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地址 登录
数学建模社区-数学中国 返回首页

sdccumcm的个人空间 http://www.madio.net/?3694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音乐一般是抽象、随机的?——交响乐鉴赏选修课期末考试问题回忆

已有 114 次阅读2013-1-25 11:27 | 交响乐, 选修课

这是一道期中的课后题,今天期末考试给我这种当时没交作业的学生补做的。本来想在交卷之前多看几眼,将刚刚写的内容记清楚了再回来写下来,可一着急就直接交卷了。不过,自己答题中写的大概内容和想法我还记得——毕竟是自己的体会,不用背嘛。

 

总的来说,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和文学一样,自然有其很大程度的抽象性和随机性(或说随意性)。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来读,会有不同的感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艺术作品最妙的地方之一;自然,对音乐作品来说,一首乐曲由不同的演奏家诠释,或不同的人来听,感觉和领悟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一般来说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基调,也就是基本的内容和感情色彩,比如肖邦的《波兰舞曲》描写的就是祖国波兰军队的抖擞精神和不屈灵魂。

我的钢琴老师曾告诉过我: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多年以来,我从来都未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当时歌德说这句话时的表述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虽然两句说法看似是一个意思,但是表述的内容却是两个角度。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主要有三:第一,之所以比作“流动的建筑”,是指音乐具有的静态和动态两种特性,音乐由乐谱、演奏方式及歌词等创作静态形式保存,然后由演奏者将其演奏出来,成为动态“流动”的旋律,换句话说,“凝固的音乐”可以理解为将声音、旋律储存下来、记录下来;第二,“建筑”指一首作品的内容和基调,是作品的骨干,而“流动”则意味着在一个主体框架下允许一定的灵活度——指在演奏、诠释中;第三,一般“建筑”无法移动,更不用说流动了,但是音乐可以将人的情感保留,经典的作品可以流传后世,在下个世纪、下下个世纪人们的耳边响起,也就是“流过”了时间。

记得上钢琴课时,老师总是在间歇时给我讲曲目的背景故事。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教堂音乐文化,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创作过程,到古典音乐的兴起;莫扎特的神奇纯洁,英年早逝,正如“上帝将他带给人间,然后又把它带走了”;贝多芬与命运的抗争,肖邦的爱国与浪漫,李斯特的炫技,到印象派德彪西“月光曲”的画面感,以及拉赫曼尼诺夫的近现代曲风……这无一不是感人的故事、令人敬佩的艺术家,谁又能、谁有敢说他们的音乐只有抽象,没有内涵呢?当然,他们的故事也因此而流传至今,每当一首曲子响起,就仿佛打开了一本陈旧的书,让我们细细品味里面的故事。

弹琴的过程中,老师极力强调,也是一直“控制”我的是,对于演奏与原作一致性,与作品背景一致性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对一首曲子要围绕它的基调来演奏,不能肆意主观发挥。这个要求对于越早时期的曲目也许越重要,比如巴赫的赋格类曲子,就必须按照一定的节奏和交替,才能弹出它的味道来,也才是真正教堂音乐所需的(当然,可以加入个人的想象);又如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老师一再强调控制速度,也就是说不能快慢交替过于自由。尤其对于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圣洁般的、规律性的感觉。到肖邦浪漫派,可以稍稍自由一些。

音乐是艺术的重要形式,而一首首经典名曲正如它们所诠释的内容一般,将人类的情感推向极致,将感动洒遍人间。(20121226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地址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5-7-16 19:32 , Processed in 0.642750 second(s), 27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