。反正是上了这条贼船了。</P>
6 P s3 |+ q( F% M
<
> 用的是56K的猫,总共花了大约是40个小时,总算是把两个巨无霸下载完了。iso扩展名的文件好象是光盘的映象。再去买三张CD-R,因为之前我没刻过光盘,当然得做好失败一张的准备,怎么样,我还是蛮会打算的吧。</P>
8 n) c: Q+ Y$ l% h5 ]3 a
<
> 好在现在光盘刻录机不是太难找,单位就有一个。是HP-9100,随机还有刻录程序。打开看看,高低找不到怎么将iso格式的文件刻成光盘。打个电话到HP公司问问,你还别说,接待的工程师态度还真不错。答案也很明白,随机软件不提供这种刻录方式,要找第三方软件,工程师向我推荐了Easy CD Creator,最后还一再强调要用4.0.2e以上的版本才行。</P>
% K: C" V& X! n& S) g# e; b" ?) @
<
> OK,继续上网,只找到了4.0.2a的安装版,幸好还找到了a-e的升级程序。又是60M。小CASE,四个小时就下完了。安装完4.0.2e,再看看iso文件,点击右键,多了一个选项:“刻录到光盘”。看来4.0.2a也就行了。很顺利地两张光盘就刻好了,多下来的那一张,就把最近从网上找到其他的东东放上去。下班后带着三张光盘心满意足的回家。</P>
! d1 e3 @% | W% }( B8 B! a
<
> 听说Linux对系统的要求并不高,刚好家里有一台破机器,反正也是没什么用了,于是就在上面开始我的Linux之旅。机器的主要配置是这样的:</P>
; N8 t' `% i8 ^
<
> CPU-P133</P>
2 B# I3 M) \0 Y+ \! J
<
> 内存-32M</P>
' l$ o. M4 C- q
<
> 网卡-Accton En1207D series PCI Fast Ethernet Adapter</P>
7 r8 ?( [1 W# b
<
> 显卡-SiS 6202</P>
: K$ h3 h9 Q4 F; j a( M: k2 d1 U, O
<
> 硬盘-2.4G</P>
# z2 c- ^3 c' m. P7 H
<
> 先做张DOS的启动盘,在启动盘上加上光盘的驱动以及fdisk及format。硬盘上本来也就只有一些垃圾,不管有没有必要,先清理干净再说。机器真的是挺老了,硬盘最大的分区才支持2G,只好分成两个分区,第一个2G,第二个400M。干脆再格式化一下。现在万事俱备,开始安装了。</P>
- B! u: M5 R5 _+ E# A' M) E
<
> 我的破机器想要支持从光盘启动肯定是不可能的。用刚才做的启动盘启动,将第一张光盘放到光驱中,执行以下命令就可以开始安装了:</P>
4 U( P1 w. ]: {& i$ S% D9 K6 a
6 O: W! ^2 T; L& @9 ?* T% l# V6 f
D:> cd dosutils
) Q0 V$ v) T* S: Y1 p1 ^, t
D:dosutils> autoboot
3 N3 ^+ f @8 J J2 l
% w0 x& k; N# S
<
> 安装界面挺友好,一路上也就是选择一下语言、时区、鼠标、键盘,定一下超级用户的密码,加一个普通的用户,做做简单的网络配置就行了。只是第一次安装时,我选择了全部的软件包,报我的usr空间差300多M,后来在安装软件包的中途出了错,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第二次安装时,我干脆什么也没选,安装也就没有再出什么错。</P>
7 F* D) E! @7 e& G! R
<
> 现在我的Linux是安装好的。重新启动,很快启动过程就完成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只是看到久违的文字界面还真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因为上面提到的原因,我没有装X-Windows)。</P>
2 Z, J$ B$ F7 Z" s5 [
<
> 用df看看,全部的安装用了大约0.5G的硬盘空间。</P>
5 ?, }3 A) `& [" g$ D
<
> 用ping看看,这台破机器竟然和我的另一台Win98机器在网路是通的。当初我就是在Windows下要连通这两台机子也是很花了我一番工夫。</P>
2 i0 |! p& M& D5 Q* W3 O
<
> 不管怎么样,今天可以睡个好觉了。</P>
作者:
韩冰
时间:
2004-10-4 05:30
标题:
Linux之菜鸟日记(二)
摘要
0 w+ V* T0 S7 G e+ a+ i
初学入门(2002-08-15 17:46:28)By Wing, 出处:Linuxaid
/ D) f: @3 c1 ?" z" `. |! F: k7 O. e2 m
% j4 J, R3 C, Q* b- p/ F$ S
1 F- {3 V2 f2 E6 v. \ O( r8 `, l" C# L
<
> 天北京申奥成功了,着实激动了一夜。早上起床才发现好长时间没搞我的Linux了。赶快打开我的破机器上的Linux,继续我与Linux的亲密结触。</P>
; o) i, z7 ?9 s! T
<
> 这几天没学Linux也不对,其实也不完全正确,至少我在前几天曾经很认真地看过Linux下的vi。Linux下的vi看上去与Unix下的vi也没什么不同。反正是在编辑方式、插入方式、命令方式中转来转去。一大堆的命令我是从来没有记熟过。只记得ndd是删除n行,:wq是存盘退出,:q!是不存盘退出,p是粘贴,/是搜索。我个人并不认为vi是个多好的文本编辑器,大概会用也就行了。只是如果用vi来编辑一大段的源程序看上去的确很酷,特别是你能够很熟练地使用各种命令的时候。</P>
, s* _4 w8 R- g2 Y# }, V+ K2 ^
<
> 外,前几天在单位菜鸟还在Linux上小露了一把身手,单位上有位Linux高手,我向他请教如何在Linux下找到我的光驱,于是他给我大讲了一通mount,说是只要执行一下mount /dev/hdc /mnt/cdrom就应该行了,还给我演示了一把。好家伙,命令是执行成功了,只是光盘上的文件成了不可识别,这可以对我没什么作用了,高手只是告诉我肯定是忘了输什么参数了。当时忙着其他事,也就把这事扔到了一边。</P>
# s% R; L2 f* q/ l Z6 e6 U E
<
> 来,有一天我闲着没事,就象自己试试mount的用法,可是高手懒得理我,甚至不肯告诉我他那台宝贝机器上的Linux的登录口令。但是菜鸟一向对这类问题总是过目不忘。有一次看过一份材料上讲过忘了root口令怎么办,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是也没什么问题了,在刚开始的启动选择(好象是叫lilo吧)中输入linux single,你会发现一件奇妙的事,什么口令也不用输,你就可以获得root的权限。现在你应该知道下面该怎么做了吧,输入passwd直接把root的口令改了。好酷,现在我接管了root。怎么样,一举成名吧。</P>
$ H" P. y" s* W: C8 ]" h
<
> 只是我事后一直记得,如果有别人对我的机器做同样的处理,我不是也得拱手让出root的大权吗?看来这个问题是非解决不可的。另外,光驱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今天不妨就解决这两个问题。</P>
7 p! K' A2 V! t* o
<
> 第二个问题不难,高手不是提示过是少了一个什么参数吗?自己找不就得了,man mount,获得对mount的帮助,菜鸟对帮助的用法总是从来不敢忘的,一大串的英文,看得菜鸟直吐白沫,mount的标准格式是mount -t type device dir,看来是这个了。光盘的格式好象是iso9660吧,输入mount -t iso9660 /dev/hdc /mnt/cdrom,哈,成功了。只是提示什么mount的内容是只读的,你还别说,计算机还真是高,光盘是只读的他都知道。现在再执行一下ls /mnt/cdrom,光盘上的内容历历在目。只是帮助内还说在不输入-t参数时,默认的格式就是iso9660,再试试mount /dev/hdc /mnt/cdrom,奇怪在我的机器上一切正常,的确是有用的。看来高手的机器总是有点与众不同的。</P>
0 m/ p( Q. {/ }: a% ~+ B* h
<
> 第一个问题就复杂一点了,当然,现在的Internet反正是发达得很,到www.google.com,输入linux single,搜索中文网页,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原来是要改一下lilo.conf,急急忙忙打开我的/etc/lilo.conf,内容是这样的:</P>
2 f# E$ G% t! @1 ? c/ [: P
. h$ R( b% D# Y
boot=/dev/hda
9 K0 c" y9 f& K2 t; v" K
map=/boot/map
8 e( f$ b( L5 U/ I5 ?
install=/boot/boot.b
+ k2 J* j4 y! W
prompt
% t* Z4 r. ]0 d3 q
timeout=50
9 q3 O, {2 B* ]) O, Q2 }! y
message=/boot/message
) Q# j6 u: e2 F9 v8 i# b
linear
% A# t: v" b- x; x5 K7 L& w8 S
default=linux
4 j- I' ^4 s7 I0 J1 T4 }
image=/boot/vmlinux-2.4.2-2
& a4 D+ B8 I" X3 O5 y! b
label=linux
4 d3 h$ O+ F9 F) N1 j1 v
read-only
! ^4 D3 ]& F3 X
root=/dev/hda8
. D A: f+ o1 L5 d
好象是说要加两行:
6 }. K; e: \) J
restricted
1 b3 P& _$ Y6 f5 ?" R
password="your password"
+ c e; q# A1 D4 y7 r' d
于是/etc/lilo.conf就改成了:
_. w6 d) w3 b# A4 ?( G
boot=/dev/hda
% N) q+ M+ F& u
map=/boot/map
' ]1 y W3 h! e5 B: x# {& ^
install=/boot/boot.b
; @- G/ m7 j0 ]$ s, z; Z/ W
prompt
. D4 q4 I4 F. j6 D, a4 G' m! m* _
timeout=50
- L5 e0 A9 |7 X6 ?
message=/boot/message
8 V1 z$ H+ E$ w! Q
linear
3 r' _, f8 R# O
default=linux
3 Q- S. l2 ^6 F: ]6 H. ~
restricted
1 l$ d: s& h2 `: Y
password=message
$ S& p4 {$ q* y! B) S o
image=/boot/vmlinux-2.4.2-2
6 _" \4 p& `, v* n- f
label=linux
- M5 t- S( U# o1 D% c
read-only
- b$ Q8 j2 f1 D5 Y! I& N, ~' p
root=/dev/hda8
" a8 l5 f1 m1 M" }, X! W
% J8 { `* A o
<
> 执行init 0,关机后重新开启计算机,再输入linux single,坏了,怎么什么反应也没有。没要我输入口令,就又一路进去了。再认真看看那篇文章,原来是忘了执行一个命令:</P>
; g# W1 f* Y( M
/sbin/lilo -v
0 V9 r: h, R# b2 ]
<
> 执行过这个命令后,再关机重启,输入linux single,果然要我输入密码了,这个密码可不是你的root用户的口令,而是刚才在lilo.conf中password的内容,也就是message。现在问题终于全部解决了。</P>
作者:
韩冰
时间:
2004-10-4 05:31
标题:
Linux之菜鸟日记(三)
摘要
5 f4 N9 e3 G/ F5 P# L5 g; a8 H
初学入门(2002-08-15 17:47:12)By Wing, 出处:Linuxaid
3 S% z% k* |& Z' i5 T6 ^% m! N
9 x4 _* A" M$ `' A9 g; x/ t5 y
1 {9 ^3 [" r+ [6 K& E; K5 b
<
> 最近比较忙,想要学点Linux总是很难。但是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会有的。</P>
" F# L* b/ r4 q; t& U
<
> 中国足球队现在倒是挺火,可是我这个菜鸟在Linux的旅途上实在是一败涂地。起因是由于菜鸟有一天突然想通:不想用图形界面当然可以,但是不会用图形界面是万万不行的。</P>
! k& x4 _$ m4 g) ~
<
> 于是,我的苦难历程就正式开始了,第一次安装时曾经出过错,当时我估计是因为/usr空间不够。而后来,通过df看出,只要妥善安排,可以大大地增大我们的/usr的空间,只不过,这需要手工分区了。</P>
0 t' P: }0 T" Q5 U5 z
<
> 手工分区真的不难,还按原来的方法进入安装程序,没多久就看到一个界面,可以选择Continue还是Manually partition,这个Manually partition自然就是手工分区了,然后选择Disk Druid,只是一个和fdisk差不多的程序,只不过界面更为友好,连我这个菜鸟都觉得用起来得心应手。</P>
! A& f2 q- w. x
<
> 现在重新分区:</P>
0 ^8 j+ r& A1 `8 V* A2 l
/boot:5M;/var:25M;/home :100M;/:250M
# `8 X( G' y! q
<
> 以上是Linux native分区,再建一个100M的Linux Swap分区,现在剩下来的可以全部分配给/usr了,是1964M。实在是因为我的硬盘太小了,要不根本没必要这么斤斤计较。</P>
- u6 x- U+ i- I
<
> 现在在package Group Selection时终于可以选择全部软件包了,只是让我选择显卡时实在是费了一番难,来回找了几次都没有找到SiS 6202,于是就找了个最接近的SiS 620。</P>
4 F+ e: O) [$ W- E6 Z5 K; ]
<
> 于是,一路无事,直到……</P>
8 K1 Z2 d! e. y9 G1 K2 R" J
<
> 装出来的X-Window竟然是320*200,丑先不提,压根就没法用。</P>
) T1 \, w d8 f, P
<
> 网上倒是有很多资料是讲XFree86的配置的,多数是讲用xf86config来进行配置,按照上面说的一路乱折腾,这下倒好,320*200都没了,X-Window直接是起不来了。说起来是不吃劲,当时我可是装了卸,卸了装,来来回回折腾了十几次。到www.sis.com.tw,中文都没看懂。只弄明白了一件事,SiS86c201就是6201,SiS86c202就是6202,SiS86c205就是6205。再到xf86config中去折腾,显卡列表中有SiS86c201和SiS86c205,就是没有SiS86c202。</P>
( R+ ~+ V/ Z; w/ P3 C4 @
<
> 实在是没办法,只好上网求援,没人理我,只有nixeOn告诉我可以使用帧缓冲(fbdev)驱动,看了一篇相关的文档,那种做法对于我这种Linux的菜鸟,如读天书。只好还是算了。反正我相信总有一天,菜鸟也会长大,到时候再来处理这个问题也不算太迟。</P>
7 K7 \4 D0 V$ j6 J- W
<
> 其实Red Hat 7.1本身支持的显卡很多,使用那些显卡,安装X-Window实在是很轻松,安装程序会自动找到显卡。其实与其花时间去乱折腾,还不如换块显卡。我在单位的机器上是使用的ATI的显卡,很轻松地就达到了1024*768,16位真彩,没费吹灰之力。</P>
# @3 f6 M! I# @( d
<
> 后来我又在自己的机器上重装了一次,在package Group Selection时,选中了最下面的select individual package,然后在下面出来的一页里选中了User Interface/X Hardware Support下的所有项目,最后,在Choose a Card时选择最后的Unlisted Card,Pick a Server时选择XF86_VGA16,总算达到了4位640*480,丑是丑了一点,总算是把图形界面装起来了。</P>
. j# |' H# N2 \% D
<
> 正所谓,久病成良医,在配置XFree86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小诀窍,那就是在Red Hat 7.1中,用Xconfigurator来配置XFree86要比用xf86config方便得多。</P>
3 g5 \$ V/ F2 L( r H
<
> 昨天,我想把机器重新装成Win95,可是问题又出来了,Win95启动盘上的fdisk无法删除我们建立的Linux分区。低级格式化肯定是行的,但是那样做实在是有点小题大作了。解铃还需系铃人,要删除Linux分区想必还要用Linux下的fdisk,结果的确如此,在Shell提示符后输入fdisk /dev/hda,用p可以列出当前所有分区,用d可以删除各个分区,最后用w保存。现在一切正常了,重新用Win95启动盘上的fdisk进行分区,格式化,装Win95。</P>
0 F- R% t( H4 {& _
<
> 唉,用Window,大虾也无异于菜鸟;用Linux,想必是菜鸟也能逼成大虾。</P>
作者:
韩冰
时间:
2004-10-4 05:32
标题:
Linux之菜鸟日记(四)
摘要
- s, U8 R* \0 N2 }5 [) [* e
初学入门(2002-08-15 17:47:27)By Wing, 出处:Linuxaid
, @1 ~6 _$ e5 l$ P4 d
: z( c5 T1 X& u# c7 Q: f3 u% ]
, ] S( I* J; V E" k, ]- q; ?7 r
<
> 最近菜鸟也不知道在忙着什么,对于Linux是正事没干,无聊的事倒是干了不少。甚至还用Linux骗了一顿晚饭,起因是我和一位朋友打赌,说能不占用任何分区就在一台原来装着Win98的机器装上Red Hat 7.1。朋友竟然不信,于是晚饭就到手了。</P>
' D8 A/ Z9 m; m8 U
<
> 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只是在安装时,选择用Disk Druid进行手工分区,选择将在其中安装的FAT32分区,然后点Edit,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对话框,将该分区分配给“/”,之后会出现一个对话框确认选择,再之后是确定“/”和Swap的大小,接下来就和正常的安装没什么两样了。结果是在这个分区中建立了两个名为redhat.img和rh-swap.img的文件。其它没任何影响,当然,这种安装方法,指望直接从硬盘启动的那可不是菜鸟能解决的,得选择做一张启动盘。i不过这种安装有一个好处,就是卸载特方便,删掉刚才说的两个文件就成了。</P>
. `8 k8 V5 T% C
<
> 其实Red Hat 7.1的安装向导就有对这种安装方式的专门介绍,它是将其称为无分区安装的。</P>
- p" \5 s; C/ A9 t! }) z8 ^# W
<
> 闲话就不说了,还是看看菜鸟今天的安排吧,菜鸟今天想领教领教Linux下的ftp。Red Hat 7.1下有个wu-ftpd好象就是完成这项工作的,第一件事是先看看wu-ftpd服务有没有开,直接用命令查,菜鸟可不会,好象是用chkconfig什么的,但是我可以使用ntsysv,那是图形界面的,对菜鸟只适宜。一眼就看到一大堆服务中,有一个wu-ftpd,只是前面没有*,那是代表服务没开,没事,先选上。点OK退出。刚才的选择现在并没有生效,得运行一下ftprestart。现在运行ckconfig,这个命令好象是专门用来检查wu-ftpd的状态的,全是ok,只有一个_PATH_FTPSERVERS显示有问题,有人讲过这没问题,那看来就算通过了。</P>
& l9 E4 ^4 B" f" i# R" i
<
> 在本地输入ftp 141.56.16.2(Linux所在机器的IP地址),用anonymous还真的连上了,ls能显示一个目录下的内容,至于是哪个目录,菜鸟暂时可搞不清。ftpcount可以显示当前有一个用户连到ftp,而ftpwho显示了该用户的身份。看来一切正常。</P>
7 A& k& }5 J. m) I( W! l# e
<
> 试试在另一台机器上登录,网络先前我ping过,肯定是通的。但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了。同样是ftp 141.56.16.2,等了半天,来了一个 ftp: connect :10071,上网查资料,直接输入ftp: connect :10071,没有一个中文网页涉及这个问题,英文网页到是有,其中有一个与我的问题还真一模一样,好象是个BBS,可是大家的回复没一个能解决问题,到是其中有一个人的提示挺有价值。建议用tcpdump -X分析分析,曾经看到过这个命令是用来对抓到的包进行分析的,分析的结果是发出的连接请求的确主机是接受到了,只是回应是ftp端口无法到达,怎么回事,端口肯定已经打开了啊?</P>
4 Y; q$ U- t& @6 g: W
<
> 都是防火墙惹的祸,向其它机器关闭端口,这可是防火墙常干的活,而且在安装Red Hat 7.1时的确曾按照它的默认安装过一个什么防火墙的。先把防火墙关了,同样是使用ntsysv,只不过现在是取消对ipchains和iptables的选择。同样修改不是即时生效的,还得运行一下service ipchains stop、service iptables stop。</P>
1 I! X, f" B8 K- Z5 \# x8 [2 Q
<
> 重新登录ftp,一切OK。</P>
7 ^: P: r8 {' X \2 X, f! }
<
> 匿名用户好象只能下载,别的什么也干不了,换个正式用户试试,就用yzysy,这是我在Linux上的登录用户,还真的登录上去了,这个用户可是拥有全部的权限。它的默认根目录是/home/yzysy。可是这个yzysy的权限也太大了,他甚至能向上一路访问到根目录。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用户,它对/usr/ftp以下的内容拥有全部权限。对于anonymous的默认根目录倒是可以通过在/etc/ftpaccess中增加一行anonymous-root /usr/ftp来解决。但是它的权限不够,看来得专门建一个用户了。</P>
7 F- f/ L& j) b# d) G% y
<
> 刚好找到一篇文章:http://www.linuxaid.com.cn/training/showtri.jsp?i=303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不过代码作了相应的改动。这点小改动可难不了菜鸟。最后新建的用户对/usr/ftp/ftpadmin目录拥有读写权。算是基本上满足了菜鸟当初的要求。</P>
欢迎光临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http://www.madio.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