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爆炸时代注定我们难以静下心来,面对枯燥的数据监测工作能保持冷静和洞察尤为艰难。当下微博微信横行,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简短,正如萧秋水老师在微博中提到的一样:这个年代,还在坚持写博客而且写得用心、可读性强的人越来越少,所以珍贵。以下,讲述一则故事,分享数据分析的枯燥与洞察数据之美。
读完这则故事,感触颇多。数据积累、数据监测工作是一项十分繁琐纷杂的事情,考验的是相关工作人员的耐心与毅力,数据分析工作者经常说要“耐得住寂寞”,这数据监测的工作还真就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如果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流程来解读这则故事,或许能从中发现数据分析的美。
【明确目的】 通过歼敌数量及缴获数据,发现异常、判断敌情。 【获取数据】 专人负责收集,由下而上,逐层快速流转,从各部队、各部门传向司令部。 【数据预处理】 多个方向(纵队、师等单位)的数据流向一个节点(司令部、林彪),因此必须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数据进行口径统一、格式整理、维度分类汇总等。 【数据分析】 林彪采用了对比分析,从时间维度(同比、环比),空间维度(各区域、各纵队),以及其他维度进行对比,发现显著差异,确定敌情。 【分析报告】 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并由此制定策略。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林彪同志对“每日军情汇报”这个项目,从目的、获取、分析到对策均非常的熟悉,精准的把握,而且能一贯的执行下去,难能可贵。那些听得“烦恼、枯燥、昏昏欲睡的军官、将领以及工作人员”对这个流程不重视,不熟悉,目的不明确,不能坚持,执行过程中有松懈。 对于类似的数据监测项目来说,长期坚持是必须要做到的一面,更重要的一点是,把个人经验上升到维度和指标,再对指标设定危险值或预警值,若能如此执行,即使没有“林彪”,同样能及时发现异常,提出警示。 如果你觉得根据预警值“发现异常,提出警示”,就等于获得成功,那就错了!警报值发现异常,仅是发现异常信息,如何能把异常信息转变为决策信息才是最最重要的,此时领导个人魅力、富有经验的头脑将显示出强大的能量,而这一项,恰恰是大部分数据分析工作者无法做到的!因此,只见“数据疯析湿”忙到焦头烂额,却难以看到能有多大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