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地址 登录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返回首页

sdccumcm的个人空间 http://www.madio.net/?3694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点上希望的蜡烛——每年一度的聚会,记2012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

已有 202 次阅读2012-9-12 13:15 | 2012, 全国赛

点上希望的蜡烛

                                ——每年一度的聚会,记2012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

 

前后

今年的全国数模赛,已在浩浩荡荡的交卷声势中落下尾声。这场盛宴蓄势得深长,等待得令人焦虑;开始时扣人心弦,落幕处亦热血沸腾。我能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实为荣幸。

记得去年此时,在军训的队列声刚刚远去,与教官拱手相送之时,我们踏入了安静的房间,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数学建模比赛,也是全国赛。当时开始的时候已经算是下午了,由于上午的军训才刚刚最后结束,我们选择了较熟悉的图论B题,一点一点地完成了模型求解和论文写作。

一年后的今天,在大三生涯刚揭开不久之时,我们再一次有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选择一道喜欢的题目,投入3天的时间去研究它——虽然这个题目不一定是关于我们自己的专业,虽然它不一定那么的“真实”但3天的时间足以让我们了解知识、运用知识、巩固知识了。

我一直以为,数学建模是以应用为核心的——若作为一门学科,或一件“事”来说。而这一年来的经历也让我愈加加深了这个观点:一次次的建模课题、比赛磨练和实践,是对平时不断挤时间学习、积累知识的印证和巩固,也正是在应用之中,才发现现实问题不像例题那么简单,才知道什么方法该用,什么方法不该用在这个问题上。

此外,就是团队的作用了。与其直接追求团队协作得好,我觉得倒不如先让团队能一起学习,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互补缺点与不足——毕竟我们收益的主体是知识和能力,有了技能上的提升后,至少这样的拼搏值得了,然后再上场参加比赛。在此我也很敬佩所有参加选拔的同学,是否能够选拔上,不完全由我们决定,因为名额有限,而且还要看其他组的做法、老师的侧重;但至少参加了3天的选拔赛,能从中获得的知识,也许是我们平时都不会去涉及的。也希望大家都能够继续坚持建模的思想理念,即便不参加比赛,也将思想留在脑中。

又一次进入国赛名单,我感到很荣幸,所以自己也不断地补习知识,在之前的两个星期之内,似乎有一种渴望多学知识的尽头——当然,学的内容也有偏重性。

 

葡萄美酒

言归正传,对于这次的赛题,我感觉出得还是比较用心的,也许有不合适之处,但毕竟赛题已经出了,我们大家的任务就是去思考,学习中解决问题。毕竟,这只是数学建模;但又正因为它是数学建模,所以对实际有着不可忽视的逼真性。我们在早上拿到题之后,花了一两个小时读题、查资料。说实话,我自己看到A题(及附件)后,没有思考太久,马上就去看B题了,但B题一看就是很长时间——这也直接表明了两题的难度(至少对我来说,从一个能“完整”完成论文的标准来说)。在包括征求了指导老师的选题意见、小组谈看法,再次查资料之后,我们还是选择了A题,也是近一段时间我们组涉猎的方面。

自己感觉A题还是基于数据的,但任何数据背后都有事实真相——也许是一条公式,一个定理抑或一个现象。如何解释数字与事实之间的联系,用数字说话,这是数学建模数据建模这块最大的力量,许多发明发现,学科进展都来自于数据的观察、分析。因此我认为,A题在葡萄酒质量评价这一背景下,固然是让我们从附件数据中计算出结论,也需要着重考虑“这一个问题”的具体情况,即与葡萄酒,葡萄酒理化性质有关的信息。看看现实中葡萄酒是怎么评价的,以及葡萄酒的酿造过程,能与附件数据构成一致、相互佐证的话,就说明这些数据能“说话”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部分理解,首先不一定正确,其次我自己也并没有完全按想的去做到(由于时间和能力的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建模不是为了建模,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帮助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一定要扣题,扣住这个实际问题——即便它是一道竞赛题。

A题的知识思路很丰富,当然总路线大致是一样,只是方法不同、有好坏差异,恰当与否、效果好坏之分。比如怎样界定“可信度”,理化性质指标怎样利用,几个因素间互相影响然后最终决定质量怎么考虑,化学/生物原理怎么引入这个题目中等等。最后一问问得比较开放,问“影响”,可以是定性的影响(某随某如何变化),也可以是具体的方程式,然后怎么说明两者理化指标能反映葡萄酒质量。对于最后的问题(记作4-2),我觉得(当然)是能反映、影响的,知识怎么用理性的语言——数学来说明。个人认为把问4-1做出的结论,代入数据test一下,若吻合度好,就首先说明做出的结论正确,从而进一步说明***是能影响***的。

一年一度的聚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很期待国赛这个平台、舞台,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会有几万个同学一起思考,为了4个建模问题出谋划策、各抒己见;试想,几万个同学,就有几万个想法,我们把这么多想法、好想法汇聚到一起,既是一种思维的聚会,也体现出集中力量解决问题的一面——很多点子、想法,也许就成为下一篇知名论文,下一个工程应用,下一个发明创造。

“聚会”开始后,我就进入了聚会的状态。虽然几万名同学不一定见面,但我们感觉到心是一样的,目标是一致的,而这也让我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倍增。能够参加这次比赛,能在本科阶段两次参赛,依然要说,深感荣幸。

会终,人却未散,反而学意愈浓,讨论热烈。论坛的一问一答,资料共享,在抒发感想的同时,也象征着思考的继续,期待着下一个聚会的到来。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点上一支希望的蜡烛,继续投入到学习与拼搏当中去。

 

 

2012912日,中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地址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5-9-21 15:05 , Processed in 0.352795 second(s), 27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