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40天后,便是我返校的第一天晚上,躺在西校宿舍的床上,11点20方向;九月的蚌埠遇见连绵的秋雨,揭开游子离愁的伤疤,遂因离愁而孤寂,因孤寂而失落,睡在清醒与朦胧之间,呜呼……却又奈何! 这里并不陌生了,我已将四分之一的时间奉献在这里,正因如此,我人生轨迹的曲线又多了一个拐点,开启了别样的生活(大学生小朋友最好不要用“人生”这么绚烂的词——唐骏)。与这些人相遇,相识,相惜,赋予了我大学生活的别样风味,作别了昔日的勾心斗角,利益相争;这里房子小了,人多了,笑声却也跟着挤在一起;犹记得要离开的那几天,我们几个都装的很坚强,最后是头也不敢回地离去了。现在抽检着零碎的回忆,只记得晨光微露,日落依山,孤灯下苦树相伴,最是一片鼎食钟鸣之盛时!今日小离别,明日大离别,明日又要以怎样的方式相拥而泣;像习惯了幸福一样地习惯了忍耐,忍耐也不再那么痛苦,众望所归,这里回馈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回忆。 追溯到40天前的半个月里,自己鱼目混珠地和一群数学高材生同争朝夕,这条不长的路却充满着难以想象的曲折和坎坷。数学建模竞赛作为中国官方承办的高水平竞赛,每年都受到数以万计的大学生追捧,近几年的参赛规模更趋于白热化,这使得无数人对它垂涎三尺却又望尘莫及,统数出身的我,当然也不例外,加上我校每年的辉煌战绩,更令人心生向往。可造化弄人,前前后后我经历了几次与它失之交臂,可最终还是失而复得。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运气真的是很lucky!当然,究其根本,还是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给了我勇气走到现在。 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参加过两次数学建模竞赛了,且不说其规模和热度在全国赛前不堪一击,却也都是大满贯,成绩喜人,这也鼓励着我继续为我的数学梦坚持奋战。我很侥幸地攀上了这窄窄的门槛,虽然知道门槛里面的世界充满荆棘,却好多坎坷都是始料未及,接踵而来的是令我最为尴尬的事情,我第一次接受空前的公开质疑和考验,在这个节骨眼上,我料到最坏的结果,做好最坏的打算,我知道事实甚于雄辩,没有什么好解释的,不渴望太多挽留,我学会了沉得住气,忍辱负重。那段日子,没有人知道,我淡定的外表裹着满腹的忧伤。 这始末,就像是在被老天爷捉弄似的。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到了最难忘,最激动人心的72个小时了,我们在A题与B题之间徘徊。且不说默契,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可否认始终还是很远,我一改往日争论的面红耳赤然后果断定题的作风,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沉默,一方面我不希望听到“you do it,we trust you”等等之类将责任强加于人的话,另一方面,我要时刻尊重她们的选择权,毕竟我们是性格迥异的三个人,我不能武断。我总是这样为她们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着。初步定题,中途改题,我都支持,我支持所有能够支持的事情,因为再咬咬牙,难关就过去了,我们以后或许再也没有交集。 也许你看到这里,还在为这样的团队而扼腕叹息,那么你错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实每个团队都有矛盾,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矛盾扼杀在摇篮里,互相取长补短。只是这一点我们没有做好,没能融合好,论起来,我们谁都很优秀,个个都是强者,是不是我们太过锋芒,不够方圆?到如今我仍然找不到其根本原因。事实是我们背水那一战打的还是很轰烈,经历了13号早上交卷前惊心动魄的几分钟,我们成功地交上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这时已近早晨8点,方才觉得浑浑噩噩,两腿发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令人恶心的实验室。经历这么多,成绩已经不重要了,回想起来,那答卷其实可以做的更好,殚精竭力之后,结果就交给上天吧!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那三天三夜,不知道我们在平时付出了多少个三天三夜,不知道我们为之查阅了多少资料,不知道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难题而经历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那个三天三夜,许多老师同我们一道,不知吃了多少苦,淌过多少汗。用一句话来总结整个过程吧: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世人说我疯,谁解其中味? 回想过往,做了很多没有资格做的事,迫切需要我们做的事却耽误了,在经历这样的狂风暴雨洗礼之后,我深刻地明白了,原来坚持并不因为坚强,而是因为别无选择。任何事情,坚定信念,并为之努力,坚持不懈,必定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