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5-6-24
- 注册时间
- 2015-3-26
- 听众数
- 11
- 收听数
- 4
- 能力
- 0 分
- 体力
- 38 点
- 威望
- 0 点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23
- 相册
- 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21
- 主题
- 2
- 精华
- 0
- 分享
- 0
- 好友
- 2
升级   18.95% 该用户从未签到
- 自我介绍
- .
|
好多人愿意用诺贝尔奖谈中国的教育问题,但却没有自己去做一点儿简单的数据搜索,也许,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指手画脚高屋建瓴的人太多,踏踏实实采集数据的人太少了吧。
- L% w C m; L0 X- ^# o
, k6 d& l# ^ F, @8 l/ y t简单搜一下数据就能知道,中国大学培养的第一批博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也就30来年,而且80年代毕业的这批博士当时多半已经三四十岁了,真正开始持续的博士教育那都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到现在也才20年。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才发展了20年就要有诺贝尔奖,这就像一个足球职业联赛才20年就要拿世界杯一样。3 O7 {& M% a6 N) g
9 I1 o$ g) z ?' }8 W9 q6 u而且,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奖周期特别长,得奖工作的实现年份与最终得奖的年份之间平均要间隔17年。最近20年里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有2010年的石墨烯工作是在2000年以后做的,2011年的超新星工作是在90年代末做的,2001年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是在1995年做的,其他工作都是在80年代、70年代、甚至更早之前完成的。那些年代中国的学生根本就没在实验室,全在街上呢,哪来的研究工作能得诺贝尔奖?! k+ ^! a U) W4 \, F# U
- v# ~- V% v1 Y y/ P
-------------------------------------------------------
8 R" q% U2 `7 n8 ~7 q5 W1 L8 d) `: e( X4 S. R# o
很多同学评论中提到了日本,日本的教育水平确实很高,科研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年代来具体来分析一下日本的几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5 R" [7 `7 `4 ` j
" }% _1 d1 E& ~# S/ [! ^日本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49年得奖的汤川秀树,他的得奖工作是1935年提出的介子理论。1935年的时候,中国土地上也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二九运动”,其中一句著名口号就是“华北之大,已经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如果连书桌都放不得,实验室放在哪儿?
/ f1 g7 G' l- ]3 e! `; ^3 D
6 J! q, w" L7 h! q; J日本2000年后集中获得了多次诺贝尔奖,有三组科学家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小林诚等人的工作是1973年做的,那时候中国的学生还在乡下呢。小柴昌俊的工作是1987年做的,蓝光二极管的工作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做的,那个时候中国的学生还在街上呢。( W! v/ y1 W1 v0 S9 \ h* f
/ p. Y0 i6 u, O B# {
从大学的角度上分析一下,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发现,其实日本的几所著名“帝国大学”的建立年代跟中国的第一批现代大学的建立年代差不多,比如东大是1886年,京大是1897年,而我们的北大是1897年,清华是1911年。虽然我对历史没有研究,但是我觉得,在大学建立初期,也就是从1890~1940这五十年里,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发展情况应该是完全不同的。这50年里日本是对外侵略,中国是被侵略,又有军阀混战,所以前50年里日本的科研可以稳定的跟世界接轨,而中国大学的理工科很难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发展。但尽管如此,我们的西南联大还是在飞机轰炸下培养出了杨先生这样的诺奖得主,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 s+ R1 Z/ ^; F+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