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2-5-15
- 注册时间
- 2011-5-1
- 听众数
- 0
- 收听数
- 0
- 能力
- 0 分
- 体力
- 58 点
- 威望
- 0 点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9
- 相册
- 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4
- 主题
- 1
- 精华
- 0
- 分享
- 0
- 好友
- 0
升级   14.74%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本帖最后由 乒乓之语嘛 于 2011-5-2 13:47 编辑
2 J" s d4 Y6 E- H( L3 Z: b4 W8 Z' ]/ @3 d
按照我自己学校的惯例新一轮的数学建模比赛开始在学校内部选拔了,受邀学校数学协会,我向新的建模同学进行了一个经验交流。我再此也把我的经验(不一定是完全对的,我只是从我们团队角度出发,说我自己认为值得大家参考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 @- Q# O+ y5 H% l2 V( P7 d+ o 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建模历程,我从大一开始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一直到今年大三为止获得美国赛金奖,算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历程。大大小小参加了六次数学建模比赛:两次校“希望杯”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一次全国“高教杯”数学建模省一等奖(推荐全国二等奖),一次全国“高教杯”数学建模省三等奖,一次全国“电工杯”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以及一次美国(国际)数学建模比赛金奖。" k; A+ h) d1 E$ ]' y8 y
首先,我认为数学建模既然是3个人组队的事情,因此如何找3个人组成一个团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3个人在专业上最好是互不一样的,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3个人在面对同一个题目的时候在知识点上能够互补,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构建模型。如我们的团队,一个是计算机的,一个是数学的,另一个是写论文。根据我的观察,3个人都是同一个专业的基本获不了将;另一方面,3个人的性格上最好也是互补的,比方我们团队,一个是很有冲劲的,总是能够迸发思想的火花,时时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而一个是非常精细化的,因此将论文交给她的时候她总能够在论文逻辑和格式上做到完美,而我负债构建模型和总的论文思路,这样我们三个人扬长避短,分工明确,做到了1+1+1>3的效果。正因为专业和性格上的互补,我们配合非常好,在实际的建模过程中,我们都能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整个团队的利益出发的,因此我们的团队是全校唯一一支3年没有更换队员的队伍。但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建队的过程中我们这样的情况实际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实际上我们人为能够控制的就是专业上3个尽量做到互补,至于性格上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有点靠运气,而更重要的是你们3个人如何互相了解并且扬长避短。再举我自己的例子,实际上我们团队在建模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们让那位冲劲强的同学构建模型出现逻辑混乱一堆问题,而让那位精细化的同学想方法时总是出现毫无结果,总之如果我们3个人不能人尽其才,但是最后我们互相开了个会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才真正确定了每个人自己的角色,因此说到底3个人的沟通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点也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总之一句话:数学建模是3个人的事,因此在人员结构上,在沟通上,如果你们觉得自己像个团队,那就做一个团队!0 R# r% D3 j+ {, Z8 D0 g3 m
关键词:专业互补 性格互补 沟通 团队 扬长避短
8 _. X2 `( \- b 其次,注重比赛前的模拟题训练。我不知道大家的情况如何,我们学校在我们参加“高教杯”和美国数学建模比赛前会有大概20来天的培训,而这段时间的培训是很重要的(如果学校没有提供相关的培训,也请自己自觉准备)。这个培训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4场实战演习,数学建模是一个“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的过程。老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会手把手交给你什么具体的方法具体需要注意的问题,而这些具体的方法和问题都要我们从实战演戏中去学习和发现。因此培训的实际意义在于训练我们的比赛时的时间安排(至于具体的时间安排我在这里不详细讲了,如果大家需要届时我可以再说明)以及学习各种模型方法。那我们要学习的具体的方法有哪些呢:MATLAB的应用(用于画图,仿真,复杂问题的计算),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因子分析,综合分析等)以及SPSS的应用,预测方法(灰色,回归等)和EVIEWS(excel)的应用。而这些东西大家可以到学校的图书馆借,不用自己买。同时非常要注意的训练3个人的逻辑思考能力,配合要更合理(具体如何配合大家可以在实战中慢慢体会,因为打字和时间关系我暂且不提了,如果需要,我会在之后公布提供给赛才的数学建模QQ群给大家,如果大家需要更进一步的交流可以在群里交流),以及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的决心。只有你认真对待比赛前的几次建模模拟,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成绩。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看一支队伍能不能在比赛中获奖,是可以在模拟赛的态度中看到的,因此大家千万务必重视这个自己慢慢学习的培训过程。5 `9 p' P Q9 U
关键词:培训 修行 应用 决心
# \/ E) \, P5 g* B6 `3 P! k 最后,也是在做好以上两点后,要想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点:读懂竞赛的游戏规则。因为实际上我们需要琢磨这个竞赛的注重点和考察点在哪里?只有我们“瞄准了在开枪”才能够使我们准备的弹药不至于浪费,是不是?而在这一点上,我们团队是有“血”的教训的。我们在2010的“高教杯”比赛中的作品一开始是推荐全国二等奖的,并且参加了专家答辩。可惜在答辩的时候,专家十分注重模型的构建过程中的数学原理,而我们其中的一个程序是利用数学公式的,可惜我们却不十分了解该公式的原理,因此被专家问住了,最后被刷成了省一等奖。通过这次,我们就更加重视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了。我们在参加美国赛之前3个人专门研究了美国赛获奖论文,发现美国数学建模的注重点和考察点和国内的比赛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其中一点就是他们更重视参赛者是否能够站在问题提出者的角度,逻辑、创新的分析和建立模型,至于是否能够得到一个确切的数据结果,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需要自圆其说。9 Q/ o5 b! s$ v! e. L7 s, n
关键词:游戏规则5 E a# M9 z4 R+ L, d
好了,大的方向就是以上三点了,至于其他的一些细节方面(格式之类的)大家应当在自己实战的过程中多多注意,数学建模是容不得疏忽的。我自己也算是对自己3年的数学建模有一个总结了,希望我的这些对大家有一些帮助的,但我还是最后说一句:获奖不应该是我们参加数学建模的唯一目标,在这个准备和参赛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而这一切也只有路上的人才能体味其中酸甜与苦辣。最后祝大家能够在建模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努力努力,取得好成绩!
" }; d) d3 Z8 g/ k5 t
) \& K3 z1 Z6 q% l7 n& a& e这个是QQ群号:139630846 这个群我昨天申请赛才网的QQ群了,群里面分享了我们团队往年的获奖论文,以及一些在各大数模论坛比较火热的数模资料供大家免费下载。有问题可以在群里交流,当然希望有经验的同学加入,也是为数学建模再做一点贡献。 |
z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