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R# b1 O K' h 6 k3 @, N# i1 C) j$ _$ [ G+ c) M+ P1 s, {2 }, c4 T
沃尔夫奖 1 N' ?( T B( B* g) p S5 m1 M 由于菲尔兹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的年轻数学家,所以年纪较大的数学家没有获奖的可能。恰巧1976年1月,R.沃尔夫及其家族捐献一千万美元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沃尔夫基金会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五个奖(1981年又增设艺术奖)。1978年开始颁发,通常是每年颁发一次,每个奖的奖金为10万美元,可以由几人分得。由于沃尔夫数学奖具有终身成就奖的性质,所有获得该奖项的数学家都是享誉数坛.闻名遐迩的当代数学大师,他们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代数学的水平和进展。该奖的评奖标准不是单项成就而是终身贡献,获奖的数学大师不仅在某个数学分支上有极深的造诣和卓越贡献,而且都博学多能,涉足多个分支,且均有建树,形成了自己的著名学派,他们是当代不同凡响的数学家。R.沃尔夫1887年生于德国,其父是汉诺威城的五金商人。沃尔夫曾在德国研究化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后移居古巴。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经过大量试验.历尽艰辛,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从熔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从而成为百万富翁。他是沃尔夫基金会的倡导者和主要捐献人。沃尔夫于1981年逝世。 1 E* U1 Z( S7 o& l
& {. K! W. L) k/ Y ! C: @2 X; H* \! `: b1 K时间 获奖者 ; W4 G8 R* H. n' M/ I2 t
1978 M. Gelfand ,C.L.Siegal - m/ x" h0 q: Y3 v0 a. s( Q
1979 J.Leray, A Well 0 E* @2 o1 |: k( x( S
1980 H.Cartan, A.N.Kolmogorov 3 z: B3 D! R3 G2 B; G
1981 L.V.Ahlfors, O.Zarisk 4 p1 @. i9 x9 M$ w: a1982 M.G.Krein, H.Whitney ! N1 D+ A! F7 b( `4 a6 @1983 陈省身,P.Erd?s 7 Q9 y' m/ m( E3 s; f/ ]* x5 g) @3 I
1984 陈省身,P.Erd?s,小平邦彦,H.Lewy % g/ f( W' v$ S8 ~% F+ y4 w1985 小平邦彦,H.Lewy # T; l- u1 ~% T: c
1986 S.Eilenberg, A.Selberg + g% l: t5 J1 \- f) y
1987 伊藤清,P.Lax 3 k; a0 |8 z5 S9 f! [, F4 \1988 F.Hirebruch, L.H?rmander . W4 f7 a2 T& c7 | ~1989 A.P.Calderón, J.W.Milnor " |$ l- g" M ]: ?. m1990 E.de Glorgi, L Piatetski-Shapiro % W+ [: s5 g3 T
1991 - $ m2 e& E* R% {' l0 h- F7 q1992 L.Carleson, J.G.Thompson # B$ P' Z* l- J# _$ u% k
1993 M.Gromov, J.L.Tits # o4 E* S/ c3 N8 D1994 J.K.Moser, " X/ g1 O. ?" h. I% U% i3 {- W5 X1995 J.K.Moser, R.Langlands,A.Wiles ' P. I* p' ]1 L6 B+ u" P- M
1996 R.Langlands,A.Wiles ' W4 O, { h. h9 b8 u4 t; P1997 J.B.Keller, Y.Sinai 7 N: n4 u6 I% J+ {" q4 o
1998 - + R# i3 d. |2 f: A9 ~' G1999 Lászlo Lovász,Elias M. Stein * n; _' \* R4 F: \1 P/ ?7 i
2000 Raoul Bott,Jean-Pierre Serre " f! w8 i) [* o, t, `+ ?- `
2001 - # v: M. U" x1 Z. }, [& X ' [' R a( k) u, d! a) ]! ~; `2 ^5 e: O3 j% W3 X
菲尔兹奖 4 W9 r- h2 K: @6 {% w' `7 D5 M5 B9 T! B$ p& q! t* i
菲尔兹奖是数学界的大奖,是以加拿大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菲尔兹的名字命名的。 - G( C/ w4 q3 g u 菲尔兹(1863~1932)1880年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系,1887年在美国的约翰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其后先在美国阿勒格尼大学任教,1902年起在多伦多在学任教,是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菲尔兹在代数学方面有一定的建树,例如证明了黎曼-罗赫定理等。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学教育和促进数学的国际交流方面,他第一个在加拿大引入研究生教育,并全力组织并主持了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在欧洲之外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促进了北美的数学发展和数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为进一步促进数学的交流和发展,鉴于诺贝尔奖中不设数学奖项,菲尔兹希望能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数学奖。他提出把192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经费结余作为奖金的基金。为此他积极奔走,做了大量工作,并打算在1932 年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建议。不幸的是他于会前去世,但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加到上述经费中作为一项国际数学奖的基金。193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接受了菲尔兹通过多伦多大学数学系转达的建议和基金,并把这一奖金命名为菲尔兹奖,以纪念他为此而做出的卓越贡献。 4 _& T9 |2 P" P2 U 菲尔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奖金,它的产生很有特点:数学界的国际权威学术团体——国际数学联合会主持,从全世界第一流的40岁以下的数学家中评选;在每隔4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隆重颁奖,开始时每次获奖者只有2人,1965年,得到一位不希望透露姓名的人的赞助而从1966年起获奖者增加到2-4人,因此获奖的机会比诺贝尔奖和沃尔夫奖还要少;获奖者是当时最著名的、成果最卓著的数学家。 / O, a( H9 [( m, U 菲尔兹奖的颁奖仪式在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上举行,由评委会主席宣布获奖名单,由大会东道国的要员(市长、科学院院长、国家领导人等)或著名数学家颂发奖章和奖金,由权威数学家分别介绍获奖人的主要数学成就。 6 T" p5 I2 P' a7 f' ~' }% Y 菲尔兹奖于1936年挪威奥斯陆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第一次颁发,其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直到1950年在美国坎布里奇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才颁发第二次菲尔兹奖,其后基本上每4年召开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也就颁发一次菲尔兹奖。到现在共有43人获奖,这是20世纪的全部菲尔兹奖获奖者,其中英国数学家怀尔斯在1998年20世纪最后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的是一个特别贡献奖——因为他的成果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影响很大,国际数学家大会想奖励他,但当年他已45岁了,超出了菲尔兹奖的范围——于是大会为他设立了一个没有先例的特别贡献奖。当然不好说是否后无来者了。有8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后来又获得沃尔夫数学奖,他们始终是站在数学探索前沿的数学大师。总的情况列表介绍如下(地点指大会开会即颁奖城市,个别的在备注中列出该城市所在国家。在备注中列出同时获沃尔夫数学奖的情况和获奖的年代)。 0 [$ x, y6 p3 B0 W7 D5 { e9 R) I/ u. ]8 F j x0 E% q
1 n1 n8 R- W, @2 i# V+ X y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 l3 q5 l3 Y) w s
1936 奥斯陆阿尔斯·阿尔弗斯 ) Q0 v2 K6 u( G9 TAhlfors,Lars Valerian 芬兰 ; t4 ^, o6 z( W" c& G- j& V* N(美籍) 奥斯陆 邓若瓦猜想、覆盖理论 29 % t! Q! d* I8 p/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