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解析 ——大象装冰箱(大象老师)三天的时间过的真得很快,一转眼就过去了,回想三天前,大象老师拿到赛题的那一刻,就知道这是我的菜。我今年也有幸指导了几支参赛队伍,如果今年听过我的课程《2015历年国赛优秀论文解析》的同学,可能会好一些,为什么这么说,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下今年的赛题,供大家参考。 仅是个人一家之言,不对的地方,还请见谅,仅供探讨。 今年国赛的两个题目,A题 太阳影子定位和 B题“互联网+”时代的出租车资源配置,两个赛题继续沿用了国赛数学建模的风格,与现实生活贴近,题目的整体难度不大,但三天时间却难坏了作比赛的同学们。 如何选题:先大体来看下今年的赛题,拿到赛题后如何选题。A题 太阳影子定位 是个建方程和求方程的问题,有点类似于2014年的A题嫦娥登月,2014年的B题平板折叠桌,感觉有些熟悉,最起码不突兀,入手还是很容易的,同时也会想到以前大象老师讲过的2003A题 SARS预测及控制中的房室模型,2005年A题中的第二问一维水质模型,感觉信心又多了几分。微分方程模型本身并不难,难在能在浮躁的三天里,冷静下来,仔细的分析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设定合理的假设,求解方程。所以,A题整体比较传统,有大体的答案,考察的就是构建方程和求解方程的能力,对于数学功底扎实,爱解应用题的同学来说,做这道题挺不错的。 B题 “互联网+”时代的出租车资源配置,一看到出租车,就想到了大象老师以前讲过的2001年国赛A题 公交车调度问题,上下班高峰和空闲,和出租车有些类似;2006年A题,出版社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型问题,选取指标;2001年A题,三维血管重建,都是图片数据提取与分析;2007年B题,乘公交看奥运,根据不同的需求建立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2013年B题,碎纸片的拼接问题,图像处理,以及利用最短路建立匹配模型;问题的第二问是综合评价问题,最后要给出量化结果;第三问,模型改进与优化,看自己的发挥了;所以,B题是传统中透着点俏皮,这个题目有点意思。 赛题的思路:A题 太阳影子定位 读题: “如何确定视频的拍摄地点和拍摄日期是视频数据分析的重要方面”, 第一句就给我们指明了此题的主要任务:通过视频数据分析的方法,确定视频中所表示的拍摄地点和拍摄日期,这是整个题目的最终任务,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个题目也就解完了,那么关键词是什么呢?“视频数据分析”,是关键词,最后肯定要用到视频处理方面的知识。 “太阳影子定位技术就是通过分析视频中物体的太阳影子变化,确定视频拍摄的地点和日期的一种方法。” 第二句,进一步解释了上一句,想要分析视频中物体的太阳影子变化,确定拍摄地点和日期,需要用到太阳影子定位技术,这里有个一个突破口,是太阳影子定位,那么我们查找资料的方向就要与太阳影子有关,最好是能定位的。 所以通过分析题目中的第一段话,我们就知道了这个题目让我们干什么?处理视频,得到想要的数据,利用太阳影子,确定拍摄时间和地点。搜索文献方面,搜索与太阳影子有关的文献(其实文献少的可怜),但有一点,可以给我们启发,建筑物采光也用到了太阳影子,所以不妨搜索一些关于建筑物采光方面的文献,对理解题意或者求解有很大的帮助。 file:///C:/Users/Guozhen/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着重标出的文献就是很好的一篇文献,第一问就是用里面的方程来求解的,很简单也容易理解。 问题的分析和求解 问题一: “1.建立影子长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分析影子长度关于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应用你们建立的模型画出2015年10月22日北京时间9:00-15:00之间天安门广场(北纬39度54分26秒,东经116度23分29秒)3米高的直杆的太阳影子长度的变化曲线。” 建立影子长度关于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上面列举的几篇参考文献里有详细的叙述,与太阳高度角、方位角等5个参量有关系,方程也是现成的,可以稍作转化就能代进去求解,没有任何难度,可以说,就是送分的;但大家在表述的时候,变化曲线一定要绘制出来,并标明其变化规律,什么时间影子最短,什么时间影子最长,各是多少,把规律表明,只绘图,没有说清楚规律的,分数也就没有了; 问题二 “2.根据某固定直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太阳影子顶点坐标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直杆所处的地点。将你们的模型应用于附件1的影子顶点坐标数据,给出若干个可能的地点。” 也许这才是A题难点的开始,问题二的提出,很多同学在考虑经度和纬度的问题,因为第一问模型中,大部分的同学只用到了纬度,没有用到经度,(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所以,即使是你把附件1中的影子长度算出来,回代第一问的模型,也只能算出纬度,而得不到经度,所以这就难住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做了。 其实我们换个思路,第一问是一个一维的问题,只是考虑长度,直接有公式求解就行,其实里面也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是地理方面的,自己找哦);而第二问从一维变成了二维问题,加入了坐标,形成了一个曲线,有了轨迹,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的是时间,因为附件1中明显给出了时间,时间和地点是有一定联系的,可以利用时间来求地点,并对地点就行筛选;以这个思路做下去,既能利用了问题一求解的优势,又为问题三及今后的求解做了准备,只是真正做起来确实比较难,因为方程的变量都是参数,求解起来确实很麻烦,matlab的功底需求功底较高; 问题三 “3. 根据某固定直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太阳影子顶点坐标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直杆所处的地点和日期。将你们的模型分别应用于附件2和附件3的影子顶点坐标数据,给出若干个可能的地点与日期。” 问题三还是坐标,只是没有了时间,从二维问题升到了三维,做问题三的一个思路就是先求时间,在求出时间的基础上,再利用问题二的方法求地点,慢慢降维;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所求的时间和地点其实是有关系的,它们间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及地球自转我们可以知道(文献上说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点对求的结果进行筛选和甄别; 第二、问题三给了我们附件2与附件3,如果仅解这一个问题的话,一个附件就足够了,但题目中给了两个附件,说明,它们有各自的特殊性,很明显,我们发现,附件2中的X轴坐标全为负,附件3中全为正,说明,影子是在不同的象限里面的,都是中午12点以后,但影子不同,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方面找找突破口了。 问题四 “4.附件4为一根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变化的视频,并且已通过某种方式估计出直杆的高度为2米。请建立确定视频拍摄地点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你们的模型给出若干个可能的拍摄地点。” 问题四主要是视频数据提取,也就是我们刚开始说的视频数据分析,可以将视频按帧取图,然后把图导入到matlab中,先把图像划分为几个板块,注意划分的时候一定把影子顶点划分到一个块里,然后把这个块单独取出来,建立对块里的图像作二值化处理,建立灰度矩阵,就能很容易的求出影子顶点的坐标了,那么轨迹也就出来,后续的解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匆匆的解读了上面A题的四个问题,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帮助,其实A题可以做的很大,只是模型我们解不出来,只能简化和优化了,希望做A题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 赛题思路: B题 “互联网+”时代的出租车资源配置 B题是一个爽歪歪的题目,刚开始很难入手,没有数据,大家一直在为数据发愁,其实,一旦你找到的一些数据,那么这个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我们来分析下题目: “有多家公司依托移动互联网建立了打车软件服务平台,实现了乘客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信息互通,同时推出了多种出租车的补贴方案。” 打车服务软件很容易理解,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嘀嘀打车或者快的打车等服务软件,那么这样的打车软件服务平台有什么作用呢?实现了乘客和司机间的信息互通,能更好的提高匹配程度,如果再推出多种出租车的补贴方案,匹配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解决打车难(这个结论是根据题目猜想的)。其实这个题目的考察的是大家读题解题、模型建立及其量化功底。 首先解决如何查找数据的问题 第一步,可以查找出租车公司的网站,尤其是大城市的出租车公司是很出名的,例如北京的出租车公司,里面会记录出租车的数量、分布等数据,这些对我们分析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步,查找博士或硕士论文,博士和硕士论文的篇幅比较长,里面会含有一些计算所用的数据,我们可以引用里面的数据,摘出来供我们计算使用(这不是抄袭,数据是可以共用的),但要注明出处,因为很多论文都是关于出租车、嘀嘀、快的打车的,虽然数据量不是很大,但足够我们解题使用了。在查到数据后,B题反而是任由你发挥的题目了。 第一问 (1)试建立合理的指标,并分析不同时空出租车资源的“供求匹配”程度。 这一问是让我们找出合理指标,以指标为基础,分析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出租车和乘客的供求匹配程度。既然是供求匹配,那就是供与求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2006年国赛A题 出版社的资源配置问题,关键是如何找到合理指标。这里可以通过分别分析乘客(等待时间短、费用最省、舒适度等)和司机的需求(空载率小、乘车地点、乘客的货物或形体等),找到其相对应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可以用的方法有很多,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等,只要能找到合理指标就行。 那么接下来就是资源的“供求匹配”,如何看待不同时空下的供求匹配问题? 一个建议就是分不同的时间(上下班高峰、正常待客时间、晚上的闲置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分别建立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不限,可以是目标规划类,也可以是方程类,只要能对指标进行量化,并得出具体的匹配程度即可。 另一个建议是往大一点分析,借助2006年A题的思想,供求匹配程度分为供求比例匹配和供求质量(满意度)匹配;供求比例匹配可以具体某一个城市,分析出租车和司机的“万人拥有量”、“里程利用率”、“车辆满载率”等指标来衡量供求比例匹配程度;以“候车时间”、“候车地点”、“驾驶技能”、“计价方式”四大指标来衡量供求质量(满意度)匹配程度;此时可以引入权重,利用图论中的最短距离来衡量匹配度,从而求得量化后的匹配程度。当然其中亦可以插入第一个建议里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来丰富模型。 问题二 (2)分析各公司的出租车补贴方案是否对“缓解打车难”有帮助? 第二问是个评价问题,如果说第一问是通过模型构建打车服务平台,找到其内部之间的联系,那么第二问就是通过补贴方案,提高“供求匹配”程度,也就是缓解打车难的问题;具体的方法可以列举嘀嘀和快的等打车公司的补贴方案,并对其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可以在问题一种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建立评价函数,得到其使用补贴方案后,各方案的匹配程度,对比没有补贴方案之前的匹配程度,例如,匹配程度增加了多少个百分点等等,从而得到各补贴方案的优缺点和各补贴方案对匹配度的影响程度。同时,为第三问的求解做好准备。第三问 (3)如果要创建一个新的打车软件服务平台,你们将设计什么样的补贴方案,并论证其合理性。 简直是爽呆了,在问题一和问题二的基础上,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打车软件服务平台,或者自己创建新的平台;例如,沿用传统的出租车,引入新的快车(以最小乘车时间为目标)、顺风车(以节省乘车费用为目标)、专车(以乘车舒适度为目标)、加入温馨服务(针对老人、小孩、孕妇、大宗货物等)、超远距离乘车(预约乘车)等,并分别对各个服务配套补贴方案,因为添加了更多的指标,所以有必要对模型进行补充完善,得到匹配度(此处的匹配度应该是三问中最高的)。最重要的,也是需要做的就是对整个平台和补贴方案,论证其方案的合理性和模型的稳定性,因为补贴方案不是无限制补贴的,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此处也是对整个模型的进一步升华,可以多用些数学方面的灵敏性分析或者检验之类的方法,把模型做的科学一点。总结 B题考查的是对整个题意的把握,要做到收放自如,题目在考查模型的同时,也在考查学生的缜密思维。论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条理清晰,让评阅人一眼就能抓住论文的核心,三个问题相辅相成,连贯统一,方法科学。亮点在于方法的科学运用和由定性到定量的量化计算,可以多放结构图、框架图、思路图、计算表格等,越是这样定性的问题,如果能定量分析,评委是非常喜欢的,有图有表有公式,那获奖就不是问题了。切记,不要进行大量的文字分析赘述,反复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结论,这样的试卷是不会获得评委认同的。题目要求的是让我们深层的挖掘内部的联系,定量的分析评价,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对今年国赛AB题的一些简单的分析,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理解,鉴于比赛期间不能讨论,也只能在赛后发表下建议了,希望大家谅解。 不论做的好与不好,都已经过去了,希望大家整理心情,安心上课,大学正常的学习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时间了,强化下数学建模的功底,迎接2016年的美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和2016年的国赛。 不服,咱们来年再战!大象老师等着大家! 最后,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和对我的支持!谢谢! 大象装冰箱 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晚19:00 [attach]163409[/attach]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5-7-6 13:08 , Processed in 0.274440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