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注册地址  找回密码
查看: 454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 学 家——华 罗 庚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ilikenba 实名认证       

1万

主题

48

听众

2万

积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6-23 05:14
  • 签到天数: 104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社区QQ达人 新人进步奖 优秀斑竹奖 发帖功臣

    群组万里江山

    群组sas讨论小组

    群组长盛证券理财有限公司

    群组C 语言讨论组

    群组Matlab讨论组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5-26 09: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招呼Ta 关注Ta
    + ~) U3 G: g( X N8 h' T/ G8 h0 u I Y! O6 z' O( E& L9 }- d' x1 V% b7 B6 m( C/ \: }9 U
    ' \8 k/ q0 ^4 \! w" h

    华 罗 庚

    2 W1 U8 w+ [) E% G3 F" A- K4 s

    数 学 家,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1910 年 11 月 12 日 生 于 江 苏 金 坛, 1985 年 6 月 12 日 卒 于 日 本 东 京。1924 年 金 坛 中 学 初 中 毕 业, 后 刻 苦 自 学。 1930 年 后 在 清 华 大 学 任 教。 1936 年 赴 英 国 剑 桥 大 学 访 问、 学 习。 1938 年 回 国 后 任 西 南 联 合 大 学 教 授。 1946 年 赴 美 国, 任 普 林 斯 顿 数 学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和 伊 利 诺 斯 大 学 教 授,1950 年 回 国。 历 任 清 华 大 学 教 授, 中 国 科 学 院 数 学 研 究 所、应 用 数 学

    ; d4 I' K3 o$ W6 q

    / F' ?: L9 d& \8 v$ R
    2 O8 w8 V8 ] ~9 L& i3 Y ! a# l- R6 k' q# c5 d2 K# C- e# W1 l% F" P! j' \6 M5 o% ~' z: N% d8 Z Q2 M
    " ^$ y# k2 t( ?" I5 m

    研 究 所 所 长、 名 誉 所 长, 中 国 数 学 学 会 理 事 长、 名 誉 理 事 长, 全 国 数 学 竞 赛 委 员 会 主 任, 美 国 国 家 科 学 院 国 外 院 士, 第 三 世 界 科 学 院 院 士, 联 邦 德 国 巴 伐 利 亚 科 学 院 院 士, 中 国 科 学 院 物 理 学 数 学 化 学 部 副 主 任、 副 院 长、 主 席 团 成 员,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数 学 系 主 任、 副 校 长, 中 国 科 协 副 主 席, 国 务 院 学 位 委 员 会 委 员 等 职。 曾 任 一 至 六 届 全 国 人 大 常 务 委 员, 六 届 全 国 政 协 副 主 席。 曾 被 授 予 法 国 南 锡 大 学、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和 美 国 伊 利 诺 斯 大 学 荣 誉 博 士 学 位。 主 要 从 事 解 析 数 论、 矩 阵 几 何 学、 典 型 群、 自 守 函 数 论、 多 复 变 函 数 论、 偏 微 分 方 程、 高 维 数 值 积 分 等 领 域 的 研 究 与 教 授 工 作 并 取 得 突 出 成 就。 40 年 代, 解 决 了 高 斯 完 整 三 角 和 的 估 计 这 一 历 史 难 题, 得 到 了 最 佳 误 差 阶 估 计 (此 结 果 在 数 论 中 有 着 广 泛 的 应 用); 对 G.H.哈 代 与 J.E.李 特 尔 伍 德 关 于 华 林 问 题 及 E.赖 特 关 于 塔 里 问 题 的 结 果 作 了 重 大 的 改 进, 至 今 仍 是 最 佳 纪 录。 + o7 n) _9 u0 ?. C 在 代 数 方 面, 证 明 了 历 史 长 久 遗 留 的 一 维 射 影 几 何 的 基 本 定 理; 给 出 了 体 的 正 规 子 体 一 定 包 含 在 它 的 中 心 之 中 这 个 结 果 的 一 个 简 单 而 直 接 的 证 明, 被 称 为 嘉 当-布 饶 尔-华 定 理。其 专 著 《堆 垒 素 数 论》 系 统 地 总 结、 发 展 与 改 进 了 哈 代 与 李 特 尔 伍 德 圆 法、 维 诺 格 拉 多 夫 三 角 和 估 计 方 法 及 他 本 人 的 方 法, 发 表 40 余 年 来 其 主 要 结 果 仍 居 世 界 领 先 地 位, 先 后 被 译 为 俄、 匈、 日、 德、 英 文 出 版, 成 为 20 世 纪 经 典 数 论 著 作 之 一。 其 专 著 《多 个 复 变 典 型 域 上 的 调 和 分 析》 以 精 密 的 分 析 和 矩 阵 技 巧, 结 合 群 表 示 论, 具 体 给 出 了 典 型 域 的 完 整 正 交 系, 从 而 给 出 了 柯 西 与 泊 松 核 的 表 达 式。 这 项 工 作 在 调 和 分 析、 复 分 析、 微 分 方 程 等 研 究 中 有 着 广 泛 深 入 的 影 响, 曾 获 中 国 自 然 科 学 奖 一 等 奖。 倡 导 应 用 数 学 与 计 算 机 的 研 制, 曾 出 版 《统 筹 方 法 平 话》、 《优 选 学》 等 多 部 著 作 并 在 中 国 推 广 应 用。 与 王 元 教 授 合 作 在 近 代 数 论 方 法 应 用 研 究 方 面 获 重 要 成 果, 被 称 为 “华-王 方 法”。 在 发 展 数 学 教 育 和 科 学 普 及 方 面 做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发 表 研 究 论 文 200 多 篇, 并 有 专 著 和 科 普 性 著 作 数 十 种。

    * W# M1 @/ e9 P; P6 {$ V6 I# h4 Z

    zan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微信微信
    ilikenba 实名认证       

    1万

    主题

    48

    听众

    2万

    积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6-23 05:14
  • 签到天数: 104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社区QQ达人 新人进步奖 优秀斑竹奖 发帖功臣

    群组万里江山

    群组sas讨论小组

    群组长盛证券理财有限公司

    群组C 语言讨论组

    群组Matlab讨论组

    一百四十一年前(一八三九),清代大诗人龚自珍路过元和(今江苏吴县),一首诗,怀念当地一位以博学著称的学者顾千里,中有句云:“湖山旷劫三吴地,何日重生此霸才?”顾千里最长于“目录学”,但史称他“读书过目万卷”,“经史训诂,天文算学”莫不贯通的。当然,这“霸才”二字,只是指在学术方面的才能而言。 ; m- G9 `0 p" O S% |  龚自珍此问,当日谁都不敢作答,但现在有了答案了。喜见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人材降在金坛,金坛位于江苏南部,也算得是包括在广义的“三吴地”之内的。这个人材就是华罗庚。 2 u: y p4 W/ w. H M  在美国出版的《华罗庚传》(作者Stephen就称华罗庚为“多方面名列世界前茅的数学家”,他的《堆垒素数论》,他的《数论导引》,他的《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及他和万哲先合著的《典型群》等等数学著作,无一不引起国际数学家的震动。他在学问上的成就,比之顾千里已是不知要超过多少倍!岂只“名满三吴”,而是名副其实的“誉满天下”了。 - z. t1 f2 j/ M% N' b  平凡方显不平凡但我不知华罗庚看了本文题目,会不会皱起眉头? ! A- v7 p: J" h: k$ P3 U  尽管他名满天下,他是自居于平凡的人的。而“传奇”是不是多少有点把他当作“奇人”看待? * v4 C& m7 b6 n6 a   我在英国的伯明翰(Birmingham)和他初次会面,他就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怪物!”这句话他是有感而发的,有感于一些写科学家的文章,往往把科学家写成“不近人情”的“怪物”,好象科学家的某些“怪癖”是与生俱来,没有这些“怪癖”,就不成其为科学家似的。其实科学家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并非头上涂上光圈的“不可理解”的“神人”或“怪物”!而平常人也并非就全无“怪癖”。 s+ x& `4 ?( K/ s  但我还是要说,他是既“平凡”又不平凡的! 9 S+ j. d" @2 _+ n' P r   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父亲是个小小杂货店的店主。你知道他的名字的由来吗?他父亲四十那年生下他,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一扣,据说可以“生根”,容易养活。“箩”字去了“竹”是“罗”,“庚”“根”同音。贫穷人家的父母,最担心的儿女长不大,华罗庚的名字,就正含着父亲对他的祝愿啊! ! m) Y. R' w) ^* X$ O% {% Z$ |8 p   他的学历,不过是初中毕业,另外加上在职业学校读过一年半。(未毕业即因交不起学费,而被逼退学。)而且他在二十岁那年,还因一场伤寒病而变成瘸子! " J R& Y) [' d7 W+ d' j  一个初中毕业生,又是一个瘸子,如果他稍为少一点毅力,那就必将是庸庸碌碌过这一生了。 5 v N# y# [/ u2 m   但他凭着这点“可怜”的学历,通过自学,却变成了大数学家,这还能说是“平凡”么? Z5 y$ \* v& }$ Q# Y @  数学曾经不合格也是龚自珍的诗:“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诗中说的廉锷是刀剑的锋棱,引伸为宝刀宝剑。宝剑如此,人材亦然。华罗庚无疑是数学的天才,但他的“天才”也是经过磨练,“锋芒”始显的。 N! v/ r8 U. @# B m  你大概想不到,这大数学家也曾在数学这一科考试不合格吧?这是他读初中一年级时候的事情。我曾问他是不是因为他曾触犯那位老师,老师故意不给他合格,他说:“不是,我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试卷又写得潦草,怪不得老师的。” ( N0 x+ F0 R0 y# Z' E# h3 H   经过这次教训,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就知道用功了。一用功锋芒立显,数学老师每逢考试的时候,就把他拉过一边,悄声对他说道:“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 5 k8 O# |- }2 j  看出胡适的逻辑错误另一件他在初中念书时大显“锋芒”的事,是他看出胡适的逻辑错误。 9 v% `, P, f+ t v4 p' i5 j  初二那年,他的一位国文老师,是胡适的崇拜者,要学生读胡适的作品,并写读后心得,分配给他读的,是胡适的《尝试集》。 ! v! O; p. o2 E. P: H c" m% ? f' D, F/ z  华罗庚只看了胡适在《尝试集》前面的“序诗”,就掩卷不看了。那序诗是:“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 K+ n0 v8 a+ v$ X! W5 r6 e   他的“读后心得”说:这首诗中的两个“尝试”,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第一个“尝试”是“只试一次”的“尝试”,第二个“尝试”则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了。胡适对“尝试”的观念尚且混淆,他的《尝试集》还值得我读吗? $ [4 m4 \% F) x2 ]9 n# f   当时他只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的孩子,就看得出胡适的逻辑错误,这也可以见得他是有缜密的“科学头脑”了。“周公诛管蔡”的风波也还是那位国文老师,有一次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周公诛管蔡论”。 " N( G6 c% U5 L M  依正史说法,管叔、蔡叔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们不服,连同一个叫武庚的一起叛乱,结果被周公平定。管、蔡服诛。做这个题目,一般的写法当然是应该说周公诛管蔡,诛得对的。 4 o( i8 ~0 d' c' d" A" x3 {* W   但华罗庚却做“反面文章”,他说周公倘若不诛管蔡,说不定他自己也会造反的。正因为管蔡看出他的意图,所以他才把管蔡杀了灭口。但他既然用维护周室的名目来诛叛逆,他做了这件事,自己就不便造反了。 & l6 _ M1 } V$ w  那位国文老师这次是更恼火了,大骂华罗庚“污蔑圣人”,几乎要号召生徒“鸣鼓而攻”之。 7 W: V( {, V0 m- s- I2 z$ _   华罗庚辩解说:倘若你只许有一种写法,为什么你出的题目不叫做“周公诛管蔡颂”?既然题目有“论”字,那就应该准许别人“议论”,是议论就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这段辩驳,“逻辑性”是很强的。那位老师也只好不了了之了。 * g) I/ ?. c, T! c3 e4 H  王维克这个人金坛虽小,也有“卧虎藏龙”。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时的级主任王维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 a; o% n9 E/ ^% X7 r9 I; ?7 o6 ^   知道王维克这个人的或许不多,但对华罗庚来说,这个人却是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的人。据华罗庚说,王维克是有点象顾千里这样的人物。顾千里“读书过目卷,经史训诂,天文算学,莫不贯通。”而王维克则更进一步,他是堪称“学贯中西”的。他曾译过但丁的《神曲》,印度的史诗。对元曲也很有研究。数学方面,他虽然未足成家,但也不止于“涉猎”了。 2 f4 A7 E. |$ o; s# n  王维克在金坛中学只教了华罗庚一年,第二年就到法国留学。回来后曾当过“中国公学”的教授,他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时候,校长是鼎鼎大名的胡适之,教务长是杨振声。王维克和这两个人都合不来,恰巧那时上海的小报又有一篇文章叫“黄皮客游沪记”,“黄皮客”和“王维克”谐音,影射王维克游沪是“乡下佬进城”。王维克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后来他做了金坛中学的校长,对华罗庚的影响就更大了。 4 ^% B. G( K2 h& \, t- W" ` W: D. w   王维克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教导下,化罗庚不但数学这一科成绩超卓,其他学科也都有了进步,尤其是中文,华罗庚能文能诗,他的中文基础,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 % e, l+ f# j% y1 B   另一位难忘的老师初中毕业后,家中无力供他升学。1927年春天,华罗庚到了上海,考进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 + {9 A- O; ]" s  在中华职业学校,他碰上另一位难忘的老师——邹韬奋。 ( R2 B$ t% Y- [& D& o' v  邹韬奋(1895——1944)是名记者,名政论家和出版家,三十年代,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和他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影响曾及于全国。但当时的邹韬奋还不是那么有名的,华罗庚到上海的前一年(1926),邹韬奋是上海《生活》周刊的编辑,后来又兼任中华职业学校的英文教员。教员华罗庚谈起这位老师,连称“厉害!厉害!”原来上邹韬奋的英文课,学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就罚在原位站。第二次答不出,罚上台上站。第三次答不出,罚上放在台上的那张桌子上面站。不用说那是成为全班同学注目的焦点了。 ' {$ | d. ?1 Q$ Z- g* E$ a   我问华罗庚,他有没有被罚过站,他说罚在原位站可能有过,罚上台上和桌子上站则好象没有。他的英文是在全班考第二名的。 5 V4 Q9 ?: I' L  曾获珠算比赛第一名在上海就读期间,还有一件可记的事是,他曾获得上海市珠算比赛第一名。 5 v5 h/ y* G, Y5 |: w( W4 I  参加这个比赛的绝大多数是上海各个银行的职员和各个钱庄的伙计,“打算盘”可说是熟极如流的。而他,虽然从小帮父亲料理店务,打这算盘,但毕竟不是专业,比得过那些高手吗? $ g) ~; R/ a) @% H* @+ W  他谈起那次比赛,笑说:“我是斗智不斗力。”原来他发现一个简单的珠算算法,这就压倒了那班只凭“手熟”的“高手”了。 * f( I! S( c. A) }) _  读职业学校的费用虽然较少,一个学期(半年)的膳费和杂费也得五十块洋钱。华罗庚因是清贫学生,申请免交学费已得学校当局批准,但膳费是必须自己出的,他的父亲已经罗掘俱穷,这五十元是再也筹不出来了,于是华罗庚虽然只差一个学期就可毕业,还是被迫退学,回乡帮父亲料理那间小小的杂货店。 0 N& B8 S8 X5 q. |- w  父亲不许看“天书”弃宝剑于尘埃,投明珠于暗室,一个数学天才难道就要在杂货店终其一生么? ; m( Q6 u1 _0 z4 |, I# O7 s   宝剑何时再露锋芒,明珠何日光化重现? e9 j) j/ s) n* [   暗室露出一线光亮了。王维克已经重回金坛,师徒会面,化罗庚从王维克的手中借到一些数学书籍,开始他的自学了。 8 V' }9 T0 e1 r0 t- g2 |  但阻力马上来自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看不懂数学书上那些古怪符号,大发儿子脾气:“你看这些天书做什么?书又不能当饭吃,还不赶块招呼顾客?”多年后西方一本数学杂志刊了一幅漫画,画中的华罗庚,抱着几本破书,被拿着烧火棍的父亲追得满屋子的团团转。父亲威胁儿子,要他把数学书扔到火炉里。 / U0 \" {- l' G, S# I. Y, c: H2 G  杂货店生意不好,他父亲帮人收购蚕丝,白天收购,晚上算账。有一晚算错了一千多元,算不清明天就不能开工。金坛有“拜狐仙”的迷信风俗,有人就点上香烛,求狐仙帮忙。可是求了狐仙,还是算不清账目。华罗庚在屋子里闻得香气,出来说道,不要求狐仙了,让我来帮你们算账吧。父亲不相信儿子有这本领,但抱着姑且让他一试的心情,把两大本账薄交给他。结果华罗庚牛刀小试,没花多少时间就把账目算清了。父亲一看,学数学果然有点用,这才放松了对他的阻吓。 4 M. T/ }) @7 q& M   不合格教员华罗庚的“运气”似乎越来越好转了,十八岁那年,一向常识他的那位老师王维克做了金坛中学校校长,请他去当庶务兼会计,月薪十八大元。比起在杂货店做没工钱的“小伙计”,华罗庚简直好象是平步青云了。第二年,学校开了个补习班,王维克又叫他去当补习班的教员。 $ D& X2 Y- E) E) c, X   一山凸起丘陵妒,他不过是初中毕业,竟然在中学当起教员,虽然只是教补习班,亦已有人看不顺眼了。王维克和当地士绅的关系又搞不好,于是一班士绅联名向县教育局控告王维克“十大罪状”。“任用私人不合格教员华罗庚”也成为王维克的十大罪状之一。那位教育局长似乎还颇明事理,他批下来说:“学生焉得为私人,受控各节,大致类此,不准。” 0 o( O# v4 P/ D8 [, a: g# c  不过王维克虽然官司打赢,但他不堪排挤,又来一次拂袖而去。华罗庚的补习教员也干不成了,不过学校仍然用他做会计。“运气”才好了不过一年,第二年又变坏了。十九岁那年,华罗庚母亲因病逝世,他自己也染上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 ) m1 U3 P j2 u   大病不死这场大病,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足足病了半年。请来的老中医对他父亲说:“不用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什么吧。”但即使是在病重的时候,他也还是神智清醒的。家人在楼下替他占卦算命,他都知道。“奇迹”出现,他并没如医生断定那样夭亡,到了第二年端午节那天,他终于能够起床了。这“奇迹”或许正是由于他那顽强的求生意志,才能战胜死神吧。 ! j/ i4 X/ E7 S+ d% T" [9 l   但可惜“奇迹”的出现也未能使他恢复如初,而是造成了一个“终身缺憾”。 ( f8 D3 ]& _1 P: }8 Q   他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变成僵硬的直角。从此,他是必须扶着拐杖走路了。金坛中学会计的职位当然也丢了。 $ F1 }! }' T6 A8 f   对一个残废的人来说,谋生都有问题,还能够“梦想”攀登学术的高峰么? , f. Y7 p. |- F# c$ @/ k' j  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变成跛子,但并没有倒下去。他在数学书籍中发现了广阔的天地。 : g+ T# v7 N) V* G n: y9 t# [# H) [  多年后有个记者问他,为何选中数学自修,他说:“我别无他选择。学别的东西要到处跑,或者要设备条件,我选中数学,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 + Z0 i) y% }. y# ^& T( J, f  于是他就凭着一支笔,一张纸,和从王维克那里借来的几本书,后来又添上了上海出版的《科学》杂志,每天在杂货店关门后,在昏暗的油灯下,不管家人的埋怨,苦读,钻研。他能够得到的数学书籍虽然不多,但根基却是极为扎实。现在他还保留有过去在自学中一本厚厚的习题簿,墨迹都已褪色变黄了。 + i( H9 Q( q* n" G- d  他好学,又能深思。读过的书在他脑中由繁化简,真正做到了触类旁通。这种自学的锻炼,造成了他一种独特的本领,研究问题,一抓就抓到了问题的核心。 2 X' t" K2 V3 g3 b+ Z! S* _  经过了五年的自修(从十六岁那年开始算起),他开始写些数学论文投稿,他的投稿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往往收到退稿的信件,编者指出:这一个题目是法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的,那一个题目又是德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的,等等。这非但没有使他气馁,反而令他充满自信。因为他并没有看过那些数学家的文章,但同样可以解决那些难题。 7 X# e4 h+ D$ e" A$ p. I   终于他有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的《科学》杂志刊登出来了。《科学》杂志是当时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权威的杂志,经常在《科学》上写文章的有李四光、竺可桢、翁文灏等等名家。而苏家驹也是一位相当有名的大学教授。 / h6 u5 l$ j0 B" [& |/ J  这篇文章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 ) d5 V) ^8 h3 s% `. ^% Z& J   他是哪国留学生熊庆来坐在他的数学系主任办公室,打开《科学》杂志,随手翻阅这篇文章,越看越被吸引,脸上的神色也凝重了。看完这篇文章,他抬起头来,问周围同事:“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没人能够回答。再问:“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同事们仍是面面相觑。 . q" H4 r: H9 J" D# Y: W   也是“无巧不成书”,恰好有江苏籍的教员在旁,忽然想起了他的弟弟有个小同乡名叫华罗庚,便道:“这个华罗庚哪里教过什么大学,他只念过初中,听说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 i" f( v8 q% L- Z   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6 x4 Z* l' b: u; p   出幽谷而迁乔木,华罗庚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第二年(1931)夏天,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限于资格,他只能当数学系的助理员,月薪四十大元,比起他在金坛中学的薪水多了一倍多了。 , V. Y, D6 H. ] B  重要的不是收入增多,而是清华大学提供给他更好的自学条件。有个记者写他这段期间勤学的情形:“清华的藏书比金坛自然丰富多了,对他来说有这个就足够了。他每天徘徊地数学海洋的岸边觅珍探宝,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一个自学者对知识的巨大吞吐力,这时惊人地表现出来!他甚至养成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乍听起来不可置信,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心驰神往。他设想这个题目到了自己手上,应该分做几章几节。有的地方他能够触类旁通,也有的不得其解。他翻身下床,在灯下把疑难之处反复咀嚼。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真好似:“风入四蹄轻,踏尽落花去!” # Q' t4 e: J' b! \1 s   这个助理员可不寻常,他的座位在熊庆来办公室隔壁,熊庆来碰上难解的题目时,也往往朝着隔壁喊道:“华先生,你来一下,看看这个题怎样解呀,……”他的论文也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 {; L: ]% u: K1 J% F0 C1 Y  第二年他就升任助教,初中学历当助教,破了清华先例,但却是教授会一致通过的。再一年半升讲师,然后当了两年研究员。一九三六年,他二十六岁,就到英国留学了。就读的最著名的剑桥大学。但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Visitor(访问者)。因为做访问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所以直到现在,他拥有的唯一的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8 k9 u% @, T' e0 [- K  他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却写了二十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甚至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英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哈代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811zzz        

    0

    主题

    2

    听众

    177

    积分

    升级  38.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xt7708        

    98

    主题

    6

    听众

    2107

    积分

    升级  3.57%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4-29 00:05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华罗庚是中国数学的象征,

    * q% s; N: ^9 V; k3 [6 ^3 S N

    象一面旗帜引领中国数学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地址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fastpost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5-5-5 16:19 , Processed in 0.576333 second(s), 68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