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了很多关于BI的文章,也看了很多关于行业数据挖掘的案例的文章,感觉是时候写一篇来贯穿业务系统数据、业务流程与业务决策的关系了。
-------业务流程与BI-------
业务流程是业务系统的灵魂,做BI要熟悉业务流程,但不能局限在业务流程,那熟悉之后如何利用好业务流程,做更客观全面的分析和数据洞察呢?
现在的现状是,做BI或数据平台开发的朋友,很多都号称熟悉或精通业务,问之懂到什么程度,答曰,我可以对引流过程、订单流程、供应链流程、客服过程都熟悉,经常和业务碰需求,能不熟悉么?
我的回答是,这样远不能叫熟悉更不能叫精通,因为这样的熟悉,是建立在了解业务部门在做什么,这种理解,永远只能听业务部门提需求,然后数据分析满足业务的需求,至于是否会有效果、需求要怎么变化、数据分析到底产生多大作用,那得“靠天吃饭”,也就是做了分析试错之后再看情况。
那么BI对于业务流程的理解需要如何与业务部门互补呢?还是那句话,业务部门是商业、感性,BI是数据抽象、理性,他们在业务上需要互补,而不是业务部门的业务理解包含于BI的业务理解,这样绝对做不好BI。
就拿电商订单流程来说,业务部门会关心流程是否通畅、及时,但对于分析来说,是需要区分正常、非正常,非正常是什么原因,会影响其他环节么?正常的订单是否隐藏隐患或商机,非正常有哪些措施预防和解决方案?
例如订单流程贯穿B2C各个部门的流程,每个部门会关注流程的某些环节,作为该部门工作的重要指导指标。如果出现支付转换率持续较低,如何客观评估这个流程好还是不好,有哪些地方提升空间?这个时候如果COO,或CFO驱动,那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太会营销推广、客户管理、IT、网站运营几个部门来推动,不是他们的职责。如果跨部门的分析,分别从人(流量来源、老客户)、网站体验、商品等多个角度评估,数据洞察中,假设转换率低的客户中新客户占80%甚至更高,从数据角度就可以断定新客户支付习惯问题,但不能排除其他问题,因为可能某地区支持货到付款转换率高于不支持的地区。
从此处可以看出诊断数据,一定是来源于业务流,但超越业务流的业务提炼。
所以业务流程的抽象,是为了更客观评估流程、客观为各部门评估问题和机会,达到多部门协调的作用。
-------业务点与BI-------
目前电商界到处都在流传着各种干货,他们的特点是覆盖面广,把行业常见的重要业务手段都提到了,并形成了业务架构。它与业务流程不同,业务流程是描述一个业务过程,而业务点是跨越业务流程,将所有流程中的环节,都列举出来。
BI就需要把零散的业务运营关键点,抽象出来,形成统一的业务场景,对业务运营点进行客观判断评估,同时也综合客观数据反映,给出合理的建议。这也是BI对业务理解超越业务部门的最直接体现,但对业务设计、感性判断,BI是不可替代的,故两者是一种理性、感性的完美结合,所以以后请不要再纠结BI是否比业务部门懂业务,或者为啥业务部门的需求老变。
例如各种营销干货中,都会提到各种推广、营销措施,例如网站的推广分站外、各类线上线下广告、口碑或社会化推广,然后每种继续一级一级地细分。这些业务点说明了每一个业务步骤,可能需要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这就出现两个决策者关心的关键点:1。是否每一个业务点都需要做;2。是否每一个已经做了的业务点都做得足够好?这些判断都需要BI来抽象,才能客观判断。
例如这里举的营销的例子,包括EDM,DM,社区网站、微博营销、搜索引擎等,每一个业务点,都是一个独立的业务渠道,一个独立的业务点,那么如何评估呢?
每一种渠道引流都涉及访问的各种转换率,所以客观评价渠道的效用,得客观看到战略上对市场的需要。例如EDM,DM一般是对老客户进行营销,其他是对新用户引流。其中新用户引流,也不能一刀切看当次订单转换率来判断引流质量,因为客户回头率、客单价等都是重要评估权重。另外同一个已知客户,他/她每次来源、时间分布可能都有意思,也可以作为判断客户习性的手段,为以后精准营销打下基础。
总之,无论干货中,业务应用了多少,都得在BI中抽象为各种决策模块,这样可以判断效果、判断优劣、判断是否增加或改进,这是BI另外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分业务模块,然后分析判断、建议。
------总结-------
BI对业务的深入理解,是建立在洞悉高层战略、理解基层业务困难困惑,进行全面抽象、客观分析和洞察基础上,源于业务却高于业务,但不能替代业务的感性创造力和执行力,是与业务部门互补的业务关系,这就在业务上找到了必须存在的价值点,而在技术上,可以由独立团队开发,也可以BI自己开发,并非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