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朋友,您好! (同好交流) 若果您偶然看到了我的“这番话”,并且对它产生“兴趣”,那我将十分欣慰,盼望着和您交个朋友,共同探讨我所感兴趣的《初等数论》话题。 我叫赵举海,西安市人,现是一位退休老人,曾是位中学数学教师,中教高级职称,中国数学会会员。 因“职业”的原因,我并不具备专业数学研究人员的水准和知识,但我爱好数学,特别是与中学数学教学有关的一些问题。所以,我只能是一位称谓上的“业余数学爱好者”的中学数学教师。但我是个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人。工作之余,我勤于学习,喜欢追根求源,爱好反思一些基础数学问题,特别是“初等数论”中的一些最古老的、最简单、最著名的、至今尚未获得解决的《命题》。例如,所谓“素数输出公式”是否存在?“费尔玛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否为真?等等。它们的“证明”为什么那么难以获得?以至于使得古今中外的最“优秀”的数学家都“束手无策”。然而,由于这些命题“本身”是极其原始的,极其“初等性”的,广大业余爱好者们,甚至于中学生们,总是不愿“放弃”孜孜以求之。而在数学家们看来,他们势必“徒劳无功”。所以,多种“专业”刊物对于那些来自业余数学爱好者手里的相关“稿件”几乎全部“不予理会”,除非“权威”的数学专家有幸见到“它们”。然而,一般情况,专家们都不愿将自己的精力耗费在这些“注定失败”的稿件上面。我当然是其中的一员。但我坚信这些初等性的《命题》,只能用初等性的《方法》来解决,这才是最科学的。一旦有人用最现代的、最深奥的“方法”解决了“它”,那只能说明这个人走了迂回曲折的路。所以,至少说,这是不科学的。大部分人会在那些迂回曲折的路上“夭折”的,不客气的说,陈景瑞的“成果”就属于“此”。而英国人怀尔斯的“成果”尽管是“幸运”的,但却是“可悲”的。 那为什么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数学家”至今仍未找到那些最简单的、最初等的《方法》呢?我的回答是:他们过于依赖“素数”的“原始”概念了。其实在“素数”概念里面,还有一个“更原始”的概念,被人们所忽略。这就形成了人们思维方式中的一个“断层”。这就使得解决那些《命题》的最简单、最初等的《方法》永远地埋在了断层之下了。难怪“断层”之上的一切《方法》都是徒劳的。 笔者由这个“思路”出发,幸运地找到了这个关于素数的最原始的“概念”,依照这个概念竟然很容易地解决了如上所述的一些“难题”。但因为某种“因素”难以公布于世。 因此,笔者冒昧地通过“博客”,先将本文的相关“目录”公布出来。但愿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与本人取得联系,本人将会把您所需的相关内容发送于您。笔者诚恳地希望您以同样诚恳地态度,将您的真实身份介绍给笔者,以便共同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的探讨,去掉伪错,求得真理,公布于世。 此是笔者有生之年最为“欣慰”之事。 2012.10 联系方式: 电话:13363959886 赵举海 0 C l3 ~6 A6 U1 _4 _4 F% B0 Z
目录第一章:关于素数新概念及《素数无穷性》新证………………….............1 第二章:定理:《一切≥11的奇素数存在于形如(6m+5)及(6m+7)的数之中,且,形如(6m+5)的数中奇素数无穷;形如(6m+7)的数中奇素数无穷。其中,m∈{正整数}即:在形如(6m+5)的奇数的“奇序”(3m+2)中,“奇素序”无穷;在形如(6m+7)的奇数的“奇序”(3m+3)中,“奇素序”无穷》………………………………………………………………………………....…10 第三章:新的《奇素性校验法则(公式)》…………………………………….14 第四章:《威尔逊定理》新证…………………………………………………………….19 第五章:《关于孪生素数无穷性》猜想的证明…………………………………27 第六章:关于孪生素数对的输出公式(仅具有理论意义)……………30 第七章:关于《梅森素数无穷》猜想的证明…………………………………..33 第八章:《伯特兰猜想》新证…………………………………………………………….38 第九章:关于《存在无穷多个形如(n2+1)的素数,其中n是正整数》猜想的证明………………………………………………………………………….43 第十章:关于猜想《在n2和(n+1)2之间存在一素数》的论证…...47 第十一章:关于对Fermmat猜想的讨论——试证《对于奇素数p,方程xp+yp=Ep无正整数解》…………………………………………………..52 第十二章: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讨论——试证《一切≥6的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62 + s2 O7 x6 h4 f+ e6 ~
' d, s/ W5 M5 U8 ~9 P9 L2 q6 o. h
7 G, x" O) f5 y* w1 p*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