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7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3-22
- 注册时间
- 2008-12-12
- 听众数
- 10
- 收听数
- 0
- 能力
- 0 分
- 体力
- 9747 点
- 威望
- 45 点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4072
- 相册
- 1
- 日志
- 2
- 记录
- 5
- 帖子
- 1287
- 主题
- 522
- 精华
- 4
- 分享
- 0
- 好友
- 112
升级   69.07%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5-1-3 17:18 |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 自我介绍
- 学习中!
 群组: Matlab讨论组 群组: C 语言讨论组 群组: 每天多学一点点 群组: 数学趣味、游戏、IQ等 群组: 南京邮电大学数模协会 |
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
1 M4 _$ E/ T3 \1 q3 N) P& L' ~. q/ w: E2 F4 W; K! l) e4 ?
维纳是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1894年11月26日生于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1964年3月18日卒于斯德哥尔摩。- p& O5 N0 V! k4 n: E
/ d' z }( V! E5 \+ x 维纳的父亲列奥•维纳是语言学家,又有很高的数学天赋。他出生于**,智力早熟,13岁就会好几种语言;他朝气蓬勃,富于冒险精神,18岁那年单独一个漂洋过海,移居美国;他刻苦自学,凭掌握40多种语言的才能,成为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这位才气横溢、不畏艰难而又性情急躁的人决心要使儿子在学术上超人一等。
; \$ X- U3 v' o$ S. [2 |) |$ T0 m8 E- ]0 @- V$ g+ G
9 G3 @. ]/ S0 s! J# n 维纳认为他父亲是天生的学者,集德国人的思想、犹太人的智慧和美国人的精神于一身。从童年到青年,维纳一直在他的熏陶下生活,并逐步成长为一个学者。. f r, s# Y: }& p
2 j) U/ h& r# i0 n# R
维纳在其50年的科学生涯中,先后涉足哲学、数学、物理学和工程学,最后转向生物学,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称得上是恩格斯颂扬过的、本世纪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科学巨人。他一生发表论文240多篇,著作14本。他的主要著作有《控制论》(1948)、《维纳选集》(1964)和《维纳数学论文集》(1980)。维纳还有两本自传《昔日神童》和《我是一个数学家》。他的主要成果有如下八个方面:! c- [+ P* f5 |8 d2 D
# N! D/ A7 Q6 m
$ N' \0 \5 h2 k1 f! c6 | ■建立维纳测度
* E& T) f* i" ]$ ?* E0 h4 M/ N
/ e: J1 e) H! J
. o0 i: L/ E" x 维纳是第一个从数学上深刻地研究布朗运动的数学家。1921年,他用函数空间的点来表示作布朗运动的粒子的路径,并证明,所有这些路径除了概率为O的集合外,都是连续但又不光滑即几乎处处不可微的。他运用勒贝格积分计算了这些路径上函数的平均值。1923年,维纳第一次给出随机函数的严格定义,证明可以是布朗运动的理论模型。维纳从样本路程的观念出发,研究“路径”的集合,引进维纳测度,揭示了连续而不可微函数的物理特征,故布朗运动又称维纳过程。
4 @4 T9 g9 A3 t; U
: x" |- b' C: X! }1 v! g' Z$ ~* _0 e) o$ ^& f: l
维纳的工作对于概率是极富成效的。它不仅给老问题注入了新生命,更重要的是开辟了崭新的研究领域,揭示了概率论和其他数学分支之间引人注目的联系。维纳的这项研究可以说是现代概率论的开创性工作。现在把定义在连续函数空间的一种描述布朗运动的测度称为维纳测度,关于这个测度的积分称为维纳积分。后来,日本数学家伊藤清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随机积分论。
: H- k; j5 I6 a
; M7 X9 m, A" h/ m* t6 s* F$ F. Q3 p4 q$ d3 U
■引进巴拿赫—维纳空间
7 Q# K/ I1 F* ?
$ b1 c9 X* H j
, \8 \4 g1 S. d* P3 O 1920年,维纳将法国数学家弗雷歇关于极限和微分的广义理论推广到矢量空间,并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公理集合。维纳的结果与几个星期以后发表在波兰数学期刊上的巴拿赫的论文不谋而合,广义的程度也分毫不差。巴拿赫构想和发表他的理论比维纳早几个月,但两者的独立程度是一样的。故这两项工作一度被称为巴拿赫一维纳空间理论。维纳在短时间里继续发表了有关这方面的成果,为冯诺依曼1927年提出希尔伯特空间以及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算子的公理方法提供了基础。
; r' \6 F$ r5 V6 s1 x& U# f: E S C
# @" ^; P8 O3 U* G6 A8 w
后来维纳逐渐离开了这个领域,但他对泛函分析这一20世纪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新兴数学分支所作出开拓性工作己载入数学史册。9 \3 H* M$ q9 V" m: q
! P. n f- ]2 k, r( Z# m! B2 u/ x
+ L8 ^$ Q* R4 G* S, B
■阐述位势理论0 L1 n% R2 ~# F8 D
[# o$ G9 B: k/ i
) d. k/ T% R) G0 q# @ 1923~1925年,维纳对位势理论作出基本的贡献。对于给定连续边值函数的狄利克雷问题,得出了确切的广义群。对于一般的紧集定义容度概念,并给出著名的正则性判据。早先关于一个区域内部的电磁势的概念认为,它应当同边界上给出的那些值完全一致。% T2 ~! }, m2 A+ i4 b
4 p6 d! b' w; |$ g+ R! j! _9 \+ I& G7 N0 Z9 w7 a' j! U
维纳遵照他业已研究过的类似于广义积分的概念,注意到一个区域内部的势可以被看作是由边界周围的势的线性组合决定,即使按照这个定义在接近边界点时不能给出一个连续函数边界。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维纳由此大大地扩展了位势理论的许多概念,包括电荷和电容的概念。9 p, z8 G3 e0 q* O( C6 X
* e$ A; {& }( ~
1 m U0 i# M3 S- k" X! R 这一成果的意义在于,新理论认为,一个内点的势与边界值的关系是一种广义积分,而不是由一种将这些内部势与边界上的势结合起来的极限过程。这就把原有关于边界问题的观点颠倒了过来。就象数学上曾经有过的多次观点颠倒一样,重新阐述位势理论给多年来被一种过于因循守旧的论点弄得死气沉沉的局面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2 `- `+ W. x9 l' e! K$ l5 Q
' N! J& Y5 [! l$ f4 }. P9 i% n
5 e8 x% W8 g9 t. w" {% T: i ■发展调和分析5 O# H5 ?0 A$ @6 V) t" _5 [
- |6 e7 a: I$ [7 M3 }4 `
$ H/ B7 e& V( H1 M- F; W7 n
为了给亥维赛计算法建立一个扎实的逻辑基础,维纳走上了调和分析的新道路。1926年初他发表了这方面的第一篇论文,此后五年的工作以一篇广义调和分析的长文而达到顶峰。维纳从物理学借来函数作为调和分析的钥匙,而后又把它同通讯理论联系起来,把写成傅立叶变换。他获得了现在所说的光谱分布状态。为了证明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公式,维纳在哈代和李特尔伍德的陶伯定理中提出了一种强有力的高度独创的方法,即非零绝对收敛傅立叶级数的著名的反转定理。这是一个具有统一数学抽象意义的惊人例子。维纳在这方面的成果后来成为巴拿赫代数理论的基础,并由此导出诸如素数定理等结果。
5 M6 _- S& ?; ]- Y6 V# x! d s: f; I( a5 t4 _
0 a# j! w) ]- w" [: O/ Y
■发现维纳—霍普夫方法. | p# R8 Q3 i4 K( W: e9 a, c
2 J6 {% A1 |5 C8 i p: j9 O1 e( n* u3 d
1930年前后。维纳与天文学家霍普夫合作,共同研究一类给定在半无穷区间上的带差核的奇异积分方程。此类方程现在被称为维纳—维普夫方程。维纳推广了霍普夫关于辐射平衡态的研究,于1931年得出其求解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积分变换,将原方程化为一个泛函方程,然后再用函数因子分解的方法来求解,因此维纳—霍普夫方法又称因子分解法。它已成为研究各种数学物理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 s; Z7 r, ?" s# E: i* t, C" A2 B) }+ o( ^& [$ ?9 s5 c5 N# b
: T8 g; I* J% r2 h" a0 R
维纳创造性地说明,维纳—霍普夫方程最引人注目的应用表现在两种进程间的分界是时间上的而非空间的,这正是在预测理论的某些方面可应用的非常适当的工具。他进一步指出,还有许多关于仪器研究的更一般的问题可以用这种作用于时间的技术来解决。40年代以后,这一方程的理论在解析函数边值问题、调和分析和算子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其应用也从辐射问题扩展到许多其他领域,如中子迁移、电磁波衍射、控制论、多体问题及入口理论等。
, U* L" J5 x# j. c/ s2 a7 n# D$ H9 _7 ~6 D6 f
9 Q0 n: q8 M; @ n ■提出维纳滤波理论+ R& ^# E! Y4 s4 _% P
; [7 h( B8 r- e) q @ o- n
3 M! g+ O; N. O+ W( y t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解决防空火力控制和雷达噪声滤波问题,维纳综合运用了他以前几方面的工作,于1942年2月首先给出了从时间序列的过去数据推知未来的维纳滤波公式,建立了在最少均方误差准则下将时间序列外推进预测的维纳滤波理论。+ g5 n! ?9 U5 K0 U
$ ?! C7 D g Y, Q! V2 O& ^
3 t, G _; V [) `5 `; a1 r 维纳的这项工作为设计自动防空控制炮火等方面的预测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评价一个通讯和控制系统加工信息的效率和质量从理论上开辟了一条途径。它对自动化技术科学有重要的影响。维纳在问题中引进统计因素并使用了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事实证明这是极其重要的。维纳滤波模型在50年代被推广到仅在有限时间区间内进行观测的平稳过程以及某些特殊的外平稳过程,其应用范围也扩充到更多的领域,至今它仍是处理各种动态数据(如气象、水文、地震勘探等)及预测未来的有力工具之一。
; J4 u% `4 E; X# ~' D; W$ |/ D& B: ~4 i( {5 M) J5 h6 |7 v
2 f! j/ x/ H/ S. G$ H4 z
■开创维纳信息论
" {: H5 @7 R. N/ s* U. R
% `/ K. j! @2 a& k/ _4 e5 Z% W5 K! B" A1 C
维纳是信息论的创始人之一。他从带直流电流或者至少可看作直流电流的电路出发来研究信息论,独立于申农,将统计方法引入通讯工程,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维纳把消息看作可测事件的时间序列,把通信看作统计问题,在数学上作为平稳随机过程及其变换来研究。他阐明了信息定量化的原则和方法,类似地用“熵”定义了连续信号的信息量,提出了度量信息量的申农—维纳公式:单位信息量就是对具有相等概念的二中择一的事物作单一选择时所传递出去的信息。
* |! Z$ ~" Z& p. L
) f7 Z! \8 {. M- G& G( ^# ]9 {+ q7 j- s0 ~6 S) N
维纳从控制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及著名的: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维纳关于信息的定义包含了信息的内容与价值,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与范围,但也有局限性。由于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维纳关于信息的定义没有将信息与物质、能量区别开来。维纳的信息定义逆却能分开三元素,“信息就是信息,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2006年)”。
3 i3 V- H3 [5 g6 @4 b7 M
2 w/ A8 _3 @$ s: C. Z
+ Z' Y/ L. ?: d0 u 维纳的这些开创性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信息论的创立,并为信息论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信息论创立者申农说:“光荣应归于维纳教授”。- u8 O3 s- K& X! G6 a
' ^; S& N/ n$ R/ D: }) }5 k$ o, L
6 \6 o6 e% v' m8 s7 r g1 m ■创立控制论
. M$ C! T5 A u. \- c- d$ ~- y
0 ?8 T! O- ?9 W+ \% \& p- s+ |
6 K9 x# h5 P0 G& P" o 维纳对科学发展所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创立控制论。这是一门以数学为纽带,把研究自动调节、通信工程、计算机和计算技术以及生物科学中的神经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共性问题联系起来而形成的边缘学科。
- m, T% S+ H2 v' }# j7 v9 G% T9 w( n4 ^5 X6 K
) t$ r% ]4 @7 J/ f9 r
1947年10月,维纳写出划时代的著作《控制论》,1948年出版后,立即风行世界。维纳的深刻思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它揭示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科学方法;它从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和当代哲学观念的一系列变革。
( a5 ~- h6 k( |; X
5 z6 N- E) h# C* P2 `) V1 U. O2 P9 h7 a" T2 ]) d( i1 Y7 m
现在,控制论已有了许多重大发展,但维纳用吉布斯统计力学处理某些数学模型的思想仍处于中心地位。他定义控制论为:“设有两个状态变量,其中一个是能由我们进行调节的,而另一个则不能控制。这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那个不可控制变量从过去到现在的信息来适当地确定可以调节的变量的最优值,以实现对于我们最为合适、最有利的状态。” |
z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