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时间 1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3-2-5 注册时间 2013-1-21 听众数 8 收听数 8 能力 0 分 体力 269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积分 141 相册 0 日志 2 记录 3 帖子 128 主题 20 精华 0 分享 0 好友 11
升级 20.5%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2-5 00:49
签到天数: 1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葡萄酒的评价
摘要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判断出两组品酒员对于同一种葡萄酒质量的评价是有显著性差异的。因此,为了避免品酒员评价的误差,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研究葡萄酒的评价方法。首先,研究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的关系;然后,找到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的关系;最后,用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给出了判断葡萄酒质量优劣的方法。
对于问题1 我们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利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提出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并建立检验的统计量。用SPSS软件计算出每一组评酒员对两种葡萄酒的样品酒评分的均值、相关系数、方差、t值和F值,从而看出两均值是否有差异,两方差是否有差异,进一步判断出哪组更好。
对于问题2 要对酿酒葡萄进行分级,对附表二中的酿酒葡萄样品做主成分分析。为方便,我们忽略二级指标,只考虑一级指标,把每一种酿酒葡萄样品的一级指标作为我们的基础数据,分别构造两种葡萄样品的一级指标的数字矩阵,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来得到主成分的个数,把累计贡献率控制在85%,这样就得到了各主成分的得分。把问题一中品酒员对两组葡萄酒的样品的评分作为评价标准,找到与两种葡萄的主成分得分的线性关系。最后用逐步分析法剔除拟合度较小的成分,确定主要影响葡萄酒质量的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把这个指标作为标准给酿酒葡萄分成了四个等级。
对于问题3 要分析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间的关系。首先,构造酿酒葡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的数字矩阵,用SPSS将这一矩阵进行分析,得到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其次,以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为标准,用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去寻找与酿酒葡萄各理化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指标;最后,将这些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用逐步分析法找到葡萄酒理化指标拟合度高的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进而得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间的线性关系。
对于问题4 分析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进而论证能否用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来评价葡萄酒的质量。把影响葡萄酒质量的因素分为理化指标与芳香物,用逐步分析法分析出理化指标、芳香物与酒的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利用品酒员的评分标准得出理化指标、芳香物对葡萄酒质量影响的权重,构造新的理化指标与酒质量的线性关系,进而利用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判断葡萄酒质量优劣。
关键词 回归分析;假设检验;主成分分析法;逐步分析法;误差分析
1. 问题重述
确定葡萄酒的质量一般是通过聘请一些有资质的评酒员进行品评。每个评酒员对葡萄酒进行品尝后,并对其分类的指标打分,然后求得各分类指标的分数的总和,从而确定葡萄酒的质量。酿酒葡萄的好与坏与所酿葡萄酒的质量有直接关系,葡萄酒和酿酒的葡萄检测的理化指标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葡萄酒和葡萄的质量。附件1给出了某一年份两组评酒员对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的评价结果。附件2和附件3分别给出了该年两种葡萄酒的和酿酒葡萄的成分数据。
请尝试建立模型,解决下列问题:
1.分析附件1中两组评酒员的评价结果有无显著差异,哪一组的结果更可信?
2.根据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和葡萄酒的质量对这些酿酒的葡萄进行分级。
3.分析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之间的联系。
4.分析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并论证能否用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来评价葡萄酒的质量?
2.问题分析
2.1 问题1的分析
我们主要利用回归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在附表1的数据中分别求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品酒员对白、红葡萄酒每一种酒样品的项目评分的均值作为我们的基础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均值在60分左右,这样我们把数据看作是来自正太总体,那么每一种葡萄酒的两组品酒员对样品酒项目评分均值看作是服从正太分布。把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评酒员对同一葡萄酒的评价结果均值作比较,用假设检验中的双侧检验,建立检验统计量T和拒绝域W。再把两组品酒员对同一葡萄酒评价结果方差作比较,同理用假设检验中的双侧检验,建立检验统计量F和拒绝域W。由SPSS分析得出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红、白葡萄酒的品酒员评价结果的均值和方差,算出统计量T和统计量F,看T和F是否落在拒绝域W中,从而来判断两均值有无差异。SPSS分析时我们得到了均值的标准误差,从而我们判断出来选择哪一组更好。
2.2 问题2的分析
此问题是对酿酒葡萄进行分级,对附表二中的酿酒葡萄样品做主成分分析,这里我们忽略二级指标,因为一级指标包含二级指标,考虑二级指标会影响主成分比重的分析导致成分分析误差较大,所以每一种酿酒葡萄样品的一级指标作为我们的基础数据。分别构造两种葡萄样品的一级指标的数字矩阵,用SPSS算出各矩阵中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利用上面结果算出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来从而得到主成分的个数,主成分的个数要少于所有指标的个数,我们把累计贡献率控制在85%。最后我们要得到主成分的载荷,这样就算出了各主成分的得分。接着以品酒员给白、红葡萄酒样品酒的评分为标准,找到白、红葡萄各样品主成分分析出的各成分的得分的关系,找到了一个线性关系。最后用逐步分析法剔除拟合度较小的成分,确定了主要影响葡萄酒质量的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把这个指标作为标准给酿酒葡萄分成了四个等级(优、良、中、差)。
2.3 问题3的分析
此问是分析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间的关系,我们先构造酿酒葡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的数字矩阵,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到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将这个矩阵进行分析,以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为标准,分别找出与酿酒葡萄理化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再将这些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用逐步分析法找到葡萄酒理化指标拟合度高的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从而得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间的线性关系,以方程组的形式表示。
2.4 问题4的分析
这一问我们首先要找到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和葡萄酒质量的关系,在第一问中判断出两种葡萄酒都是第二组品酒员的评论更可靠,利用附表1中的结果做出两种葡萄酒每一样品酒的质量表。把理化指标和芳香物分别和酒的质量作逐步分析,分别找到理化指标、芳香物与酒质量的两个线性关系。根据品酒员的评分标准,设置芳香物与理化指标之间的权重,得出理化指标和芳香物对酒的质量的共同的线性关系。其中酒和葡萄理化指标中跟酒的质量产生线性关系的元素的波动影响酒的质量。
3.模型的假设及符号说明
3.1 模型的假设
1.每个项目得分的均值都在60分附近,没有很大的偏差所以把样本看做来自正太总体
2.两组品酒员对同一葡萄酒的评分是独立的
3.每一个品酒员的资质都相同,没有舞弊行为
4.白、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方差未知且相等
5.显著性水平
6.每一种葡萄样品对应一种葡萄酒
3.2 符号的说明
:表示正态分布
:白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方差,一个未知数
:第一组对白葡萄酒评价结果的均值
:第二组对白葡萄酒评价结果的均值
:第一组对白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方差
:第二组对白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方差
:第一组10个品酒员对白葡萄酒的第 个样品酒评分的均值
:第二组10个品酒员对白葡萄酒的第 个样品酒评分的均值
:第一组对白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样本均值
:第二组对白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样本均值
:第一组对白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样本方差
:第二组对白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样本方差
:白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总方差
:白葡萄酒两组评价结果均值的检验统计量
:两组品酒员对红葡萄酒评价结果方差的检验统计量
: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方差,一个未知数
:第一组对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均值
:第二组对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均值
:第一组对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方差
:第二组对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方差
:第一组10个品酒员对红葡萄酒的第 个样品酒评分的均值
:第二组10个品酒员对红葡萄酒的第 个样品酒评分的均值
:第一组对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样本均值
:第二组对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样本均值
:第一组对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样本方差
:第二组对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样本方差
: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总方差
:两组品酒员对红葡萄酒评价结果均值的检验统计量
:两组品酒员对红葡萄酒评价结果方差的检验统计量
:白葡萄酒的样本总个数
:红葡萄酒的样本总个数
4.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1 问题1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1.1模型的建立
步骤一:计算出每组中,每一位品酒员对同一酒样品各项目评分的总和。
步骤二:对10位品酒员给同一酒样品项目评分总和求均值,作为我们的基础数据,把白葡萄酒的样品酒两组品酒员评分均值 , 和红葡萄酒的样品酒两组品酒员评分均值 , 看作来自正太总体。
步骤三:用SPSS软件求出每组对白、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均值 , , , 和对白、红葡萄酒评价结果的方差 , , , 。
步骤四:我们先建立 检验,分别看两组品酒员对同一葡萄酒评分的均值有无差异。
1.白葡萄酒
(1):建立假设: : :
(2)构造检验统计量 :
由于 , ,所以品酒员对白葡萄酒的评分结果的样本均值:
- ;
并且
,
故
于是有
应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在原假设( )成立的条件下其检验统计量为:
=
(3)检验的拒绝域:
=
2.同理红葡萄酒
(1)建立假设: : :
(2)构造检验统计量:
由于 , ,所以品酒员对红葡萄酒的评分结果的样本 均值:
- ,
由于
,
故
于是有
应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在原假设( )成立的条件下其检验统计量为:
(3)检验的拒绝域:
=
步骤五:再建立 检验,分别看两组品酒员对同一葡萄酒评分的方差有无差异。
1.白葡萄酒
(1)建立假设: : :
(2)构造检验统计量:
由于 为 的无偏估计, 为 的无偏估计,则可建立如下检验统计量:
=
应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在原假设成立的条件下, 。
(3)拒绝域:
=
2.红葡萄酒
(1)建立假设: :
(2)构造检验统计量
由于 为 的无偏估计, 为 的无偏估计,则可建立如下检验统计量:
=
应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在原假设成立的条件下, 。
(3)拒绝域:
=
4.1.2模型的求解
1.两组品酒员对白葡萄酒样品酒评分均值用SPSS软件计算后的结果:
组统计量
评酒队 N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差值
酒样品均值 1 28 74.26 5.201 .983
2 28 76.52 3.170 .599
=74.26 =76.52
独立样本检验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F Sig.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酒样品均值 假设方差相等 5.095 .028 -1.961 54 .055 -2.257 1.151 -4.565 .051
假设方差不相等 -1.961 44.627 .056 -2.257 1.151 -4.576 .062
(1)由均值的 检验
=1.961,
=0.05时查表可知
1.671 1.684故 落在拒绝域当中,拒绝原假设;
这时看出均值比较的 检验,两组品酒员对白葡萄酒的评价结果有显著差异。
(2)进一步由方差的 检验
=5.095
=0.05时查表可知
1.87 1.91故 落在拒绝域当中,拒绝原假设;
综合以上两个结论,我们判断出对于白葡萄酒两组的评价结果有显著差异;
(3)我们对比数据可看出第一组的均值的标准误差值较大,所以第二组对白葡萄酒的评价结果更可靠。
2.两组品酒员对白葡萄酒样品酒评分均值用SPSS软件计算后的结果:
评酒队 N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差值
酒样品均值 1 27 73.056 7.3426 1.4131
2 27 70.515 3.9780 .7656
独立样本检验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F Sig.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酒样品均值 假设方差相等 3.861 .055 1.581 52 .120 2.5407 1.6071 -.6842 5.7657
假设方差不相等 1.581 40.052 .122 2.5407 1.6071 -.7073 5.7888
=73.056 =70.515
(1)由均值的 检验
=1.581,
=0.05时查表可知
1.671 1.684故 未落在拒绝域当中,所以接受原假设;
这时看出两组品酒员对红葡萄酒的评价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2)进一步由方差的 检验
=3.861
=0.05时查表可知
1.87 1.91故 落在拒绝域当中,故拒绝原假设;
综合以上两个结论,更看重方差对比的 检验,所以我们判断出对于红葡萄酒两组的评价结果有显著差异;
(3)我们对比数据可看出第一组的均值的标准误差值较大,所以第二组对红葡萄酒的评价结果更可靠。
4.2 问题2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2.1 模型建立
步骤一:
(1)构造白葡萄的 个样品和 个一级指标的数字矩阵 ,
算出 中的每一列的均值 = ( ),每一行的均值 = ( )
计算出相关系数
从而得到了相关系数矩阵
=
求出相关系数矩阵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用雅可比法(Jacobi)求出特征值 ,并使其按大小顺序排列,即 ;然后分别求出对应于特征值 的特征向量 。这里要求 =1,即 ,其中 表示向量 的第 个分量。
(2)构造红葡萄的 个样品和 个一级指标的数字矩阵 ,
算出 中的每一列的均值 = ( ),每一行的均值 = ( )
计算出相关系数
从而得到了相关系数矩阵
=
求出相关系数矩阵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用雅可比法(Jacobi)求出特征值 ,并使其按大小顺序排列,即 ;然后分别求出对应于特征值 的特征向量 。这里要求 =1,即 ,其中 表示向量 的第 个分量。
步骤二:
1.计算白葡萄各样品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1)主成分 的贡献率为:
;
(2) 的累计贡献率为:
;
我们取 85%时的特征值 所对应的第一、第二,…,第 个主成分。
(3)计算主成分载荷: =
(4)计算采样点各主成得分 , =
= , =
=
2.计算红葡萄各样品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1)主成分 贡献率为:
;
(2) 累计贡献率为:
;
我们取 85%时的特征值 所对应的第一、第二,…,第 个主成分。
(3)计算主成分载荷: = ;
(4)计算采样点各主成得分 , =
= , =
=
步骤三:
1.解决第一问后,附表1中,品酒员对白、红葡萄酒的评价均认为第二组更可靠,分别算出第二组品酒员给各酒样品评分的总分。
2.用SPSS软件分析,找出主成分得分与品酒员评分的线性关系,再应用逐步分析法剔除拟合度较小的成分。从而,找到了葡萄酒的质量与各主成分含量的函数关系式。
4.2.2 模型求解
1.白葡萄:
其主成分依次为:氨基酸总量 蛋白质 VC含量 花色苷 石酸 柠檬酸 苹果酸
逐步分析后:苹果酸的绝对值大,即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最大,用其排列酿酒葡萄的等级;
用SPSS分析,找到了葡萄酒质量与主成分的线性关系的系数: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74.982 .795 94.313 .000
苹果酸 -4.494 1.701 -.460 -2.641 .014
2 (常量) 74.685 .760 98.324 .000
苹果酸 -4.403 1.598 -.451 -2.755 .011
柠檬酸 -3.206 1.513 -.346 -2.118 .044
a. 因变量: 酒质量
白葡萄酒的质量与白葡萄各主成分的函数关系式:
其中 代表葡萄酒质量, 代表苹果酸含量, 代表柠檬酸含量。
提取各白葡萄样品中苹果酸的成分排序得到确切的级别,把葡萄样品分四个级别:
即优等 5.490 良3.710 5.490 中2.230 3.710 差0 0.230( 代表苹果酸含量)
2.红葡萄
其主成分依次是:氨基酸总量 蛋白质 VC含量 花色苷
逐步分析后:花色苷绝对值大,即对红葡萄酒的质量影响最大,用其排列酿酒葡萄的等级;
用SPSS分析,找到了葡萄酒质量与主成分的线性关系的系数: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71.036 1.188 59.E809 .000
氨基酸总量 -.302 1.082 -.064 -.279 .783
蛋白质 .216 .815 .056 .265 .793
花色苷 -1.251 1.831 -.159 -.683 .502
VC含量 1.132 .998 .259 1.134 .269
a. 因变量: 酒的分数
建立红葡萄酒的质量与红葡萄各主成分的函数关系式:
其中 代表红葡萄酒质量, 代表氨基酸总含量, 代表蛋白质含量, 代表花色苷的含量, 代表VC含量。
提取各样品中花色苷的成分排序得到确切的级别,把葡萄样品分四个级别,即
优 144.881 良60.767 144.881 中40.228 60.767 差 0 40.228
4.3 问题3的模型建立及求解
4.3.1 模型建立
步骤一:找白葡萄与白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关系
(1)构造白葡萄的理化指标与白葡萄酒的理化指标的数字矩阵 。
(2)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白葡萄与白葡萄酒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 有三个规定
这里我们用Excel表格表示,并规定“+”代表完全正相关,“-”代表完全负相关,“*”代表 。
(3)将这个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分析,以白葡萄酒的15个理化指标为标准,分别找出与酿酒葡萄理化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再将这些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用逐步分析法找到葡萄酒理化指标拟合度高的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从而得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间的线性关系,以方程组的形式表示。
步骤二:找白葡萄与白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关系
(1)构造红葡萄的理化指标与红葡萄酒的理化指标的数字矩阵 。
(2)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红葡萄与红葡萄酒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 有三个规定
这里我们用Excel表格表示,并规定“+”代表完全正相关,“-”代表完全负相关,“*”代表 。
(3)将这个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分析,以白葡萄酒的15个理化指标为标准,分别找出与酿酒葡萄理化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再将这些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用逐步分析法找到葡萄酒理化指标拟合度高的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从而得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间的线性关系,以方程组的形式表示。
4.3.2模型的求解
1.红葡萄和红葡萄酒:
1)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红葡萄与红葡萄酒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用Excel表示):
花色苷 总酚 酒总黄酮 单宁 反式白藜芦醇苷 白藜芦醇 顺式白藜芦醇苷 顺式白藜芦醇 反式白藜芦醇 DPPH半抑制体积 L*
(D65) a*
(D65) b*
(D65) H
(D65) C
(D65)
氨基酸总量 + + + + + + + + - + - - - - -
天门冬氨酸 + + + + + + - + - + - - - - -
苏氨酸 + + + + - - + - + - - - + -*
丝氨酸 - - - - + + + + - - + + + - +
谷氨酸 + + + + - - - + - + - - + -*
脯氨酸 + + + + + + + - - + - - + - +
甘氨酸 + + + + + + + + - + - - - + -
丙氨酸 + - - - + + - + - - + - - + -
胱氨酸 - + - - + + + + - + - + + - +
蛋氨酸 + + + + + + + + - + + + + - +
缬氨酸 - + + - + + + + - + + + + - +
异亮氨酸 - - + - - - + + + - + + + - +
亮氨酸 - + + - + + - + + + + + + - +
酪氨酸 + + + + + + + - + + - - + - -
苯丙氨酸 - + + + + - - - - + - + + - +
赖氨酸 - - - - + + + + + + + + + - +
组氨酸 - - - - + + + - + - + + + - +
精氨酸 - - - - - - - + + + - + + - +
蛋白质 + + + + + - - - + - + + - + +
VC含量 - - - - - - + - - - + -* - - -*
花色苷 +* +* +* +* + + - +* - + - - - + -
酒石酸 + + + + + + + - + + + + - + +
苹果酸 +* + + + - - - + - + -* - - - -*
柠檬酸 + + - + - - -* -* -* + - - - - -
多酚氧化酶活力 + + + + - -* -* + + + - - + - -
褐变度 +* + + + -* -* - + - + - - - + -
DPPH自由基 +* +* +* +* +* + - + - - + + - + +
总酚 +* +* +* +* +* + - + - + - + - + +
单宁 +* +* +* +* + + - + - + - - - + -
葡萄总黄酮 + +* +* +* +* +* + + - + - + - + +
白藜芦醇 - + + + + + - - - + + - - - -
反式白藜芦醇苷 +* + + + - - - - - + - - - + -
顺式白藜芦醇苷 - - - - + - - - - - + - - - -
反式白藜芦醇 + +* +* +* + + + + - +* -* - + + -
顺式白藜芦醇 + +* +* + +* +* + + - +* - + + - +
黄酮醇 + + + +* + + - - - + -* - + - +
杨梅黄酮 + + + + + - - - - + - - - - -
槲皮素 + + + +* + + - + - + - + + - +
山萘酚 + + - + - - - - - + - - - + -
异鼠李素 + + + +* + + - - - +* -* - + - -
总糖 + + + + + + + + - + - - + - -
还原糖 - - - + - - + + - + + - + - -
果糖 - - - + - - + +* - + + - +* -* -
葡萄糖 - + - + - + + + - + - - +* -* -
可溶性固形物 + + + + - + + + - + - + + - +
PH值 - + + + + + - + + + + - + - -
可滴定酸 - - - - + + + - - - + + - + +
固酸比 + + + + - - - + + + - - + - -
果穗质量 - - - - + + - - +* - + + - + +
干物质含量 + + + + + + + + - + - + + + +
百粒质量 - - - - - - - - + - + + - + +
果梗比 +* + + + + + + -* -* + - - - - -
出汁率 + + + + + + - + + - + - - + -
果皮质量 - - - - - - - - + - + + - + +
L*1 - -* - - - - - - + - + + - + +
V65 - - - - - - + - + - + + - + +
V66 - - - - + + - - +* - + - + - -
a*(+红;-绿)1 - - - - - - - - - - +* -* - - -
V70 - - - - - - - - - - +* - + - -
V69 - - - - - - - - - - +* -* - - -
b* (+黄;-蓝) 1 - - - - - - - - - - + -* + - -
V74 - - - - - - - - - - + -* + - -*
V73 - - - - - - - + - - + -* + - -*
H 1 + + + + - - - + + - + - - - +
H 2 + + - - + + + + - - - + - + +
H 3 - - - - - - - - - - + + + + +
C 1 - - - - - - - - - - +* -* - - -
C 2 - - - - - - - - - - +* - - - -
C 3 - - - - - - - - - - +* -* - - -
2)用逐步分析法找到葡萄酒理化指标拟合度高的酿酒葡萄的了理化指标,我们做出了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间的线性方程组:
(1)花色苷: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4.335 27.177 .527 .603
花色苷 2.368 .198 .923 11.961 .000
2 (常量) 7.578 16.624 .456 .653
花色苷 2.058 .130 .802 15.850 .000
反式白藜芦醇苷 78.345 11.938 .332 6.562 .000
a. 因变量: 花色苷
其中 , ,
【参见1图】。
(2)总酚: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362 .593 2.298 .030
总酚 .333 .037 .875 9.044 .000
2 (常量) 1.684 .570 2.953 .007
总酚 .253 .050 .664 5.057 .000
花色苷 .008 .004 .290 2.213 .037
a. 因变量: 总酚
其中 ,【参见2图】。
(3)单宁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2.000 .812 2.463 .021
总酚 .358 .050 .817 7.090 .000
2 (常量) 2.800 .688 4.073 .000
总酚 .237 .052 .541 4.594 .000
异鼠李素 .236 .062 .448 3.804 .001
a. 因变量: 单宁
其中 ,【参见3图】。
(4)酒总黄酮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951 .680 -1.399 .174
总酚 .398 .042 .883 9.410 .000
a. 因变量: 酒总黄酮
其中 。
(5)白藜芦醇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2.649 .461 5.742 .000
顺式白藜芦醇 6.121 1.291 .688 4.741 .000
a. 因变量: 白藜芦醇
其中 。
(6)顺式白藜芦醇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094 .070 1.339 .193
花色苷 .002 .001 .520 3.043 .005
a. 因变量: 顺式白藜芦醇
其中 。
(7)反式白藜芦醇: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226 .080 -2.819 .009
果穗质量 .001 .000 .682 4.663 .000
2 (常量) -2.628 1.077 -2.440 .022
果穗质量 .001 .000 .575 3.990 .001
H3 .093 .042 .322 2.235 .035
a. 因变量: 反式白藜芦醇
其中 ,【参见4图】。
(8)反式白藜芦醇苷: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256 .301 4.172 .000
顺式白藜芦醇 5.328 .843 .784 6.322 .000
2 (常量) .236 .567 .416 .681
顺式白藜芦醇 3.637 1.136 .535 3.202 .004
葡萄总黄酮 .157 .076 .347 2.076 .049
a. 因变量: 反式白藜芦醇苷
其中 ,
【参见5图】。
(9)DPPH半抑制体积: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57 .023 6.909 .000
异鼠李素 .016 .003 .691 4.779 .000
2 (常量) .147 .021 6.841 .000
异鼠李素 .014 .003 .586 4.186 .000
顺式白藜芦醇 .130 .055 .332 2.368 .026
a. 因变量: DPPH半抑制体积
其中 ,
【参见6图】。
(10)L*(D65)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25.707 .285 90.069 .000
C 3 .256 .097 .466 2.632 .014
2 (常量) 25.886 .247 104.913 .000
C 3 .903 .210 1.641 4.289 .000
V70 -.858 .257 -1.276 -3.336 .003
3 (常量) 25.539 .280 91.096 .000
C 3 .508 .268 .924 1.897 .070
V70 -2.061 .606 -3.065 -3.400 .002
C 2 1.669 .772 2.483 2.160 .041
a. 因变量: L*(D65)
其中 。
(11)a*(D65)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000 .000 . .
a*(+红;-绿)1 1.000 .000 1.000 . .
a. 因变量: a*(D65)
其中 。
(12)C(D65)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2.620 .299 8.754 .000
V73 1.822 .317 .754 5.746 .000
2 (常量) 3.858 .590 6.542 .000
V73 1.904 .293 .789 6.493 .000
苏氨酸 -.008 .003 -.288 -2.373 .026
a. 因变量: C(D65)
其中 ,【参见7图】【所有一元线性模型参见8图】。
红葡萄酒理化指标中顺式白藜芦醇苷与红葡萄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红葡萄酒理化指标中b(D65),H(D65)与红葡萄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故我们排除没有显著关系的理化指标。
酿酒红葡萄和红葡萄酒的理化指标的关系方程组如下:
(1)图 (2)图
(3)图 (4)图
(5)图 (6)图
(7)图 (8)图
2.酿酒白葡萄和白葡萄酒
1)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白葡萄与白葡萄酒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用Excel表示),这个表与酿酒红葡萄和红葡萄的相关系数表相似,因此不赘述,详见附录一。
2)用逐步分析法找到葡萄酒理化指标拟合度高的酿酒葡萄的了理化指标,我们做出了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间的线性方程:(酒葡萄理化指标的关系图表见附录二)
(1)
其中 为酒中的单宁, 、 、 为葡萄中的丙氨酸、C1、亮氨酸。
其中 为白葡萄酒中的 a*(D65), 、 、 、 、 、 、 、 、 、 、 、 、 为葡萄中的苹果醋、C1、蛋白质、异鼠李素、反式白藜芦醇苷、花色苷、C2、H3、H2、异亮氨酸、a*(+红;-绿)、可溶性固形物。
其中 为酒中的C(D65), 、 、 、 、 、 、 、 、 、 、 为葡萄中的出汁率、百粒质量、杨梅黄酮、可溶性固形物、苯丙氨酸、反式白藜芦醇苷、H2、天门冬氨酸、葡萄总黄酮、V57、异鼠李素。
其中 为酒中的DPPH半抑制体积, 为葡萄的反式白藜芦醇。
其中 为酒中的 H(D65), 、 、 、 、 、 、 、 为葡萄中的丝氨酸、果穗质量、亮氨酸、谷氨酸、酒石酸、胱氨酸、反式白藜芦醇、顺式白藜芦醇。
其中 为酒中的 L*(D65), 、 为葡萄中的干物质含量、出汁率。
其中 为酒中反式白藜芦醇苷, 为葡萄中顺式白藜芦醇。
其中 为酒中的总酚, 、 、 、 、 、 、 、 、 为葡萄中的丙氨酸、赖氨酸、H3、H2、蛋白质、缬氨酸、干物质含量、葡萄糖、可溶性固形物。
其中 为酒中酒总黄酮, 、 、 、 、 、 为葡萄中的异鼠李素、苹果酸、酒石酸、可滴定酸、苯丙氨酸、顺式白藜芦醇。
其中 为酒中的顺式白藜芦醇苷, 、 、 为葡萄中的总糖、果糖、苹果糖。
白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中的顺式白藜芦醇与白葡萄理化指标中的还原糖无显著关系,白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中的反式白藜芦醇与白葡萄中的精氨酸无显著关系,故我们排除无关的因素。
与红葡萄酒类似,我们把方程(1)到(10)方程组成一个方程组即为酿酒白葡萄与白葡萄酒的线性关系方程组:
4.4 问题4的模型建立及求解
4.4.1 模型的建立
步骤一:以下分析以酿酒红葡萄和红葡萄酒为例,酿酒白葡萄和白葡萄酒与其相似,不赘述;求酿酒红葡萄的总理化指标与红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1.酿酒红葡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2.酿酒红葡萄的芳香物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3.酿酒红葡萄的总理化指标与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步骤二:求红葡萄酒的总理化指标与红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1.红葡萄酒理化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2.红葡萄酒的芳香物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3.红葡萄酒的总理化指标与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步骤三:
由于只虑单一的理化指标与酒质量间的线性关系,会导致酒质量判断不准确,故采用两者的均值
4.4.2 模型的求解
步骤一:
1.酿酒红葡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其中 分别是葡萄总黄酮、苹果酸、 、固酸比、多酚氧化酶活力。
2.酿酒红葡萄的芳香物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其中 是(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
3.酿酒红葡萄的总理化指标与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步骤二:求红葡萄酒的总理化指标与红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1.红葡萄酒理化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其中 是反式白藜芦醇苷。
2.红葡萄酒的芳香物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其中 。
3.红葡萄酒的总理化指标与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步骤三:
由于只虑单一的理化指标与酒质量间的线性关系,会导致酒质量判断不准确,故采用两者的均值
步骤一:
1.酿酒白葡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其中 分别是 。
2.酿酒白葡萄的芳香物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其中 分别是(E)-2-己烯醛、2-乙基-1-己醇、1-辛烯-3醇、己酸乙酯。
3.酿酒红葡萄的总理化指标与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步骤二:求红葡萄酒的总理化指标与红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1.白葡萄酒理化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白葡萄酒理化指标与酒质量之间没有完全拟合良好的线性关系,故全体数据考虑进去进行拟合):
其中 是单宁、总酚、酒总黄酮、白藜芦醇、反式白藜芦醇苷、顺式白藜芦醇苷、反式白藜芦醇、顺式白藜芦醇、DPPH半抑制体积、L*(D65)、a*(D65)、b*(D65)。
2.白葡萄酒的芳香物与葡萄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其中 。
3.白葡萄酒的总理化指标与酒质量的线性关系
步骤三:
由于只虑单一的理化指标与酒质量间的线性关系,会导致酒质量判断不准确,故采用两者的均值
5.模型评价
5.1 模型的优缺点
1.问题1模型
优点:均值t检验进行初步分析,再用方差检验进行再次检验,用以确定最优结果,减少误差。
缺点:酒的质量由十位品酒员对每一样品酒得分的均值产生,十位评酒员的个人喜好不同会对数据产生一定误差。
2.问题2模型
优点:找出影响酒质量的主元素,利用影响酒质量的主元素来对葡萄进行分级,是模型简化,减少了计算量。
缺点:在分析师忽略了二级指标,可能会导致元素缺失,从而引起误差。
3.问题3模型
优点:简单相关分析选出主相关元素,利用主元素进行逐步分析,简化了分析数据,节约了资源。
缺点:简单分析选出主元素可能导致主相关元素丢失,即产生误差。
4.问题4模型
优点:把影响葡萄酒质量的因素分为理化指标与芳香香物质,利用品酒员的评分标准进行权重分析,得出葡萄酒质量可从客观和主观两反面分析,使结果更全面。
缺点:影响葡萄质量的因素模型是由主相关因素得到,即模型可能会有偏差。
6.模型推广
从本问题可以看出,单纯由人的口感和视觉去评价一种食物或饮品质量好与坏是不全面的,由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各理化指标和芳香物的种类联想到了影响牛奶的质量的各因素。在评价牛奶质量时,要考虑奶牛吃的食料成分配比度、奶牛本身的体制、饲养员的饲养细心度,还有牛奶中各个组成成分例如各种氨基酸含、蛋白质、脂肪等得含量,都会影响都牛奶的质量。这样可以利用这道题的思想和模型来找到影响牛奶质量主要因素,进而来控制这些因素,使牛奶口感更好和营养更丰富。
7.参考文献
[1] 杨韧,秦健秋,《数学实验》-----基于CDIO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邓薇,《函数速查手册》(修订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 茆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何晓群,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戴素贤,谢赤军,陈栋等,七种高香型乌龙茶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0(1):113-117
[6]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建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附录
1、%cwstd.m,用总和标准化法标准化矩阵
function std=cwstd(vector)
cwsum=sum(vector,1); %对列求和
[a,b]=size(vector); %矩阵大小,a为行数,b为列数
for i=1:a
for j=1:b
std(i,j)= vector(i,j)/cwsum(j);
end
end
2.%cwprint.m
function print=cwprint(filename,a,b);
%filename为文本文件文件名,a为矩阵行数(样本数),b为矩阵列数(变量指标数)
fid=fopen(filename,'r')
vector=fscanf(fid,'%g',[a b]);
fprintf('标准化结果如下:\n')
v1=cwstd(vector)
result=cwfac(v1);
cwscore(v1,result);
3、%cwfac.m
function result=cwfac(vector);
fprintf('相关系数矩阵:\n')
std=corrcoef(vector)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fprintf('特征向量(vec)及特征值(val):\n')
[vec,val]=eig(std) %求特征值(val)及特征向量(vec)
newval=diag(val) ;
[y,i]=sort(newval) ; %对特征根进行排序,y为排序结果,i为索引
i
fprintf('特征根排序:\n')
for z=1:length(y)
newy(z)=y(length(y)+1-z);
end
fprintf('%g\n',newy)
rate= y/sum(y);
fprintf('\n贡献率:\n')
newrate=newy/sum(newy)
sumrate=0
for k=length(y):-1:1
sumrate=sumrate+rate(k);
newi(length(y)+1-k)=i(k);
if sumrate>0.85 break;
end
end %记下累积贡献率大85%的特征值的序号放入newi中
fprintf('主成分数:%g\n\n',length(newi));
fprintf('主成分载荷:\n')
for p=1:length(newi)
for q=1:length(y)
result(q,p)=sqrt(newval(newi(p)))*vec(q,newi(p));
end
end %计算载荷
disp(result)
4、%cwscore.m,计算得分
function score=cwscore(vector1,vector2);
sco=vector1*vector2;
csum=sum(sco,2);
[newcsum,i]=sort(-1*csum);
[newi,j]=sort(i);
fprintf('计算得分:\n')
score=[sco,csum,j]
%得分矩阵:sco为各主成分得分;csum为综合得分;j为排序结果
5、画图程序:
以下举例说明举例说明
三维:syms x y
ezsurf(4*x+7*y)
二维:x=linspace(-200,2,250)
y=x
plot(x,y)
附录一
单宁 总酚 酒总黄酮 白藜芦醇 反式白藜芦醇苷 顺式白藜芦醇苷 反式白藜芦醇 顺式白藜芦醇 DPPH半抑制体积 L*
(D65) a*
(D65) b*
(D65) H
(D65) C
(D65)
氨基酸总量 + + + - - - - + + - + + +* +
天门冬氨酸 +* +* + - - - - - +* - + - + -
苏氨酸 + + + - + - - + + - - + + +
丝氨酸 + + + - - - - + + -* - + + +
谷氨酸 +* +* + - - - - - - - + + + +
脯氨酸 + + + - - - - + - - + + +* +
甘氨酸 +* +* + - - - - - + - + + + +
丙氨酸 +* +* + - - - - + +* - + + + +
胱氨酸 + + - + - + - + + - + + + +
缬氨酸 + + + - - - - + + -* - +* + +*
蛋氨酸 + + + - - - + - + - - + + +
异亮氨酸 +* + + - - - + + + - - + + +
亮氨酸 +* +* + - - - - + +* - - + + +
酪氨酸 + + + - - - - + + + + - + -
苯丙氨酸 + + + + - + + - + + + - + -
赖氨酸 +* +* + - - - - - +* - + - + -
组氨酸 + +* + - - - - - - - + + +* +
精氨酸 + + + - - - - - + - + - + -
蛋白质mg/100g + + +* - + - - - + + + - - -
VC含量(mg/dL) - - - + + + + - + + - - - -
花色苷mg/l00g - - - + - + + + - - - + + +
酒石酸 + + - - - - - - + - - + + +
苹果酸 + + + - + - - - - + + - + -
柠檬酸 + + + - - - - - - - - + - +
多酚氧化酶活力 - - - + + + + - - + - - + -
褐变度 - - + - +* - - - + + + + - +
DPPH自由基1/IC50(mg/dL) + + + + - + - - + - + + + +
总酚(mmol/100g) + +* +* - - - - - + + + - + -
单宁(mmol/100g) +* +* + - - + - - + - + + + +
葡萄总黄酮(mmol/100g) + +* +* - - + - - + + + - + -
白藜芦醇(mg/100g) - + - - - - - - - - + + + +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 + + + - + + + - + - + - +
顺式白藜芦醇苷(mg/kg) - + - - - - - - - - + + + +
反式白藜芦醇(mg/kg) + + + - - - + - + + + - + -
顺式白藜芦醇(mg/kg) - - - + +* + - - - + + - - -
黄酮醇(mg/100g) + + +* - - + - - + - - + + +
杨梅黄酮(mg/kg) - - - + - + + + - - - + + +
槲皮素(mg/kg) + + +* - - - - - + - + + - +
山萘酚(mg/kg) + + + + - + - - + - - + + +
异鼠李素(mg/kg) +* +* +* - - - + - + - - + - +
总糖g/L + + - - + - + - + -* - +* + +*
还原糖mg/dL + + + + + + - + - -* - +* + +*
果糖g/L + + + + + + - + + -* - +* + +*
葡萄糖g/L + + + + - + - + - - - + + +
可溶性固形物 + + - - - - - + + -* - +* + +*
PH值 + + - - - + + - + - - + - +
可滴定酸(g/l) + + - + + + + - + + + - + -
固酸比 + + + - - - - + - - - + - +
干物质含量g/100g + + + - - - - + + -* - +* + +*
果穗质量/g + + + - - + - - - + + -* + -*
百粒质量/g + + + - - - - - + + + - - -*
果梗比(%) - - -* + - + + + - + - + - +
出汁率(%) - - - + + + - - - +* + -* - -*
果皮质量(g) + + + - - - - + + + + - - -
L* 1 + + + - - - - + + - - + + +
V57 - - + - + - + - + - - + + +
V58 + + + - - - + - + - - + + +
a*(+红;-绿) 1 - - + + - + - + - - + + - +
V60 + + - + - + + + - - - + - +
V61 + + - + - + - + - - - + - +
b*(+黄;-蓝) - - - - + - - + - - - + + +
V63 - - - - + - - - + - - + + +
V64 - - - - + - + + + - - + + +
H 1 - + - + + + + + + + + - + -
H 2 + + + - - + + - + + + - + -
H 3 + + +* - + - - - + - + + - +
C 1 - - - - + - - + - - - + + +
C 2 - - - - + - - - + - - + + +
C 3 - - - + + - + + - - - + + +
附录二
单宁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123 .153 7.331 .000
丙氨酸 .011 .002 .756 5.893 .000
2 (常量) 1.948 .272 7.149 .000
丙氨酸 .012 .002 .839 7.592 .000
C 1 -.062 .018 -.380 -3.434 .002
3 (常量) 1.588 .282 5.640 .000
丙氨酸 .008 .002 .585 4.194 .000
C 1 -.061 .016 -.375 -3.762 .001
亮氨酸 .020 .008 .358 2.604 .016
a. 因变量: 单宁(mmol/L)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942 .120 -7.846 .000
百粒质量/g .002 .001 .459 2.635 .014
2 (常量) -1.104 .126 -8.734 .000
百粒质量/g .002 .001 .480 3.023 .006
苹果酸 .004 .002 .403 2.538 .018
3 (常量) -.667 .186 -3.592 .001
百粒质量/g .001 .001 .264 1.677 .107
苹果酸 .005 .001 .557 3.750 .001
C 1 -.024 .008 -.489 -2.929 .007
4 (常量) -.411 .110 -3.751 .001
苹果酸 .006 .001 .589 3.852 .001
C 1 -.030 .008 -.620 -4.060 .000
5 (常量) -1.039 .275 -3.781 .001
苹果酸 .005 .001 .507 3.533 .002
C 1 -.029 .007 -.585 -4.174 .000
蛋白质mg/100g .001 .001 .331 2.454 .022
6 (常量) -1.448 .266 -5.443 .000
苹果酸 .005 .001 .508 4.168 .000
C 1 -.030 .006 -.617 -5.162 .000
蛋白质mg/100g .002 .001 .570 4.169 .000
异鼠李素(mg/kg) -.295 .092 -.431 -3.203 .004
7 (常量) -1.465 .241 -6.084 .000
苹果酸 .006 .001 .583 5.100 .000
C 1 -.026 .006 -.527 -4.616 .000
蛋白质mg/100g .002 .000 .549 4.426 .000
异鼠李素(mg/kg) -.237 .087 -.346 -2.737 .012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1.254 .508 -.292 -2.468 .022
8 (常量) -1.079 .271 -3.980 .001
苹果酸 .006 .001 .665 6.090 .000
C 1 -.030 .005 -.605 -5.575 .000
蛋白质mg/100g .002 .000 .408 3.215 .004
异鼠李素(mg/kg) -.228 .079 -.334 -2.907 .008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1.492 .472 -.347 -3.164 .005
花色苷mg/l00g -.056 .023 -.273 -2.397 .026
9 (常量) -1.046 .230 -4.542 .000
苹果酸 .007 .001 .754 7.763 .000
C 1 -.040 .006 -.807 -7.107 .000
蛋白质mg/100g .001 .000 .330 2.984 .007
异鼠李素(mg/kg) -.202 .067 -.295 -3.000 .007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1.728 .407 -.402 -4.242 .000
花色苷mg/l00g -.061 .020 -.294 -3.044 .006
C 2 .017 .006 .314 3.034 .007
10 (常量) -1.149 .199 -5.772 .000
苹果酸 .007 .001 .741 8.956 .000
C 1 -.040 .005 -.821 -8.494 .000
蛋白质mg/100g .001 .000 .346 3.669 .002
异鼠李素(mg/kg) -.180 .058 -.263 -3.121 .006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1.598 .349 -.372 -4.573 .000
花色苷mg/l00g -.048 .017 -.235 -2.779 .012
C 2 .022 .005 .407 4.353 .000
H 1 .025 .009 .219 2.939 .008
11 (常量) -1.238 .184 -6.735 .000
苹果酸 .007 .001 .679 8.552 .000
C 1 -.039 .004 -.784 -8.831 .000
蛋白质mg/100g .001 .000 .351 4.117 .001
异鼠李素(mg/kg) -.174 .052 -.255 -3.340 .004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1.490 .319 -.347 -4.671 .000
花色苷mg/l00g -.042 .016 -.203 -2.617 .017
C 2 .021 .005 .393 4.637 .000
H 1 .032 .008 .282 3.878 .001
精氨酸 .000 .000 .158 2.303 .033
12 (常量) -1.273 .164 -7.780 .000
苹果酸 .006 .001 .628 8.539 .000
C 1 -.037 .004 -.749 -9.362 .000
蛋白质mg/100g .001 .000 .382 4.987 .000
异鼠李素(mg/kg) -.274 .062 -.401 -4.427 .000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1.420 .284 -.331 -4.995 .000
花色苷mg/l00g -.036 .014 -.173 -2.467 .025
C 2 .019 .004 .344 4.437 .000
H 1 .033 .007 .287 4.459 .000
精氨酸 .000 .000 .165 2.709 .015
H 3 .007 .003 .196 2.428 .027
13 (常量) -1.379 .156 -8.838 .000
苹果酸 .006 .001 .593 8.652 .000
C 1 -.036 .004 -.726 -9.912 .000
蛋白质mg/100g .002 .000 .427 5.897 .000
异鼠李素(mg/kg) -.312 .059 -.456 -5.309 .000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1.428 .257 -.333 -5.547 .000
花色苷mg/l00g -.037 .013 -.179 -2.816 .012
C 2 .020 .004 .365 5.142 .000
H 1 .031 .007 .268 4.539 .000
精氨酸 .000 .000 .168 3.058 .008
H 3 .007 .003 .194 2.653 .017
H 2 .006 .003 .128 2.173 .045
14 (常量) -1.560 .156 -9.982 .000
苹果酸 .006 .001 .609 10.074 .000
C 1 -.039 .003 -.791 -11.352 .000
蛋白质mg/100g .002 .000 .479 7.138 .000
异鼠李素(mg/kg) -.402 .064 -.587 -6.310 .000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1.452 .226 -.338 -6.421 .000
花色苷mg/l00g -.026 .012 -.128 -2.148 .048
C 2 .023 .004 .421 6.332 .000
H 1 .033 .006 .285 5.446 .000
精氨酸 .000 .000 .122 2.343 .033
H 3 .010 .003 .271 3.782 .002
H 2 .007 .002 .149 2.851 .012
异亮氨酸 .005 .002 .157 2.405 .030
15 (常量) -1.730 .157 -11.011 .000
苹果酸 .006 .001 .592 10.957 .000
C 1 -.036 .003 -.732 -10.972 .000
蛋白质mg/100g .002 .000 .532 8.350 .000
异鼠李素(mg/kg) -.422 .057 -.618 -7.409 .000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1.475 .200 -.343 -7.365 .000
花色苷mg/l00g -.025 .011 -.122 -2.322 .036
C 2 .024 .003 .448 7.474 .000
H 1 .032 .005 .278 6.014 .000
精氨酸 .000 .000 .144 3.065 .008
H 3 .009 .002 .248 3.875 .002
H 2 .010 .002 .206 3.917 .002
异亮氨酸 .006 .002 .168 2.915 .011
a*(+红;-绿) 1 .007 .003 .119 2.276 .039
16 (常量) -1.461 .185 -7.902 .000
苹果酸 .006 .000 .578 11.979 .000
C 1 -.034 .003 -.684 -10.869 .000
蛋白质mg/100g .002 .000 .514 9.042 .000
异鼠李素(mg/kg) -.419 .050 -.612 -8.290 .000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1.580 .183 -.368 -8.611 .000
花色苷mg/l00g -.030 .010 -.145 -3.029 .010
C 2 .025 .003 .459 8.611 .000
H 1 .027 .005 .233 5.082 .000
精氨酸 .000 .000 .154 3.684 .003
H 3 .009 .002 .259 4.551 .001
H 2 .011 .002 .226 4.772 .000
异亮氨酸 .007 .002 .204 3.807 .002
a*(+红;-绿) 1 .008 .003 .148 3.069 .009
可溶性固形物 -.001 .001 -.112 -2.209 .046
a. 因变量: a*(D65)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5.299 2.022 7.566 .000
出汁率(%) -.165 .028 -.753 -5.842 .000
2 (常量) 15.592 1.699 9.178 .000
出汁率(%) -.150 .024 -.685 -6.227 .000
百粒质量/g -.008 .002 -.380 -3.454 .002
3 (常量) 14.770 1.608 9.183 .000
出汁率(%) -.145 .022 -.660 -6.463 .000
百粒质量/g -.008 .002 -.380 -3.744 .001
杨梅黄酮(mg/kg) .225 .097 .232 2.307 .030
4 (常量) 6.247 3.234 1.932 .066
出汁率(%) -.106 .024 -.483 -4.481 .000
百粒质量/g -.005 .002 -.258 -2.633 .015
杨梅黄酮(mg/kg) .337 .093 .348 3.616 .001
可溶性固形物 .025 .008 .357 2.925 .008
5 (常量) 3.451 3.155 1.094 .286
出汁率(%) -.088 .023 -.401 -3.875 .001
百粒质量/g -.004 .002 -.208 -2.283 .032
杨梅黄酮(mg/kg) .400 .089 .413 4.518 .000
可溶性固形物 .033 .008 .472 3.913 .001
苯丙氨酸 -.086 .035 -.212 -2.426 .024
6 (常量) 2.944 2.858 1.030 .315
出汁率(%) -.083 .021 -.378 -4.026 .001
百粒质量/g -.005 .002 -.263 -3.078 .006
杨梅黄酮(mg/kg) .464 .084 .479 5.512 .000
可溶性固形物 .034 .008 .497 4.539 .000
苯丙氨酸 -.082 .032 -.203 -2.568 .018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4.591 1.882 -.196 -2.439 .024
7 (常量) 2.493 2.623 .950 .353
出汁率(%) -.079 .019 -.362 -4.195 .000
百粒质量/g -.006 .002 -.307 -3.811 .001
杨梅黄酮(mg/kg) .504 .079 .520 6.374 .000
可溶性固形物 .036 .007 .519 5.161 .000
苯丙氨酸 -.092 .030 -.228 -3.113 .005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5.280 1.749 -.225 -3.019 .007
H 2 .041 .018 .159 2.254 .036
8 (常量) 1.868 2.441 .765 .453
出汁率(%) -.072 .018 -.327 -4.011 .001
百粒质量/g -.007 .002 -.344 -4.497 .000
杨梅黄酮(mg/kg) .606 .088 .625 6.917 .000
可溶性固形物 .033 .007 .477 5.009 .000
苯丙氨酸 -.160 .042 -.396 -3.786 .001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5.055 1.619 -.215 -3.121 .006
H 2 .047 .017 .185 2.787 .012
天门冬氨酸 .012 .006 .241 2.107 .049
9 (常量) 2.974 2.109 1.410 .176
出汁率(%) -.075 .015 -.340 -4.904 .000
百粒质量/g -.007 .001 -.321 -4.899 .000
杨梅黄酮(mg/kg) .682 .079 .703 8.636 .000
可溶性固形物 .027 .006 .393 4.572 .000
苯丙氨酸 -.206 .039 -.509 -5.241 .000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4.450 1.392 -.190 -3.197 .005
H 2 .082 .019 .321 4.366 .000
天门冬氨酸 .022 .006 .434 3.677 .002
葡萄总黄酮(mmol/100g) -1.308 .454 -.237 -2.884 .010
10 (常量) .234 1.906 .123 .904
出汁率(%) -.068 .013 -.308 -5.402 .000
百粒质量/g -.006 .001 -.283 -5.213 .000
杨梅黄酮(mg/kg) .751 .067 .774 11.145 .000
可溶性固形物 .028 .005 .401 5.759 .000
苯丙氨酸 -.241 .034 -.597 -7.175 .000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5.300 1.157 -.226 -4.581 .000
H 2 .095 .016 .375 6.068 .000
天门冬氨酸 .024 .005 .469 4.877 .000
葡萄总黄酮(mmol/100g) -1.675 .384 -.303 -4.358 .000
V57 .054 .017 .165 3.236 .005
11 (常量) -.494 1.729 -.286 .779
出汁率(%) -.057 .012 -.259 -4.696 .000
百粒质量/g -.006 .001 -.270 -5.535 .000
杨梅黄酮(mg/kg) .740 .060 .764 12.291 .000
可溶性固形物 .027 .004 .395 6.365 .000
苯丙氨酸 -.228 .030 -.564 -7.475 .000
反式白藜芦醇苷(mg/kg) -6.350 1.127 -.270 -5.634 .000
H 2 .097 .014 .382 6.915 .000
天门冬氨酸 .021 .005 .411 4.608 .000
葡萄总黄酮(mmol/100g) -2.180 .406 -.394 -5.366 .000
V57 .063 .015 .193 4.098 .001
异鼠李素(mg/kg) .557 .241 .149 2.317 .034
a. 因变量: C(D65)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033 .008 4.255 .000
丙氨酸 .000 .000 .563 3.473 .002
2 (常量) .020 .009 2.176 .039
丙氨酸 .000 .000 .639 4.193 .000
VC含量(mg/dL) .000 .000 .365 2.398 .024
3 (常量) .013 .008 1.557 .133
丙氨酸 .000 .000 .589 4.301 .000
VC含量(mg/dL) .000 .000 .407 2.979 .007
反式白藜芦醇(mg/kg) .215 .079 .370 2.736 .012
4 (常量) -.013 .013 -1.039 .310
丙氨酸 .000 .000 .358 2.328 .029
VC含量(mg/dL) .000 .000 .365 2.934 .007
反式白藜芦醇(mg/kg) .245 .072 .422 3.409 .002
天门冬氨酸 .000 .000 .379 2.540 .018
a. 因变量: DPPH半抑制体积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4.817 1.076 -4.476 .000
丝氨酸 .036 .006 .735 5.525 .000
2 (常量) -1.994 1.307 -1.526 .140
丝氨酸 .045 .006 .934 7.065 .000
异亮氨酸 -.238 .077 -.408 -3.088 .005
3 (常量) -6.036 1.603 -3.765 .001
丝氨酸 .052 .006 1.069 9.123 .000
异亮氨酸 -.223 .065 -.381 -3.444 .002
果穗质量/g .014 .004 .364 3.441 .002
4 (常量) -6.820 1.479 -4.612 .000
丝氨酸 .059 .006 1.218 10.084 .000
异亮氨酸 -.089 .078 -.153 -1.141 .265
果穗质量/g .017 .004 .440 4.402 .000
亮氨酸 -.109 .043 -.380 -2.547 .018
5 (常量) -7.702 1.269 -6.071 .000
丝氨酸 .060 .006 1.223 10.073 .000
果穗质量/g .018 .004 .469 4.811 .000
亮氨酸 -.141 .032 -.493 -4.418 .000
6 (常量) -8.105 1.182 -6.859 .000
丝氨酸 .070 .007 1.442 9.818 .000
果穗质量/g .019 .003 .485 5.386 .000
亮氨酸 -.133 .030 -.463 -4.467 .000
谷氨酸 -.014 .006 -.297 -2.299 .031
7 (常量) -5.940 1.480 -4.014 .001
丝氨酸 .075 .007 1.543 10.723 .000
果穗质量/g .017 .003 .438 5.072 .000
亮氨酸 -.118 .028 -.412 -4.166 .000
谷氨酸 -.018 .006 -.384 -3.038 .006
酒石酸 -.034 .016 -.198 -2.177 .040
8 (常量) -4.633 1.424 -3.254 .004
丝氨酸 .081 .007 1.658 12.120 .000
果穗质量/g .018 .003 .473 6.014 .000
亮氨酸 -.114 .025 -.396 -4.456 .000
谷氨酸 -.019 .005 -.418 -3.667 .001
酒石酸 -.049 .015 -.283 -3.210 .004
胱氨酸 -.075 .030 -.196 -2.525 .020
9 (常量) -4.233 1.322 -3.202 .004
丝氨酸 .084 .006 1.727 13.320 .000
果穗质量/g .017 .003 .435 5.858 .000
亮氨酸 -.122 .024 -.424 -5.125 .000
谷氨酸 -.021 .005 -.464 -4.337 .000
酒石酸 -.053 .014 -.309 -3.764 .001
胱氨酸 -.086 .028 -.226 -3.112 .005
反式白藜芦醇(mg/kg) 11.317 5.149 .150 2.198 .040
10 (常量) -3.312 1.276 -2.596 .018
丝氨酸 .083 .006 1.706 14.371 .000
果穗质量/g .016 .003 .402 5.789 .000
亮氨酸 -.132 .022 -.460 -5.953 .000
谷氨酸 -.020 .005 -.444 -4.528 .000
酒石酸 -.054 .013 -.315 -4.210 .000
胱氨酸 -.087 .025 -.229 -3.453 .003
反式白藜芦醇(mg/kg) 10.700 4.709 .142 2.272 .035
顺式白藜芦醇(mg/kg) -4.862 2.177 -.136 -2.234 .038
a. 因变量: H(D65)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04.670 .544 192.465 .000
干物质含量g/100g -.123 .023 -.721 -5.300 .000
2 (常量) 101.965 .954 106.923 .000
干物质含量g/100g -.086 .023 -.502 -3.736 .001
出汁率(%) .026 .008 .436 3.249 .003
a. 因变量: L*(D65)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057 .015 3.794 .001
精氨酸 .000 .000 -.470 -2.712 .012
a. 因变量: 反式白藜芦醇(mg/L)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016 .007 2.263 .032
顺式白藜芦醇(mg/kg) .560 .064 .863 8.701 .000
a. 因变量: 反式白藜芦醇苷(mg/L)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928 .113 8.224 .000
丙氨酸 .008 .001 .752 5.814 .000
2 (常量) .783 .110 7.108 .000
丙氨酸 .005 .001 .490 3.411 .002
赖氨酸 .006 .002 .427 2.974 .006
3 (常量) .825 .092 8.939 .000
丙氨酸 .004 .001 .345 2.733 .012
赖氨酸 .007 .002 .508 4.186 .000
H 3 .030 .009 .349 3.502 .002
4 (常量) .827 .086 9.587 .000
丙氨酸 .004 .001 .358 3.027 .006
赖氨酸 .007 .002 .513 4.512 .000
H 3 .032 .008 .373 3.973 .001
H 1 .052 .025 .188 2.105 .046
5 (常量) 1.824 .449 4.062 .001
丙氨酸 .004 .001 .424 3.757 .001
赖氨酸 .008 .001 .580 5.327 .000
H 3 .039 .008 .448 4.834 .000
H 1 .053 .023 .192 2.337 .029
蛋白质mg/100g -.002 .001 -.237 -2.256 .034
6 (常量) 2.292 .461 4.969 .000
丙氨酸 .006 .001 .557 4.676 .000
赖氨酸 .009 .001 .648 6.209 .000
H 3 .041 .007 .473 5.509 .000
H 1 .047 .021 .171 2.251 .035
蛋白质mg/100g -.003 .001 -.298 -2.978 .007
缬氨酸 -.009 .004 -.236 -2.261 .035
7 (常量) 1.090 .692 1.575 .131
丙氨酸 .006 .001 .558 5.097 .000
赖氨酸 .009 .001 .680 7.005 .000
H 3 .041 .007 .473 5.991 .000
H 1 .062 .021 .226 3.041 .006
蛋白质mg/100g -.003 .001 -.294 -3.189 .005
缬氨酸 -.013 .004 -.371 -3.258 .004
干物质含量g/100g .058 .026 .206 2.200 .040
8 (常量) .510 .666 .767 .453
丙氨酸 .006 .001 .585 5.912 .000
赖氨酸 .010 .001 .716 8.105 .000
H 3 .041 .006 .470 6.642 .000
H 1 .075 .019 .270 3.911 .001
蛋白质mg/100g -.003 .001 -.301 -3.636 .002
缬氨酸 -.018 .004 -.503 -4.340 .000
干物质含量g/100g .138 .041 .492 3.389 .003
葡萄糖g/L -.010 .004 -.268 -2.416 .026
9 (常量) -.930 .815 -1.142 .268
丙氨酸 .005 .001 .443 4.283 .000
赖氨酸 .010 .001 .757 9.524 .000
H 3 .039 .005 .445 7.040 .000
H 1 .097 .019 .351 5.114 .000
蛋白质mg/100g -.002 .001 -.205 -2.492 .023
缬氨酸 -.019 .004 -.528 -5.147 .000
干物质含量g/100g .132 .036 .470 3.664 .002
葡萄糖g/L -.013 .004 -.357 -3.440 .003
可溶性固形物 .008 .003 .258 2.547 .020
a. 因变量: 总酚(mmol/L)
白藜芦醇无关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551 .591 -2.623 .014
总酚(mmol/100g) 4.217 .743 .744 5.676 .000
2 (常量) -.574 .639 -.899 .377
总酚(mmol/100g) 2.640 .881 .466 2.998 .006
异鼠李素(mg/kg) 2.198 .805 .424 2.730 .011
3 (常量) -.786 .576 -1.364 .185
总酚(mmol/100g) 1.716 .859 .303 1.998 .057
异鼠李素(mg/kg) 2.599 .735 .502 3.537 .002
苹果酸 .023 .008 .310 2.698 .013
4 (常量) 1.179 .963 1.224 .233
总酚(mmol/100g) .648 .897 .114 .723 .477
异鼠李素(mg/kg) 3.268 .724 .631 4.517 .000
苹果酸 .030 .008 .415 3.665 .001
酒石酸 -.021 .008 -.271 -2.435 .023
5 (常量) 1.732 .578 2.995 .006
异鼠李素(mg/kg) 3.648 .493 .704 7.405 .000
苹果酸 .033 .007 .456 4.729 .000
酒石酸 -.024 .007 -.311 -3.229 .004
6 (常量) 3.466 .804 4.312 .000
异鼠李素(mg/kg) 3.383 .445 .653 7.601 .000
苹果酸 .040 .007 .551 6.009 .000
酒石酸 -.029 .007 -.385 -4.326 .000
可滴定酸(g/l) -.271 .097 -.262 -2.793 .010
7 (常量) 3.617 .714 5.065 .000
异鼠李素(mg/kg) 3.328 .395 .642 8.431 .000
苹果酸 .039 .006 .540 6.643 .000
酒石酸 -.036 .006 -.467 -5.528 .000
可滴定酸(g/l) -.314 .087 -.303 -3.594 .002
苯丙氨酸 .122 .045 .218 2.705 .013
8 (常量) 3.748 .643 5.830 .000
异鼠李素(mg/kg) 3.365 .355 .650 9.493 .000
苹果酸 .041 .005 .555 7.585 .000
酒石酸 -.037 .006 -.486 -6.384 .000
可滴定酸(g/l) -.372 .082 -.359 -4.550 .000
苯丙氨酸 .153 .042 .274 3.621 .002
顺式白藜芦醇(mg/kg) 2.864 1.139 .181 2.515 .020
a. 因变量: 酒总黄酮(mmol/L)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241 .402 3.085 .005
总糖g/L -.005 .002 -.442 -2.510 .019
2 (常量) .632 .455 1.391 .176
总糖g/L -.008 .002 -.664 -3.521 .002
果糖g/L .010 .004 .439 2.329 .028
3 (常量) .792 .425 1.863 .075
总糖g/L -.009 .002 -.728 -4.130 .000
果糖g/L .012 .004 .495 2.818 .010
苹果酸 -.004 .002 -.353 -2.318 .029
a. 因变量: 顺式白藜芦醇苷(mg/L)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294 .177 -1.666 .108
还原糖mg/dL .000 .000 .378 2.080 .048
a. 因变量: 顺式白藜芦醇(mg/L)
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