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4-4-16
- 注册时间
- 2014-4-12
- 听众数
- 9
- 收听数
- 1
- 能力
- 0 分
- 体力
- 65 点
- 威望
- 0 点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24
- 相册
- 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8
- 主题
- 5
- 精华
- 0
- 分享
- 0
- 好友
- 5
升级   20%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4-16 14:59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自我介绍
- 新者上路
 |
本帖最后由 第二个太阳 于 2014-4-12 15:55 编辑
本书为高等学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书中系统地介绍了80C51系列单片机的原理及应用技术,内容包括绪论、80C51的结构和原理、80C51的C51语言程序设计、80C51人机接口技术、80C51的中断系统及定时/计数器、80C51单片机的串行口、80C51的串行总线扩展、80C51应用系统设计。本书能够较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其特点是着力片上资源、强化编程训练;适合教师讲授、易于学生阅读。
本书可以作为计算机、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以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教材。
本书为高等学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本书在编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案例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在观念上力求工程科学与工程实践并重,在内容上突出典型开发环境、典型芯片和典型案例,在风格上力求实用、宜教易学。本书编写目标为:
(1) 体现“工程科学”理念。本书内容注意体现与前后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单片机内部结构自始至终沿袭“CPU—存储器—I/O接口”的讲授主线,使单片机原理课程成为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的典型案例,同时渐进体现嵌入式系统技术基本概念,全面强化学生对“计算机”这一经典工具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明确单片机在计算机技术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2) 强化“工程实践”要求。单片机的应用,本质上讲就是由对其片上资源的熟知,进而完成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及扩充。本书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将计算机硬件知识与软件应用有机结合。书中全部程序均通过了μVision平台和开发板的调试运行。每章均配置了经过验证的渐进案例。
(3) 突出当前流行技术。串行扩展技术的广泛使用是当今单片机系统设计的趋势,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几种目前应用广泛的串行接口芯片;C51语言编程技术已经广泛流行,本书重点介绍了C51语言,把握了单片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方向。
(4) 坚持宜教易学目标。作为工程应用型专业教材,在内容的选材上力求知识点经典实用,体系的完整连贯;在讲授的方法上注意简单易懂、层次分明、案例实用;在阅读上力求提示醒目、插图新颖;在教学的组织上每章都配有小结、思考题及实践内容。
(5) 仿真+实板双验证。Proteus是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与学习的重要工具,利用其对单片机、接口电路和外设的仿真能力可以大大加快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学习单片机的最终目的依然是设计系统目标板,即能够开发系统的真实电路板;本书的所有程序均通过了Proteus软件仿真和真实目标板运行两种方式的验证。依照内容典型、注重实用的教材目标,编者进行了许多思考和努力。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选用本书的教师可向编者免费索取授课资源。对本书的疑问和建议,可与编者联系。
编者
2014年1月
第1章绪论1
1.1电子计算机概述1
1.1.1电子计算机的经典结构1
1.1.2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其应用形态2
1.2单片机的发展过程及产品近况3
1.2.1单片机的发展过程3
1.2.2单片机产品近况4
1.3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5
1.3.1单片机的特点5
1.3.2单片机的应用领域5
1.4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方法6
1.4.1应用系统开发的概念6
1.4.2应用系统主要开发工具7
1.4.3应用系统开发流程8
1.5渐进实践——利用μVision平台生成可执行目标程序10
本章小结13
思考题及习题13
第2章80C51的结构和原理15
2.180C51的内部结构与引脚功能15
2.1.180C51的内部结构15
2.1.280C51典型产品的资源配置16
2.1.380C51 典型产品封装和引脚功能17
2.280C51单片机的CPU19
2.2.1CPU的功能单元19
2.2.2CPU的时钟21
2.2.380C51单片机的复位23◆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2版)目录2.380C51的存储器组织24
2.3.180C51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配置24
2.3.280C51单片机数据存储器配置26
2.3.380C51单片机的特殊功能寄存器(SFR)30
2.480C51单片机并行口31
2.4.1P0口、P2口的结构31
2.4.2P1口、P3口的结构34
2.580C51单片机最小系统35
2.5.1最小系统的硬件构成36
2.5.2最小系统添加简单I/O设备36
2.6渐进实践——发光二极管闪烁的实现与硬件仿真37
2.7渐进实践——发光二极管闪烁的Proteus软件仿真40
本章小结42
思考题及习题43
第3章80C51的C51语言程序设计44
3.1C51对标准C的扩展44
3.1.1C51的数据类型44
3.1.2C51数据的存储分区45
3.1.3C51的编译模式46
3.1.4用_at_定义变量绝对地址46
3.2C51的指针47
3.2.1已定义数据存储分区的指针47
3.2.2未定义数据存储分区的指针47
3.2.3利用指针实现绝对地址访问48
3.2.4C51程序编写示例49
3.3C51的函数50
3.3.1C51的函数定义51
3.3.2C51函数定义的选项51
3.3.3C51的库函数53
3.4渐进实践——LED流水灯实板验证及Proteus仿真54
本章小结56
思考题及习题57
第4章80C51人机接口技术58
4.1LED、数码管及蜂鸣器的接口技术58
4.1.1LED接口58
4.1.2数码管接口60
4.1.3蜂鸣器接口67
4.2按键及键盘接口技术69
4.2.1独立按键接口69
4.2.2键盘接口74
4.3字符型LCD显示器接口技术78
4.3.1LCD1602模块的外形及引脚78
4.3.2LCD1602模块的组成78
4.3.3LCD1602模块的命令80
4.3.4LCD1602模块的接口81
4.4渐进实践——数码管显示信息的3键调整及Proteus仿真85
本章小结90
思考题及习题90
第5章80C51的中断系统及定时/计数器91
5.180C5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91
5.1.180C51中断系统的结构91
5.1.280C51的中断源93
5.1.380C51中断的控制94
5.280C51单片机中断处理过程96
5.2.1中断响应条件和时间96
5.2.2中断响应过程97
5.2.3中断返回98
5.2.4中断程序举例98
5.380C51的定时/计数器102
5.3.1定时/计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02
5.3.2定时/计数器的控制103
5.3.3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104
5.3.4定时/计数器应用举例107
5.480C52的定时/计数器T2112
5.4.1T2的相关控制寄存器112
5.4.2T2的工作方式114
5.5渐进实践——外部中断次数计数器及其Proteus仿真117
5.6渐进实践——简易秒表的定时器实现及其Proteus仿真119
本章小结122
思考题及习题123
第6章80C51单片机的串行口124
6.1计算机串行通信基础124
6.1.1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125
6.1.2串行通信接口标准128
6.280C51单片机的串行口131
6.2.180C51串行口的结构131
6.2.280C51串行口的控制寄存器131
6.2.380C51串行口的工作方式133
6.2.480C51波特率确定与初始化步骤137
6.380C51单片机串行口应用138
6.3.1利用单片机串口的并行I/O扩展138
6.3.2单片机与PC间的串行通信138
6.3.3单片机与单片机间的串行通信143
6.4渐进实践——单片机与PC通信及其Proteus仿真144
6.5渐进实践——单片机与单片机通信及其Proteus仿真147
本章小结155
思考题及习题155
第7章80C51的串行总线扩展156
7.1一线总线接口及其扩展156
7.1.1单总线接口及其扩展157
7.1.2DS18B20的操作命令159
7.1.3DS18B20的操作时序160
7.1.4DS18B20的操作函数161
7.1.5DS18B20应用实例162
7.2I2C总线接口及其扩展166
7.2.1I2C总线基础166
7.2.280C51的I2C总线时序模拟169
7.2.380C51与AT24C02的接口170
7.3SPI总线接口及其扩展179
7.3.1单片机扩展SPI总线的系统结构179
7.3.2SPI总线的数据传输时序179
7.3.380C51扩展TLC5615 D/A转换器180
7.3.480C51扩展TLC549 A/D转换器182
7.4渐进实践——基于AT24C02的简易密码锁及其Proteus仿真185
7.5渐进实践——基于TLC5615的正弦信号发生器及其Proteus仿真197
7.6渐进实践——基于TLC549的数字电压表及其Proteus仿真201
本章小结205
思考题及习题205
第8章80C51应用系统设计206
8.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206
8.1.1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206
8.1.2系统设计的步骤207
8.1.3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209
8.2课程设计案例——LCD显示数字时钟设计212
8.2.1数字时钟的方案确定212
8.2.2DS1302芯片简介213
8.2.3DS1302的操作子程序215
8.2.4数字时钟硬件电路218
8.2.5数字时钟的软件设计219
8.2.6数字时钟系统的Proteus仿真240
8.3毕业设计案例——单片机综合验证系统设计241
8.3.1综合验证系统方案确定242
8.3.2HMI及MODBUS协议简介242
8.3.3综合验证系统的硬件电路244
8.3.4综合验证系统的软件设计248
8.3.5综合验证系统的Proteus仿真272
本章小结273
思考题及习题274
附录AProteus软件操作概览275
A.1Proteus ISIS的界面与操作275
A.2Proteus设计与仿真示例279
A.3Proteus与μVision的联合调试283
附录B80C51单片机指令速查表286
附录CC51相关资源290
C.1C51与ANSI C的不同290
C.2C51的库函数分类说明291
C.3C51的编译控制指令297
C.4C51的连接定位控制指令298
C.5C51编译器的限制299
附录D数制与编码的基础300
D.1数制300
D.2编码301
D.3计算机中带符号数的表示302
附录EASCII码表304
附录F常用芯片引脚305
参考文献307
第1章多媒体与多媒体计算机1
1.1多媒体的定义1
1.1.1媒体的类别1
1.1.2多媒体的技术特性2
1.2多媒体系统的组成3
1.3多媒体的硬件系统4
1.3.1MPC的标准4
1.3.2主板与接口5
1.3.3中央处理器6
1.3.4内存8
1.3.5硬盘10
1.3.6固态硬盘12
1.3.7光盘与蓝光盘14
1.3.8U盘15
1.3.9声卡16
1.3.10显卡17
1.3.11视频卡17
1.3.12扫描仪17
1.3.13摄像头18
1.3.14手写输入与屏幕触控19
1.4Windows 7的多媒体功能20
1.4.1用户界面21
1.4.2设备与Device Stage26
1.4.3应用程序的改进28
1.4.4文件系统28
1.4.5媒体中心291.5版权和数字版权管理29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目录1.5.1软件版本与升级30
1.5.2软件版权和许可证30
1.5.3共享软件与公共域软件31
1.5.4数字版权管理31
1.5.5信号加扰与数字水印32
1.6实验: 多媒体技术的计算环境33
1.7阅读与思考: 数字化教父尼葛洛庞帝39
第2章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42
2.1建立演示文稿42
2.1.1新建和打开演示文稿43
2.1.2保存与关闭演示文稿44
2.2设计外观统一的演示文稿44
2.2.1设计模板44
2.2.2母版45
2.2.3配色方案47
2.2.4幻灯片版式48
2.3插入并处理对象48
2.3.1添加文本48
2.3.2添加或更改自选图形48
2.3.3添加SmartArt图形49
2.3.4水印效果53
2.3.5剪辑库与插入图片55
2.4演示文稿放映55
2.4.1动画和切换效果55
2.4.2音乐、声音和视频56
2.4.3速度和排练57
2.4.4交互式演示文稿57
2.4.5自动运行演示文稿58
2.4.6Web上的演示文稿59
2.5打印演示文稿59
2.6实验: 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60
2.7课程作业Ⅰ: 自选项目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65
2.8阅读与思考: 苹果家族鲜为人知的13大平台65
第3章数据压缩技术71
3.1多媒体信息的计算机表示71
3.2数据压缩编码技术72
3.2.1多媒体的数据量、信息量和冗余量72
3.2.2图像压缩预处理73
3.2.3数据压缩方法73
3.2.4无损压缩与有损压缩73
3.2.5数据压缩算法的综合评价指标74
3.3多媒体文件74
3.3.1视频编码75
3.3.2音频编码76
3.4视频压缩77
3.4.1视听业务视频编译码标准(H.261/H.263)77
3.4.2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JPEG)78
3.4.3MPEG标准79
3.5音频压缩82
3.5.1音频压缩方法82
3.5.2MPEG音频压缩算法83
3.6压缩软件WinZip和WinRAR83
3.6.1WinZip83
3.6.2WinRAR84
3.7实验: 数据压缩技术的应用与比较85
3.8阅读与思考: WinZip发明人Philip Katz89
第4章数据存储技术91
4.1磁盘阵列(RAID)91
4.2CD技术94
4.2.1光盘的工作原理94
4.2.2CD的特点95
4.2.3CD的技术指标96
4.2.4CD的国际标准规范98
4.3CD?R与CD?RW光盘刻录机99
4.4DVD技术101
4.4.1DVD技术的发展102
4.4.2DVD?RAM103
4.4.3DVD?R/RW103
4.4.4DVD+R/RW104
4.4.5DVD刻录技术104
4.4.6DVD性能指标105
4.4.7DVD写入方式106
4.4.8DVD版权保护108
4.5蓝光技术108
4.5.1下一代光存储技术109
4.5.2蓝光DVD存储结构110
4.6云存储110
4.6.1云状的网络结构110
4.6.2技术基础112
4.6.3系统架构与类别113
4.6.4云存储的功能114
4.6.5云存储的隐患115
4.6.6企业私有云存储116
4.6.7云存储的发展趋势116
4.7实验: 网盘及其应用117
4.8阅读与思考: 从官网主页看苹果的演变历程120
第5章数字音频技术128
5.1声音与声音信号数字化128
5.1.1声音与听觉器官128
5.1.2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129
5.1.3声音信号数字化129
5.1.4声音质量与数据率130
5.2音乐合成和MIDI131
5.3数码音乐MP3132
5.4语音信号与处理132
5.4.1语音输出133
5.4.2语言合成133
5.4.3语音输入与识别133
5.5声音文件的存储格式135
5.6声卡136
5.6.1主要技术指标136
5.6.2功能和分类137
5.7获取声音素材138
5.8实验: Sound Forge数字音频处理138
5.9阅读与思考: MP3格式的发明者Karlheinz Brandenburg152
第6章数字图形图像技术154
6.1视觉媒体及其特性154
6.2彩色空间表示155
6.2.1彩色的基本概念155
6.2.2彩色空间156
6.3图像及其特征157
6.3.1分辨率157
6.3.2颜色深度158
6.3.3真彩色159
6.3.4调色板159
6.4图形及其特征159
6.4.1图形的分类与特征159
6.4.2图形与图像160
6.5数字图像161
6.5.1图像显示技术161
6.5.2图像数字化162
6.5.3图形图像文件格式162
6.5.4对格式品质的评估165
6.5.5准备图形图像素材166
6.6实验: 读图软件ACDSee166
6.7阅读与思考: 计算机图形学之父伊凡·苏泽兰特178
第7章数字视频技术180
7.1动态图像及其特征180
7.1.1动态图像的主要技术参数181
7.1.2动画的分类与实现181
7.1.3动态影像视频182
7.2模拟视频与数字视频182
7.3视频信息的处理183
7.3.1视频信息的采集184
7.3.2视频信息的编辑184
7.4视频卡185
7.5视频和动画文件格式185
7.5.1动画文件格式185
7.5.2视频文件格式186
7.6数字视频处理187
7.6.1数字非线性编辑187
7.6.2准备视频素材188
7.6.3数字视频节目制作过程189
7.6.4Alpha通道190
7.7实验: Movie Maker视频处理191
7.8阅读与思考: 世界动漫/动画之父196
第8章网络多媒体技术198
8.1网络多媒体的应用198
8.1.1视频会议198
8.1.2视频点播199
8.2多媒体通信协议及标准201
8.2.1RSVP协议201
8.2.2RTP协议202
8.2.3H.323标准203
8.2.4网守206
8.3流媒体技术209
8.3.1流媒体的概念209
8.3.2点播文件210
8.3.3实时广播210
8.3.4带宽210
8.3.5系统组成211
8.4流媒体服务器212
8.4.1Apple QuickTime和Darwin212
8.4.2RealNetWorks RealServer213
8.4.3Windows Media Service214
8.5实验: Premiere视频编辑初步214
8.6阅读与思考: 流媒体的胜利!网络电视公司Aereo赢得版权案222
第9章多媒体操作系统225
9.1视频剪辑与点播225
9.2多媒体进程调度227
9.2.1调度同质进程227
9.2.2一般实时调度228
9.2.3速率单调调度229
9.2.4最早最终时限优先调度230
9.3多媒体文件系统231
9.3.1VCR控制功能232
9.3.2近似视频点播234
9.4文件存放235
9.4.1在单个磁盘上存放文件235
9.4.2两个替代的文件组织策略236
9.4.3近似视频点播的文件存放237
9.4.4在单个磁盘上存放多个文件238
9.4.5在多个磁盘上存放文件239
9.5高速缓存241
9.5.1块高速缓存241
9.5.2文件高速缓存243
9.6多媒体磁盘调度243
9.6.1静态磁盘调度243
9.6.2动态磁盘调度243
9.7阅读与思考: 重塑人类社会的15大科技产品244
第10章Photoshop图形图像制作251
10.1Photoshop的工作界面251
10.1.1工具箱252
10.1.2控制面板252
10.2Photoshop图像的颜色252
10.2.1CMYK颜色模式253
10.2.2HSB颜色模式253
10.2.3Lab颜色模式253
10.3图层、通道与滤镜254
10.3.1图层254
10.3.2通道254
10.3.3滤镜254
10.4实验: Photoshop基本操作255
10.5课程作业Ⅱ: 自选项目Photoshop多媒体制作283
第11章Flash动画制作284
11.1Flash的特色284
11.2Flash的工作环境284
11.2.1菜单和工具栏285
11.2.2工具箱285
11.2.3控制面板287
11.2.4属性面板287
11.2.5时间轴288
11.2.6场景290
11.2.7舞台和工作区290
11.3Flash绘图工具292
11.3.1选择工具292
11.3.2部分选取工具293
11.3.3线条工具293
11.3.4套索工具293
11.3.5钢笔工具294
11.3.6文本工具295
11.3.7椭圆形工具296
11.3.8矩形工具296
11.3.9铅笔工具296
11.3.10刷子工具296
11.3.11任意变形工具297
11.3.12填充变形工具297
11.3.13墨水瓶工具298
11.3.14颜料桶工具298
11.3.15滴管工具298
11.3.16橡皮擦工具298
11.3.17手形工具299
11.3.18缩放工具299
11.4应用图层299
11.4.1Flash图层类型299
11.4.2图层的编辑299
11.5应用元件301
11.5.1图形元件301
11.5.2按钮元件301
11.5.3影片剪辑元件302
11.6动画制作302
11.6.1逐帧动画302
11.6.2移动渐变动画302
11.6.3色彩渐变动画303
11.6.4形状渐变动画303
11.7加入声音303
11.8导入视频和动画303
11.9实验: Flash与移动渐变动画304
11.10课程作业Ⅲ: 自选项目Flash多媒体制作319
第12章Authorware初步321
12.1Authorware窗口321
12.1.1菜单栏322
12.1.2工具栏322
12.1.3图标选择板323
12.1.4浮动工具板324
12.1.5浮动面板325
12.1.6属性面板325
12.1.7设计窗口326
12.1.8演示窗口326
12.2Authorware菜单327
12.2.1“文件”菜单327
12.2.2“编辑”菜单327
12.2.3“查看”菜单328
12.2.4“插入”菜单329
12.2.5“修改”菜单329
12.2.6“文本”菜单329
12.2.7“调试”菜单330
12.2.8“其他”菜单330
12.2.9“命令”菜单331
12.2.10“窗口”菜单331
12.3显示图标332
12.3.1创建显示图标332
12.3.2编辑显示图标332
12.3.3对象的排列与对齐333
12.3.4组合与取消组合333
12.3.5文本编辑334
12.3.6显示图标属性和效果设置334
12.4等待与擦除图标337
12.4.1等待效果337
12.4.2创建擦除效果338
12.4.3有效利用系统的自动擦除功能339
12.5运动图标339
12.5.1固定终点(Direct to Point)339
12.5.2基于路径(Path to End)341
12.5.3沿路径定位(Path to Point)343
12.5.4沿直线定位(Direct to Line)343
12.5.5沿平面定位(Direct to Grid)344
12.5.6显示图标和运动图标的层344
12.6组图标345
12.7声音图标345
12.8数字化电影与DVD图标346
12.8.1数字化电影图标346
12.8.2DVD图标348
12.9实验: Authorware与电影播放控制器350
第13章Authorware程序设计357
13.1交互图标357
13.1.1在程序中建立交互功能358
13.1.2文本输入359
13.1.3热区域363
13.1.4热对象364
13.1.5目标区365
13.1.6按钮365
13.1.7下拉菜单366
13.1.8条件367
13.1.9按键369
13.1.10重试限制370
13.1.11时间限制371
13.1.12永久性交互371
13.2分支(重复)图标372
13.3框架图标和导航图标373
13.3.1默认框架图标374
13.3.2框架结构的规划375
13.4Authorware程序设计376
13.4.1构建Authorware程序的原则376
13.4.2程序的跟踪与调试377
13.4.3AWS编程基础378
13.5计算设计图标379
13.5.1计算设计图标的属性380
13.5.2计算窗口380
13.6实验: Authorware拼图游戏381
13.7课程作业Ⅳ: 自选项目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384
第14章多媒体技术实验总结386
14.1实验的基本内容386
14.2实验的基本评价388
14.3课程学习能力测评388
14.4多媒体技术实验总结389
14.5实验总结评价(教师)390
附录A多媒体技术课程实践391
A.1任务391
A.2报告内容391
A.3实践报告总结392
A.4实践报告评价(教师)393
参考文献394
第1章概论1
1.1什么是单片机1
1.2单片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1
1.3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场合4
1.4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6
1.5MCS?51系列单片机6
习题与思考7
第2章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8
2.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8
2.2单片机的封装及引脚功能说明10
2.2.1单片机的封装10
2.2.2单片机的引脚功能说明10
2.3单片机的微处理器13
2.3.1运算器13
2.3.2控制器14
2.3.3振荡器、时钟电路及时序15
2.4单片机的复位19
2.4.1单片机的复位功能19
2.4.2常用的复位电路21
2.5单片机的存储系统22
2.5.1单片机存储系统结构22
2.5.2程序存储器24
2.5.3数据存储器24
2.5.4特殊功能寄存器26
2.6MCS?51单片机并行I/O端口结构及其功能28
2.6.1并行I/O端口的内部结构28◆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程目录2.6.2并行I/O端口的读?修改?回写操作32
2.7单片机外部总线扩展33
2.7.1单片机外部总线扩展的结构33
2.7.2地址空间的分配及译码34
2.7.3扩展外部程序存储器的电路设计37
2.7.4扩展外部数据存储器的电路设计38
2.8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及功能41
2.8.1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41
2.8.2定时器/计数器的控制与状态寄存器42
2.8.3MCS?51定时器/计数器0和1的工作方式44
2.8.4MCS?51定时器/计数器2的工作方式47
2.9串行通信51
2.9.1串行通信概论51
2.9.2串行通信总线标准及接口54
2.9.3MCS?51串行接口的组成59
2.9.4MCS?51串行接口的工作方式61
2.9.5MCS?51串行接口波特率的设置64
2.10中断系统67
2.10.1中断系统的结构67
2.10.2中断响应72
2.10.3中断请求的撤销74
习题与思考75
第3章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78
3.1指令系统概述78
3.1.1指令的概念78
3.1.2指令系统符号标识的说明80
3.2寻址方式81
3.2.1立即寻址82
3.2.2寄存器寻址83
3.2.3间接寻址83
3.2.4直接寻址84
3.2.5变址寻址85
3.2.6相对寻址85
3.2.7位寻址86
3.3指令分类介绍87
3.3.1数据传送类指令87
3.3.2算术运算类指令91
3.3.3逻辑运算类指令95
3.3.4控制转移类指令97
3.3.5布尔(位)处理类指令101
习题与思考104
第4章MCS?5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06
4.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概述106
4.1.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107
4.1.2汇编语言设计常用伪指令简介111
4.2单片机汇编语言基础程序设计举例114
4.2.1顺序结构程序设计114
4.2.2分支结构程序设计115
4.2.3循环结构程序设计117
4.2.4子程序设计120
4.3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例124
4.3.1通过I/O端口驱动LED124
4.3.2查询方式的定时器应用125
4.3.3中断方式的定时器应用126
习题与思考127
第5章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129
5.1C51的数据类型与基本运算130
5.1.1C51的数据类型、变量及存储模式130
5.1.2运算符与表达式133
5.1.3基本语句139
5.2函数143
5.2.1函数的定义143
5.2.2函数的调用145
5.2.3中断服务函数与寄存器组选择148
5.2.4函数中变量的存储方式149
5.3数组与指针151
5.3.1数组的定义和引用151
5.3.2字符数组152
5.3.3指针的概念152
5.3.4数组的指针154
5.3.5指针的地址计算155
5.4结构与联合156
5.4.1结构变量的定义与引用156
5.4.2结构变量的初值159
5.4.3结构数组159
5.4.4结构指针160
5.4.5联合变量的定义与引用160
5.5预处理器162
5.5.1宏定义163
5.5.2文件包含164
5.5.3条件编译165
5.6C51程序实例166
5.6.1数据的分析和处理166
5.6.2串行口数据收发167
5.6.3查询方式的定时器应用168
5.6.4中断方式的定时器应用169
习题与思考170
第6章输入输出接口及系统扩展设计172
6.1键盘及其接口设计172
6.1.1键盘的基本工作原理172
6.1.2独立式键盘接口设计173
6.1.3行列式键盘接口设计177
6.2LED显示器及其接口设计180
6.2.1数码管显示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81
6.2.2数码管的静态显示与动态显示183
6.3字符点阵LCD显示模块的控制——模拟总线时序驱动187
6.3.11602字符点阵式LCM简介188
6.3.21602 字符点阵式LCM与单片机的接口192
6.4图形点阵LCD显示模块的控制——扩展总线驱动194
6.4.1128×64图形点阵液晶显示模块简介195
6.4.2128×64图形点阵式LCM和单片机的接口197
6.5并行输入输出接口的扩展205
6.5.1通过串行口扩展并行输入输出接口205
6.5.2通过系统总线扩展并行I/O端口208
6.6单片机I/O端口模拟时序操作扩展设备209
6.6.1I2C串行总线的基本特点209
6.6.2I2C串行总线通信协议210
6.6.3单片机系统I2C串行总线应用实例212
习题与思考217
第7章单片机串行通信接口219
7.1Hello,World!219
7.2单片机串行口查询方式通信221
7.2.1设计思路分析221
7.2.2串行口查询方式通信程序实例222
7.3单片机串行口中断方式通信223
7.3.1设计思路分析223
7.3.2串行口中断方式通信程序实例227
7.4通过16C550扩展串行通信接口230
7.4.116C550简介230
7.4.2单片机控制16C550实现扩展串行口240
7.5扩展串行口在GSM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应用248
7.5.1GSM网络概述248
7.5.2GSM Modem模块简介248
7.5.3通过GSM Modem收发短消息252
7.5.4GSM Modem模块与单片机的接口及应用257
7.6通过RS?485总线实现单片机的多机通信264
7.6.1单片机和RS?485总线收发器的接口电路设计264
7.6.2单片机主从式多机通信的原理266
7.6.3单片机主从式多机通信实例267
习题与思考273
第8章电话通信接口275
8.1电话用户线接口简介275
8.1.1用户线接口的功能275
8.1.2用户线接口信号分析276
8.2用户线信号检测及控制电路的设计276
8.2.1振铃信号检测电路276
8.2.2双音多频信号译码电路278
8.2.3电话接口电路281
8.2.4继电器控制电路281
8.3电话远程遥控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283
8.3.1CPU的选择285
8.3.2各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285
8.4电话远程遥控系统的软件设计288
8.4.1软件系统分析288
8.4.2系统软件设计290
习题与思考295
第9章以太网通信接口297
9.1TCP/IP协议的分层结构及数据处理297
9.1.1TCP/IP协议的分层结构297
9.1.2TCP/IP协议数据的处理299
9.2相关协议报文的格式300
9.2.1以太网帧格式300
9.2.2ARP报文格式301
9.2.3IP报文格式301
9.2.4ICMP报文格式303
9.2.5UDP报文格式303
9.3嵌入式精简TCP/IP协议栈的结构及现实意义304
9.3.1嵌入式精简TCP/IP协议栈的总体结构304
9.3.2嵌入式精简TCP/IP协议栈的现实意义305
9.4以太网串行口数据转换模块的硬件设计305
9.4.1以太网接口芯片RTL8019AS305
9.4.2单片机系统接口电路设计310
9.5以太网串行口数据转换模块的软件设计314
9.5.1串行口控制程序的设计314
9.5.2RTL8019AS控制程序的设计314
9.5.3精简TCP/IP协议栈系统工作流程及代码分析319
9.5.4以太网串行口数据转换模块工作实测355
习题与思考356
参考文献357
|
z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