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注册地址  找回密码
查看: 42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哥德巴赫猜想最领先的求证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god        

206

主题

2

听众

882

积分

升级  70.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新人进步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2 21: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招呼Ta 关注Ta

作者:佚名 转贴自:深圳机械工程学会 & A& f" t% G7 z8 x( h ) n3 r) t8 w' k p- ~ r% A; S我国是世界上求得哥德巴赫猜想领先的国家。 9 k5 u2 {# ^& k, p* p3 ~早在1965年,我国的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经过长期刻苦钻研、日夜计算,初步把哥德巴赫猜想求证到世界最领先地位,并于1966年5月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刊物《科学通报》第17期上,正式宣布了他已经证明了(1+2)。这个消息震动了国内外数学界。 u6 {6 S9 J) G' {3 C& Q 陈景润自己认为,虽然他在1965年就已初步达到了(1+2)。但是解答太复杂了,写了两百多页的稿子,不符合数学论文要求的正确性和简洁性,特别是简洁性。当然他的论文是没有错的,但是为了达到既正确又简炼,他又下了七年的功夫。这七年中他攻克了多种外语关,攻克文字简炼关。攻克了病魔缠身关,终于1973年2月完成了他的论文,被国外命名为"陈氏定理"。把哥德巴赫猜想求证到最领先地位。他的先进筛法被鉴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1 `( V- H; ~0 j( h; w! _ 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于1742年6月7日给欧勒(瑞士数学家)的信中提出来的,即任何一个整数n≥6可以用三个素数的和来表示。同年6月30日,欧勒在回信中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充分证明:每一个偶数都是两个素数的和。这些论点(哥德巴赫问题或哥德巴赫--欧勒问题)可归结为:任何一个偶数n≥4是两个素数的和,任何一个奇数n≥7是三个素数的和。这个问题虽然用实验检验得到证实,但是没有一般的证明。为了证明这个问题,许多数学家作出了努力,但没人能证明它。18世纪没人证明它,19世纪也没人证明它,到了20世纪的二十年代,问题才开始有了点儿进展。 2 a3 L- t7 N! E$ j+ W 很早以前,人们就想证明,每一个大偶数是二个“素因子不太多的”数之和。他们想这样来设置包围圈,想由此来逐步地证明哥德巴赫这个命题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1+1)是正确的。 9 ?2 f8 x; t5 @" K7 P* q) X7 a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法(研究数论的一种方法)证明了:每一个大偶数是二个"素因子都不超九个的"数之和。布朗证明了:九个素因子之积加九个素因子之积(9+9),是正确的。这是用筛法取得的成果。但范围还很大,需要缩小包围圈。于是在1924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1932年数学家爱斯斯尔曼证明了(6+6),1938年数学家布赫斯塔勒证明了(5+5),1940年他又证明了(4+4)。1956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范围越来越小。另外早在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汤另外设置了一个包围圈,证明了(1+6)。以后又十年没有进展,直到1962年,我国的数学家,山东大学讲师潘承洞证明了(1+5),又前进了一步;同年王元、潘承洞又证明了(1+4)。1965年,布赫斯塔勃、维诺拉多夫和数学家庞皮艾黎都证明了(1+3)。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到1973年陈景润正式发表了他的论文,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取得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领先地位。 & @) R. M, K+ m! [2 ]" G陈景润福建人,1933年出生在一个职员家庭,他父亲是个邮政局职员,母亲是个善良的操劳过甚的妇女,她共生了12个子女,只活了六个。陈景润排行第三,由于家庭孩子多,他没有享受过童年的快乐。又由于旧社会国民党匪军疯狂屠杀、抢劫,在他幼小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正由于这些情况,造就了他内向的性格,便爱上了数学。在小学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初中时候,外地来的两个数理老师喜欢他,对他帮助很大,他不理人们对他的歧视,一心钻入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里。抗战胜利后,他又进入了英华书院。那里有个数学老师,曾是国立清华大学的航空系主任,他给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同学们都被他吸引住了,当然陈景润更是不用说了。 : P, ]! T- x, M3 O& n0 n" T 一次,老师给他们讲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道难题: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经过200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同学们听后,教室里象开了锅,许多同学都想证明,以为是比较容易的。可是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是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听后,同学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 \* C. A4 ^* L0 y X5 s 老师又说,证明这道难题是很难很难的,但是我昨晚作梦,梦见你们中间有一位同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同学们听后都轰然大笑了,唯有陈景润没有笑,第二天上课后,几个同学兴冲冲给老师送上了几分答卷,他们说已经证出来了,老师笑着说:"算了,算了,没那么容易,你们是想骑着自行车到月球上去。"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陈洪堂大笑,独有陈景润没有笑,他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一定要把这颗皇冠上的明珠拿下来。 + E- F$ ?6 }+ q/ J1950年,陈景润考进了厦门大学,因为成绩特别优异,于1953年提前毕业了,并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由于他不善于讲话,说话多了嗓子就疼,又由于他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就积忧成疾,患了肺结核和急腹症。这一个他虽然没有教好书,但他没放弃他的专业,他到新华书店买了一部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就一头扎进去,钻研起来了。后因为他教不好书,又调回厦门大学。王校长让他到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意地研究数学。陈景润没辜负老校长对他的培养,他精心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论》和《数论导引》。通过刻苦钻研,陈景润很快地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看后非常高兴,认为是个人材,就建议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长。 0 T$ Z, N) |0 D! a 1956年,陈景润被调到了北京数学研究所。在许多著名的数学家指导下,他的才智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他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方面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就这些成果,他就有很大贡献。 3 Z$ c2 J5 b. z: M在他具备了充分依据后,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向哥德巴赫猜测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地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有一次,他撞到树上,还向谁撞了他,他把全部心血和智慧都奉献给这道难题上了。他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眼凹陷了,溘核病复发了,喉头炎严重、腹痛难忍受。有时人事不知,都还挂记着数学符号。另外善意的误会、无知的嘲讽,向他冲击,他一概不理睬,分秒必争的计算、计算……他终于拿下了(1+2)。取得了求证哥德巴赫猜想领先地位。

" _8 h |( {% \: x$ J

“哥德巴赫猜想”有望获得彻底证明2 G4 G( N& ^. A. z3 v' g0 ~# z 上世纪70年代末,一篇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国内引起轰动,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于1742年提出的一个关于数论方面的重要命题——哥德巴赫猜想,也由此为国人所熟知。二百多年来,许多数学家为这个猜想付出过艰辛劳动,但迄今为止它始终是一个既没有得到彻底证明,也无法被推翻的世界难题,该猜想也因此被誉为数学王国可望而不可及的“明珠”。然而,这颗明珠有望被一个叫李心谦的人摘取。9 ?! j& y8 ~2 F+ e- A; K2 d) n 李心谦,河南省郑州市荥阳人,1952年出生,自幼对数学深感兴趣,曾于1981年4月获得“科学画报世界难题奖”,并完全靠自学于1986年被公派留学日本。1978年他开始接触到“哥德巴赫猜想”,从此致力于该猜想的研究。他在研究中发现“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久攻不克,是因为研究这所用的方法不甚对头。因此,他另辟奇径,二十多年来以坚强的毅力,刻苦钻研,终于在1999年春天研算成功。但随即由于他在研算过程中用脑过度,脑部供血出现异常,经多次住院治疗后目前基本上能够生活自理。近期他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急切盼望该成果能够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认证,将他多年来的心血公布于世,以了结他的心愿。如果“哥德巴赫猜想”由此被攻克,无疑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必将掀开我国乃至世界数学研究领域中新的一页。 ! b- g7 e6 |8 {+ j考虑到自己不是什么名人,也不是公认的专家,其研究成果不可能被政府部门和科学界专家轻易认可,为此,他提出可用他研算出的“素数规律”来说明问题。几千年来,人类总是以为“素数无规律”,但李心谦却找到了“素数规律”,这说明他的眼光可能异乎常人 。% F! Y+ K3 \% X 目前,他因身体原因无法远行,与外界交流比较困难,急需政府牵线搭桥,以便得到数学界专家对其成果的了解和认可,使其研究成果尽早公布发挥作用。

zan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微信微信
如果我没给你翅膀,你要学会用理想去飞翔!!!
sunchuren        

6

主题

2

听众

76

积分

升级  74.7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新人进步奖

科学重视严谨,后面地新闻不应该发表在这里。建议朋友们以后发布这样地消息地时候一定要事先弄清真实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dmg        

18

主题

2

听众

116

积分

升级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帖功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文福        

0

主题

0

听众

4

积分

升级  8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大家好:
- X. z/ s# h" o- X6 `( F       最近找到中国科学杂志的投稿方式,投了一回稿,逼得中国科学杂志数学主编杨乐认可了张文福的哥德巴赫猜想论文正确!可是杨主编多才,说张文福的论文太长,他那里发不了!
$ C3 R6 O% s  n1 E; ?, A       以上的话让人心酸!我们中国在科技上本来就很落后!解放前,大多数人不识几个字,更不识数!只是到了解放,有些爱国人士回国,用汗水验证了爱因斯坦理论,造出了原子弹、氢弹,还用火箭把卫星弄上了天空!除了这些实践,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五千多年来,我们也没什么可称道的!所以有人就起了歪心,弄了一个{3,4}、{2,3}、{1,5}、{1,2}等硬说是什么哥德巴赫猜想!这些人是利用我国科技高度落后还不明所以进行的冒险投机!大家都看得见他们将遗臭万年!: i' F6 M9 Y: `4 h0 p/ X6 D
       1978年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象一个战斗号令,让全中国人都冲向了科技堡垒!几什年下来,我们中国人也确实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是一件让中国人有光彩的事!可是这个真理一旦出现,一下就让以前起了歪心人的谬论彻底暴露!他们不甘心,还想阻止真理在中国与大家见面!
- O9 A( f- ?" E+ x3 C, o       我不想这样说!我希望我们的国家不能让这样的事件继续上演!5 x6 ?, }* {$ Q: a- u+ K
                                        张文福- i7 O5 n% ^8 U; D) m* O
                                      2011.2.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地址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fastpost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4-4-29 09:05 , Processed in 0.388864 second(s), 75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