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意义,疯狂,兴奋,无奈,疲惫,充实.……每个词都能形容我三天的数模经历,每个词又都不是我经历的全部。 五一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数学建模比赛。在报名前,我对数学建模没有过多的认识,认为建模很简单只要有模型套,剩下就是按照模型求解写论文而已。多看书就行。为了比赛我还专门跑图书馆借了几本数学建模的书。通过对这些书籍的仔细研读。我发现我喜欢上了数学建模。数学是如此的强大––现实中没有哪一件事的处理不能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因为任何一个人处理一件事的时候都会运用到以前的经验,而以前的经验其实就是用数学的方法结合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的最优解。我猛的感觉数学好象是万能的。任何领域都可以涉及。数学求解现实中的问题使我甚至有了学应用数学专业的冲动。呵呵,也许就是这一原因使得我竟然在三天内把高数,线代,概率高效率的过了一遍。 通过几天的看书,发现建立一个好的模型是成功的关键。30号下午拿到题。对3个题进行了大概的分析。因为是第一次参赛,大家心里都没有什么底。所以选择了最简单的一道题––教室开放管理的优化。现在感觉这个决定也许是错误的。因为题目简单必然有很多人选。那么你想出众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模型和正确的答案。而这两项恰恰是建模中最难以做到的。也就是说我们是选择了最简单出结果的题。但恰恰是最难成功的一道题。 第一步,建模。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相互讨论,在不断的否定改进再否定再改进中确定一个合理的想法。再已此想法作为模型进行构建。 在建模过程中,合作与分工是非常重要的,在讨论模型应该怎样建立时,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在模型确立后大家就需要各司其职了。一人负责论文初稿,一人负责模型建立的公式编辑,第三人负责把模型转换成程序进行求解。而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大家肯定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思考,及时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不断的完善模型。而我就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在2号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建模时,大家提出了一个不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假设,但一下可以把求解简化很多。所以并没有太多的意见。然而到第三天越来越感觉第二问的假设与实际偏离太远需要改进,而此时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改进它。因为我们在第二个模型基础上建立的第三个模型已经完成,如果改动那就相当于第二天的工作白做了。没有办法最终只好在假设说明中设置条件说明假设的合理性(我认为这是模型中最大的败笔)。深刻明白"错误是我的,功劳是大家的。责任是我的,成果是大家的"这句话的含义。一个人的错误,完全可能影响一个集体的最终结果。 3号中午模型已经完成,论文初稿也基本好了。为了胜出我们在论文中又下了许多功夫。我们力求论文能把模型分析的清清楚楚,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当满意的论文变成A4纸上上点点的墨迹时,我知道我们的努力有了结果。不管别人是否欣赏。至少我们付出了,而且得到了结果。我们是成功的。 三天时间基本是在机房里度过的。每天4-5个小时的睡眠,以前是不敢想的事,但我们却做到了,而且全天保持在高负荷的工作中。这使我想到了像邓稼先,袁隆平那样的人,他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研究。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我想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完全是对研究过程的享受。正如一位学长跟我说的,对于拿奖来说他更希望我能享受这三天的经历。确实这三天的经历还是很值得享受的。不是只有4-5小时的睡眠,不是交完论文后显现的疲惫几近崩溃的脸庞。而是这个过程的内容。大家从拿到题的思考,相互讨论得出的模型以及最后定稿的论文。整个过程是那样的值得回味。我想这将是我大学里最美好的一段经历。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参与都数模中来。享受数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