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经验谈(Finalist)
m! n* ^3 K2 M: t. a——致数学中国篇
这篇帖子是专门为数学中国而写。因为在论坛中大家帮助过我很多,谨以此贴分享一下经验,聊表谢意。
/ w# }6 U, a* c5 a( T) }%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首先我自报一下成绩,在去年(2010年)9月份的全国赛中,我们得了赛区一等,在今年(2011年)2月的美国赛中,我们得了Finalist(提名奖)。
1 d* X7 E5 P R, h1 s感谢的话放在最后,现在我只说一下我对数模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来我想给大家说一些具体的比赛技巧,但是,又考虑到方法因人而异,我觉得,有了以下几点,方法自然水到渠成。闲言少叙,我仅从勤奋、团结、思想、成长四个方面说起。
4 g3 D* I7 w$ Y+ o9 @+ H/ ?0 j勤奋——不是你不勤奋,是勤奋的程度还不够。这句话是我国赛之后参加赛区的颁奖典礼总结的。从去年3月份参加学校的《数学实验》课开始,我便开始了解什么是数学建模。从此以后,我的数模历程开始了。先是在课堂中学习MATLAB的数值计算方法,后来又在平时学习《数学建模》,经过认真的准备,在五月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数学建模校内赛,侥幸得通过了筛选,有资格参加学校的暑期培训。暑期培训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培训了,每天上午三个小时的讲座,下午三个小时的练习和解惑。这样,我每天晚上还要拿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消化当天的知识,补充其他内容,十点从自习室回来还练习编程两个小时。自我感觉这学习强度还可以了。但是,我可以感受到有同学更加努力,在课间的时候还抱着一篇篇的论文一个劲儿的看。后来就认识他们的面孔了,只是不知道名字。直到在赛区的颁奖典礼上看到国赛一等奖代表队发言,才知道,那就是我在平时看到的特别努力的那几个同学。事实就是这样,我努力、勤奋了,得了赛区一等奖,这是对我的肯定,之所以没有得到全国奖,是因为勤奋的还不够。当然,最终要获奖,勤奋不是充分条件,但绝对是必要条件。
! k2 }7 M m/ D5 y; Z
团结——互补、宽容、协调、交际。数学建模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对于团队来说,团结尤为重要。在数模历程中,我换了很多个队友。有些队友在报名前的几十分钟说不跟我们一起了,急的我和另外一个队友急的满头大汗。最终,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参加美赛的我们不一定是最佳组合,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会努力,朝最好的方向去做。毕竟,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且,我们还年轻,可塑性还相当强,短期内磨合也并非难事。首先,我们分析各自的优势和团队的优势,找出团队的缺陷,哪些缺陷适合谁去填补等等。然后小组分工,取长补短,指定计划,分开行动。在一起的时光很容易发生摩擦,毕竟“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对于队友,一定要宽容。有时候很多摩擦往往是因为误会,因为一时的误会而影响情绪和积极性是很不值得的。如果发现另外两个队友有不合,哪怕情绪上的一点不理解时,要学会协调,比如,吃饭的时候让他们在一起等等。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团结就可以搞好,从而才会有利于各自优势的互补。
' Y/ H3 S) H/ e! d/ p. e) H0 z思想——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寻根求源。进入大学之后,我仍然保持中学的学习方法,抱着课本,上课、做作业,成绩还是可以。然而,学了数模之后,才知道,那些学的东西的价值值得怀疑。很多科目,完全是技术细节的记忆,而对于学生本身素养的提高来说,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数模恰恰打破了这个模式。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通过合理的简化和假设,调用我们所了解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个过程便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学习,学什么、如何学等等,这些对我们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此外,在准备美赛的过程中,我在我们指导导师的建议下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国际工业应用数学问题研讨会,当我把我们的解决思路介绍给一位北美老教授时,她很不赞同我们的观点。对于当时那个数据处理类问题,我们的解题思路是:Normalization→PCA→BPNN。而她的思路是直接用平均值和方差去解决,并且她着重详细叙述了为什么采用如此的方法。如此简单的解题思想我们之前想都没想,而且在还不怎么熟悉BPNN的情况下贸然使用也是没有依据的。在后来读论文的过程中才了解到,其实外国人很注重模型的原理和使用该模型原因。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算法的实现上,做些体力活而已。我想,思维习惯的影响可能不止于美赛,一个民族创新力的发展是不是也有值得思索的地方。
0 ?& Y# n+ Q# e' q. C* I成长——学会忍受牺牲,忍受不可避免的伤痕。学习数模,以为这要在更多的地方放弃一些时间、精力、游玩的事项,而且,有些事是放弃了就永远都弥补不了的。在大二下学期(2010年上半年)五一劳动节假期,为了准备五月中旬的校内选拔赛,我不得不把自己关在自习室去啃姜启源教授的那本《数学模型》,放弃了和学生会我们部门那帮弟弟妹妹们去露营的机会。可知,从此以后,学生会换届了,我们再也不可能在一起做活动、一起游玩、一起真心话大冒险了……还有,因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数模上,大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出现了滑铁卢,这个成绩影响到保研。本来很稳的成绩因为这一次飘摇到了风口浪尖,加上本身美赛论文就因为一些疏漏感觉没写好,情绪一时间陷入了慌乱、迷茫与低沉中……然而,“需者,饮食之道也”,成长,还需时日,饭得一口口吃,日子得一天天过……等待黎明。就像一个朋友说的:年轻的时候经历点事情是好的,一帆风顺了反而不好。我想,学会这些,也是成长的一种吧。
数模,爱你无悔。在成绩出来之前,我曾经设想过,如果大三上学期再次有次选择,我是否还会选数模而暂时放下成绩放下保研。我想,我的回答是是。数模让我学会了很多,哪怕最终是一个Successful Participant, 我也做好了迎接的准备。毕竟,数模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8 ]& b% G6 i6 D( g! M" l
数模带来的收益无可比拟。在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中,我在课题中用到了数模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得到了我们导师的赞扬。在学习数模中得到的,可能会让我受益终生,其实不仅是思维方式……
7 Z7 G7 @5 K) ~& Z9 `
最后,特别感谢数学中国论坛中还在的或者已经不经常来的兄弟姐妹们,我在去年国赛之前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向大家学到了很多,也在论坛中找到了不少好的资料。此外,尤其感谢madio和厚积薄发两位管理员。我在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为什么没有AMCM美赛1群,这些原因我都知道,对待论坛尚且严谨如此,何况人生。最后,感谢我数模的指导老师,没有她平时的严格要求,我们也不会在论文有疏漏的情况下仍能拿个F。
' Q8 N% q$ V3 g; |4 B! K祝数学中国论坛里面的朋友们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