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这种顾名思义大家都理解的差不多的东西,我就不再累述了。我觉得建模的实际运用价值可能被大多数人低估了。就拿我来说,我之前谈到建模,我只能联想到其在经济学上的运用,例如以前微博有位博主,就是利用建模,对股市进行了20次预判,并正确预判了前19次,帮助大批股民赚钱。第二十次则因为加入了主观判断和未能及时更新数据,导致预判失误,致使大批跟风股民亏钱,自己也被网络流氓人肉。 在接触了建模后,我觉得任何一个问题,几乎所有问题都能够建模。拿生活中的红绿灯时长来说吧,每个路口红绿灯的时间制定,实际都是在不断调整,这其实就是一种建模,不过没有将模型输出,直接让我们看到。但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时间函数,任何可以建立函数的问题都能够建模。再说摇骰子这种概率性事件。既然我们能用概率论的知识来预测结果,那说明必然有一定规律,有规律的事,一定具备被建模的基础。那么,无规律的,没有函数的问题能否被建模呢?例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现在我们的能力真的不具备立这种模型的能力,但不代表随着科技以及数学的发展,这种模型不具备被建立的可能性。 建模发展至今,仍不过是一件非常不成熟的技术,也只能解决现在生活中的少数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更了解如何去建模,甚至如何改进建模软件,让建模在现实生活中作用更大,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由于我实在找不到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关数据,我就举一个经济学上的例子吧。经济学有个词叫做“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一个大于等于零的值。通常用价格弹性系数加以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设:Q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P 表示该商品的价格;DQ表示需求量变动值; DP表示价格变动的数值;Ed表示价格弹性系数,则: Ed=(△Q/Q)/(△P/P)。通常我们认为Ed是一个正值,即取答案的绝对值。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商品需求划分为五类:完全无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富有弹性和无限弹性。完全无弹性是Ed=0的时候,缺乏弹性是0<Ed<1,单位弹性是Ed=1,富有弹性是Ed>1,无限弹性是Ed趋近于正无穷,但在现实生活中,无限弹性和完全无弹性是几乎没有的,所以经济学上极少考虑这两种非常极端的情况。或许有人还不懂,通俗点说,就是价格变动一个单位,需求量变动多少个单位的问题。比如说10个人去买一件富有弹性的商品,商品价格为10元。这十个人代表整个市场的消费者。现在这个商品涨了1元,由于这个商品富有弹性,那么少买这件商品的人就会多于1个,可能有2个,也可能有更多。 0 e% l6 ^ C, B. F" A& A
最后,小编送上一首晚安曲,Goodnight!
7 n5 u$ ]- N# v" A9 |& i6 Y2 y* L- i1 b6 c* X; R
i' P5 [) y+ {5 n0 l) {; `6 O5 K" B) x. p+ Q* e+ H
" `: Q6 j, L. B/ N& R: |3 N1 U6 v; X% ?0 Z; S-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