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超豪的数学人生 ; ?' r- o- \& b x& D' f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7日 14:07 % G8 P: p7 J& Q+ F. D0 `. f
( z- \# b1 P% F
) }; A9 p1 {$ J3 g* ?5 e/ r: t+ Q; z. _! \
1 I0 Z) d7 w3 m' W: P1 n
| ' @6 _3 s/ P i" T
' @/ w& F1 q1 j
|
" t8 d. u" k8 A
" W7 }; V% Y; X
! H0 f" @0 `, k- H. {; x& n | 0 i) ]. e" X4 q; B
( N1 Z, j M, y5 {. |
|
" n) h' h3 _' Q ^ 10年地下党惊心动魄的岁月,10年大学校长繁忙的工作,而他却始终没有放弃一生钟爱的数学事业。中科院院士谷超豪为您讲述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人生。 2 N2 A; l5 l0 P/ c* a
开场白:我们都知道,做数学题的时候,往往要求的答案是惟一的,但是,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也许是多种多样的,面对人生这道题目,数学家谷超豪通过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解法。 " q, o, N8 r; ^7 x
趁在北京开会的空隙,谷超豪和夫人胡和生去清华大学拜访一位学术上的良师益友。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今年,他回到清华大学定居,谷超豪结识杨振宁还是在很多年前,那时,杨振宁是作为国际知名学者,回国进行访问。而谷超豪却是复旦大学一名文革期中受管制的教授。 / y4 p) j: o9 k# j) g- g
主持人:谷老先生,首先非常感谢你利用这次来北京开数学基金会的机会来到我们演播现场,昨天听说去清华大学拜访了杨振宁先生?
2 }0 v3 g+ m$ Z; K 谷超豪:对。 , k* W6 C9 a9 A% ~& D6 I
主持人:您和杨先生有很长的学术友谊是吗?那么最早在什么时候认识杨先生? ) @/ n! T1 s+ ]/ Q4 `* d& ^9 h
谷超豪:我认识杨先生,甚至跟他一起工作的话,在1974年。 ! \; A3 |5 s- E8 k
主持人:那时候您在复旦大学?
5 [' Z* E& O d+ p 谷超豪:那时候在复旦大学,文革期间,我几乎是被管制的。没办法跟杨先生接触,最早跟杨先生接触是1974年,因为杨先生当时要在上海待一段时间,跟他母亲在一起。那时候他做规范场,他是规范场的创造人。他做的是从物理的观念出发,但是做到后来呢,接触到一些数学界人士,那些人士告诉他,规范场跟微分几何有一些关系,杨先生想知道这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0 W, t {8 C- o" N8 ] 主持人:那为什么就选择到您作为一个合作者? x2 }+ E1 P1 m0 i! v/ Z
谷超豪:那时候他在上海有点时间,他知道复旦大学的微分几何还是有相当的实力。同时他想国内的基础研究进入文化大革命以后也破坏得很厉害,所以他一方面希望跟微分几何建立起联系,了解规范场跟微分几何的关系。另外一方面他想通过这些关系帮助国内搞一些基础研究。所以他提出来要跟复旦大学的数学家们搞这个合作,搞规范场的研究。
' j: s8 E) i, d# T( c- A 复旦大学数学的代表人物是苏步青,在他的学生当中,谷超豪是最强的一个。为了更好地与杨振宁合作,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合作小组,谷超豪任组长。能与国际上高水平的学者合作,对于谷超豪来说,这既是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b8 \6 ]% o+ K 主持人:当年杨先生选择了复旦数学系,他当时对您了解吗?
]( d3 p- w7 l# l; `, O 谷超豪:是这样子,复旦大学接受了,因为杨先生提出来,当时造反派无法反对,他们也调查了一下,谁能够做这个事情,结果发现我是对杨先生有所了解,因为他1972年在国内做过报告。 9 {+ ?" C3 @' j9 H* I& w' X
主持人:您听了? , q B# L' }1 Y, k' U) Q
谷超豪:我没去听,但是我拿到报告的记录,我读过他的报告。
9 `! i* c: a1 h: l* F1 b/ p 主持人:我想作为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杨先生一定相当严谨的。那么在此之前,你们个人并不十分了解,那么他选择到您,他有没有得您的资历或者水准进行过评判或者测试之类的? & J. Q* P$ C6 I; E- ^$ L
谷超豪:当然他开始对我们的水平并不了解,开始我们先请他做报告,做了报告之后,他也提了一些问题,他的报告当中我们当然也提一些问题。
) |$ ` g" k' y$ G9 t 主持人:你们能提出问题? ! L+ h% H* F: m, V
谷超豪:我们能问问题,能够了解他的想法,有共同语言。我跟胡和生做了两项研究成果,当天就做了研究成果,第二天跟他讲,他觉得非常高兴。
! e h! f% L& _7 S7 k/ K* T9 m1 [1 G5 N 主持人:他当时什么反应,对您说了什么话? 2 s% M' k6 A e( Z* e
谷超豪:他当时就说非常好,特别的高兴,他讲过这件事情意想不到,在复旦大学还有人跟他有这么共同的语言,因为数学家谈话,往往比较抽象,但是呢,我跟我的老伴,不光对数学有兴趣,而且也对物理有兴趣,所以我们跟他共同语言很快就建立起来了,所以他觉得很高兴。
$ `# l6 n# f* s, e8 X+ C 主持人:跟杨先生的近距离的合作,您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 z) m$ B; ~! ~+ I 谷超豪:一个就是眼界开阔了,第二的话数学还能在重大的问题上发挥作用。 ( n, N! Z; F/ j) p
出乎杨振宁意外的是,谷超豪带领的合作小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若干科研成果,他们和杨振宁关于规范场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文革中备受打击的谷超豪,没有想到还能在重大问题中发挥大的作用。杨振宁在合作中,对谷超豪的研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站在高山上往下看,看到了全局。 $ n2 E; S% @, w( `$ t( ^: f }4 J
1926年,谷超豪出生于著名的数学之乡—浙江温州,作为一名小学生,就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 Y* V) U5 _; O' ^7 h, @9 l5 x 主持人:您在什么时候就逐渐开始对数学,在大多数人看来非常枯燥的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呢?
' f% d) z; f3 a7 ~) n; {3 C$ D 谷超豪: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教我们除法,除法有除不尽的情况。比如说一跟三除,那是0.3333…那是一直除下去,除不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