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0-2-1
- 注册时间
- 2010-2-1
- 听众数
- 0
- 收听数
- 0
- 能力
- 0 分
- 体力
- 37 点
- 威望
- 0 点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2
- 相册
- 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2
- 主题
- 1
- 精华
- 0
- 分享
- 0
- 好友
- 0
升级   7.37% 该用户从未签到 - 自我介绍
- 生活是斑斓的,需要你用心去发现
 |
本帖最后由 coolsky 于 2010-2-1 19:19 编辑
很久不碰数模的东西,今天来到这个曾经关心过的论坛来看看,没想到对于美国竞赛的讨论那么激烈,刚才看到有人在发是否还会再次参加的帖子,看了一些,心血来潮,有感而发,只是个人意见,愿意喷就就喷吧!
我对这次美赛是在犹豫了很久之后,在队伍几乎要确定的时候(还没报名)退出的。
本人不是数学专业的,长期混迹于图书馆,毫不夸张地说,哪一个类型的书在哪一个位置绝对清楚,而最靠门位置却又是数学类,稀里糊涂翻了好多书,记得大一的时候便开始翻李永乐的考研书,做了那叫一个痛苦,从此对高数很恐惧,基本上是别人考不好的时候考得好(期中考试),别人考得好的时候考不好(期末考试),至于什么原因自己理解去吧。什么微分方程、什么群论,随便乱翻,那个时候最喜欢看有matlab的书,印象最深的是一本讲微分方程与稳定性的书,国外翻译过来的,里面有好多跟matlab结合的东西。因为以前初中的时候玩过maltab,那个时候是喜欢把作业里面的几何问题代数化,化为多元方程组,最后用maltab去解(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我的平面几何学的很差)。高中就没时间碰了,后来上了大学,发现这个东东貌似挺受欢迎的。以前受到一个学数学的亲戚的影响,知道有数学模型这门课程,于是又稀里糊涂地去上了这门课,又稀里糊涂地去参加学校的比赛,最后混进了国家队。那个时候,总觉得搞数学建模非常伟大,感觉自己像是在做一项伟大的发明一样,更加后来做的文章多了,发现有些东西其实就是那样,甚至有些题目很可笑,非常无厘头。最后还是参加了国赛,不知是不是运气好,混了国赛一等奖。几乎三天三夜没睡觉的我,比完了,睡了整整一天(竟然楼下军训的声音那么大我还睡得着)。说实话,这个三天压力非常大,那个时候选择的是A题,做过那个题目的人都知道吧,前几道几乎没有障碍,毕竟还是学过大学物理的,但是后面几道几乎是涉及系统控制的(好像最后答案出来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中哪有这么简单的),而自己对这方面几乎一窍不通,借了n多本控制论的书,也没看得下去。最后随便写了一下,其实自己都感觉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完全就是初等数学加上几个框图。比赛结束后,自己反思了许多,也去听了许多老师对于这次题目的观点以及看法,最后感觉到,数模竞赛其实只能算是低阶入门,参与一次就够了,而且能够收获许多。但是如果继续参加的话,将会发现自己的水平终究只能停留在建模竞赛这个层次上,甚至是为了建模竞赛而去建模,而数学建模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创造,去诠释,用数学去解释生活。既然数学建模来源于生活,就要高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话,就是科学研究了,不仅仅用数学去抽象生活中的某一特定的现象,而是对世界普适现象的总结,但是真正的科研需要的是时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甚至需要有失败的勇气,才能创造出一流的成果,绝非建模竞赛区区几天能够创造出来的。在这里也不是一味的打击建模竞赛,至少,它提供了“入门级”的科研体验,让人觉得科研其实也没有这么神秘,但是如果终究停留在“入门级”的科研体验上面的话,以后搞科研的话,很容易将真正的科研与之混淆起来,近而导致浮躁的心态,反而不会有真正的成果出来。
当时在征求我意见的时候,我没有发表意见,后来犹豫了几天,就在报名前几天的晚上,顶着很大的压力推掉了,后来发现自己没有建模竞赛的压力,可以自己去专心去研究自己的东西了!
在坛子里,看到好多人都在讨论latex的问题,但是真正的情况是,latex的确可以速成,但是其中有很多技巧是需要长时间的挖掘的,例如文献上标的写法,其中有一家杂志社是要求那数学符号的上标的写法作为交叉引用文献的商标引用,这显然是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如果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因为美赛发现latex的优点(国际科技论文比较通用的格式),能在以后继续学习latex,而不是把他作为参加美赛的一个工具,继而在国赛中使用,不妨是一个好的趋势。将来你或许会发现用latex去处理毕业论文很方便。
写到这里,估计持反对意见大有人在,欢迎拍砖!!! |
z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