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浑然天成
根据《后汉书,张衡传》中记载,为了能够达到史书中描写的“施关发机”,地震学家冯锐,把地动仪内部最难的结构“都柱”,设计成非常精巧的结构,然而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个都柱方案被送到加工单位,北京自动化所三个月后又退了回来。 自动化所:我们就跟冯先生说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这种结构它不能把吐丸的方向,在一个方向吐丸,因为在史书上记载,是一龙激发,七首不动,但是这种机构,它在一个方向的被吐出丸之后,在相对的另外一个方向的丸,也会被激发吐出,
在范晔的《后汉书》及《续汉书》中对地动仪结构的描写几乎完全一样,都是“施关发机”。冯锐凭借自己多年的地震研究经验及对物理学的造诣,在“都柱”的设计上已经倾尽了所有智慧。但是为什么,仍然不能实现,“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呢?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将意味着张衡地动仪的复原,彻底失败。
冯锐:已经走到绝路,这时候我们觉得只有再看古书,只能从古书当中挖掘出它更深的技术含义,技术内容,才有可能把这个扣解开。
当地震学家冯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时。古汉语专家卢兆荫老先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冯锐:我们尽量找到祖先目前留给我们的最早的版本,是找明朝的版本,找宋朝的版,经过了一翻很艰苦的努力,最后我们找到了,找到了这个本都是1513年的,1534年,1594年的,这些明朝的版,
在卢兆荫老先生的帮助下,冯锐又找到了七篇记录了张衡地动仪的文章,共计236个字。冯锐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字斟句酌的推敲着,古汉语中玄妙的含义,全心体会着古人用词的目的。思索着怎样才能顺利实现“施关发机”。
在这236个字中,对地动仪内部结构的描述是这样的:“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关机”通常被认为是像弩箭扳机一样的触发机构。冯锐设计的关机部分,是一个呈S型的装置,上面压住铜丸,下面触点与都柱相对。实现“施关发机”。但是无论冯锐怎样计算,都柱触发关机都无法实现,“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这显然还是不行。
后汉书在“施关发机”的后面写道:“其牙发机,皆隐在尊中”。突然这句话引起了冯锐的注意。
冯锐:机关巧治,皆在尊中,他说做的很巧,都在尊里面去,皆是什么意思呢?皆就是都的意思,机关很巧妙的都藏在尊里了,既然都,那一定是复数,那就是两个东西。
冯锐发现了隐藏在文字中惊人的悬机。一个机构,突然变成了两个。这会是真的吗?冯锐再对照前一句“施关发机”时,眼前突然一亮,关机的悬机就隐藏在这四个字里。
冯锐:我就想这个东西,试管发急这四个字怎么理解,后来施是动词,发是动词,那就是施关发机,哦,关是机是两个字,是两个结构,
古人真是惜墨如金,四个字,即讲结构又讲功能。冯锐不敢相信这么重大的秘密会被自己发现。
冯锐:所以这时候我们又打电话,跟卢兆荫先生谈谈,我们的理解。
卢兆荫: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不大可能从这个机械的角度会理解的地震学的角度来进行理解。所以我觉得这个还都是冯瑞教授理解的比较深。
终于明确了关和机,是指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构。这意味着原来设计的“柱”“道”“关机”“丸”四个装置彻底作废,地动仪内部设计从新开始。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要增加一个重要的装置“关”。而这个“关”的设计,却成为了冯锐最后一道难关。
通过与历史学家交流,“关”字,冯锐得到了两个答案。第一,在古汉语中“关”代表门栓的意思。第二,“关”又是指,大路交汇的地方。
冯锐耐心的思索,体会着张衡的意图,他会怎样设计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关口和门栓,这两种解释中会不会产生更准确的答案?假如把地动仪所有结构作为一整套联动装置来思考。
冯锐:如果有个关,都是很小很小,我把一个东西碰倒了,碰动了,它是有能量的,它砰一下子再触发别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你想想看,地动仪这么小的量,最后龙脑袋掉到下面,“咚”一声听到了,能量放大了。
冯锐好像突然想通了似的,异常兴奋。
冯锐:关就是大路关口汇在一点了,那个地方是枢纽的东西,关是门上的小门闸,卡在那儿了,一碰它一点开门了,好家伙这个等于是有点,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了,
然而原来的设计怎样改变?“关”到底是什么样子?
1800年前的汉朝,是一个比同时期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先进的王朝。但即便如此,在张衡的时代能够获取灵感的物质条件也非常有限。而对今天的冯锐来说,在自己身边却充斥着大量可以利用的先进手段,只要自己愿意,举手之劳就可以轻松突破这个难“关”。
这是艰难的抉择关头,冯锐非常清楚,如果利用现代技术,就是在向世人宣告复原失败。
冯锐再次搬出历史资料仔细体会,仿佛要穿越1800年的时空,努力理解张衡的思想。
冯锐:我看了一些18世纪,当时法国人他们那时候也是做古代的验震器,也是用球,八个方向,球掉了像鸡蛋咱们冰箱里的小格格,哎,掉到里头了,这不就行了嘛,也是球,这个球体它比较灵敏,很方便,所以看着是可以的,还有我们还查了中国的一些考古材料,在战国的时候,我们中国就可以做铜丸,做的非常好了已经,所以这个工艺没有问题,
首先简化“都柱”的复杂结构,“关”被设计成是一个小球,处在都柱的下方,八道的中央交汇处。机被简化成一个扣住铜丸的直臂。当“都柱”晃动起来,施加能量给“关”,小球掉进道里,滚动,触发“机”,“吐丸”。
那么在都柱的下方就应该有关,我轻轻一动,这个关扑出来了,把能量放大了,放出来,它在推动,这个问题好办了,一下这个扣就给我们解开了
“关”的设计成功,意味着冯锐完成了地动仪的所有设计。
冯锐:冯老师成功了,这个龙脑袋的铜乱掉下来了,掉蛤蟆嘴里头了,哎哟,我说行啊,大松一口气啊。
按照古法,复原的张衡地动仪,顺利实现吐丸。一切是那么的,天衣无缝。这是冯锐从未有过的自豪与成功。“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
现在再看这些古文字,字字珠矶,精辟而深刻。短短的几行字,把地动仪的构造和功能交代的清晰而明确。这时的冯锐对张衡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冯锐:这样的精深,这么准确、这么专业,肯定是张衡写的,别人写不出这种文字,这样的一种文字一定是设计者写的,它对它这个仪器设计有很透彻的、很深刻的了解,然后用非常简单的、很精辟的文字把它写出来,又工作过,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所以这个文字是很可能是张衡地动仪图著的译本。
也就是说《后汉书》《续汉书》等史书中的记载,都是根据失散在民间的张衡地动仪图注佚文而来。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范晔等后世文人,不能完全搞懂仪器制造及功能时,只得在自己的文章里加进了个人的理解,但恰恰是这些加进的内容,反而引起了后人对张衡的迷惑与猜疑。
随着“地动仪”设计的最终完成,整个复原计划也进入了最后时刻,验震试验。根据后汉书记载:“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按照历史资料推算,在东汉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38年,在金城陇西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而这次地震,是地动仪制造完成后,至张衡死前唯一的一次发生在陇西的地震。
按照这次科学复原的标准,验震试验,必须采用,138年真实的陇西地震才行。俞言祥博士,根据陇西到洛阳的距离,以138年的历史记录,用计算机模拟计算震波图形时。突然发现138年的陇西地震,与后汉书记载严重不符。
冯锐锐:按照史书上记载张衡传记载,是人没有感觉的,地动仪感觉了,可是138年地震同样在史书上,对这次地震的记载,那是京师地区人是有感觉的。那么根这个是不符合,
后汉书中写京师“地不觉动”,而138年地震,确是京都有感。这一发现,对实验来说几乎等于灭顶之灾。张衡地动仪的科学试验,必须要靠“地不觉动”的陇西地震才行。冯锐值得马上又在历史地震资料中查找,然而从132年地动仪创制,到139年张衡辞逝这8年间,史料中却再没查到,另一次陇西地震。
冯锐:这个实际上是有点山穷水尽了这个事情,而且河南博物院给我们大限快到了,仪器该交出去了这个很难弄啦。
冯锐苦苦思索着问题出在了哪里。难道“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这10个字中,还有未解的谜团?
冯锐:我们现在不是有七份史料吗,我们仔细对比一下,这个问题在哪儿,把这七份史料一个字一个字排成表对。
经过反复比对,冯锐发现,在司马彪的《续汉书》及其他六份资料中,根本没有提到,还有一次“地不觉动”的陇西地震。
因此冯锐推测这次陇西地震,很有可能是范晔增加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就暗示着范晔是唯一知道,在138年陇西地震之外,还有一次陇西地震的人。
冯锐:那么好,既然你范晔加了这段,在张衡传当中说,果地震陇西,那么你在本纪或者列传当中,你还得有一段这个地震是怎么回事,到底撤没撤职有关的情况,有没有这个情况,结果我们一查,在顺帝纪专门有一段写地震,这次地震是司徒刘崎,司空孔扶以地震免。
这次地震发生于,东汉杨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地动仪造出后的第三年。然而冯锐还必须证明这是“地不觉动”的陇西地震。
冯锐:不仅知道了这个地震是在134年12月13日发生的,而且结果搞出一段张衡晚年由于地动仪做出来以后,一段人生的悲剧,
公元132年张衡创制地动仪,第二年133年6月18日京师地震,张衡上书汉顺帝。必须改变执政方略,上天才能降福于人间。汉顺帝刘保,被迫下诏,向天下人承认错误。大臣司空王龚被免职。然而没想到第三年134年12月13日,陇西地震。由??次地震是检验“地动仪”科学水平的最佳震例。而冯锐要找的也正是这个地震。
伴随着铜丸掉落“振声激扬”,神奇的地动仪成为了皇家神器。但是司徒刘崎、司空孔扶两名高官,又遭到免职的处分。于是张衡和他的地动仪就成了众矢之的。张衡的命运在这一年,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即使张衡这样的天才也无法理解,地震只是一种天地间的自然现象。而公元132年到140年,恰恰是中国地震频发的高潮期。张衡错误的把地震和政治联系在了一起。他认为地震是因为皇家政策失误的报应,是朝中大臣弄权所致,因此上天震怒。然而这竟触犯了官场之大忌。朝中人人视张衡为妖魔,视地动仪为不详之物。
冯锐:这个时候张衡一看情况就不是很好了,所以地震以后马上上书,我干脆降职吧,我不当侍中了,这次地震以后,这一年张衡是个转折。
在134这一年,张衡辞去侍中之职,两年后136年,京师再次地震。面对上天的再次惩罚,张衡无法解释。因此皇帝下诏张衡被贬出京到河间为官。从此张衡的命运步入凄凉的晚景。
然而在张衡的内心深处,直到临死前仍然强烈地怀念着,地动仪在134年所创造的辉煌。他在诗中写道:“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 d A- `& U+ w, b5 U6 d! V
张衡诗句中提到的“汉阳,陇坂”就是陇西。冯锐认为张衡地动仪对134年陇西地震,的反应是他一生的骄傲和无奈,因此在他的诗句中才会写道“侧身西望涕沾裳”,同时冯锐再对照顺帝纪中罢免高官的事件,最终确定了134年的地震就是后汉书中提到的“地不觉动”的陇西地震。而且根据陇西距洛阳600公里,算出这是一个7级左右的地震。
历史上从没有人,像冯锐这样深刻而透彻的了解张衡的一生。令人遗憾的是,公元139年张衡抑郁而终,此后,再没人提起过他的地动仪了。因此可以推测,在张衡死后,地动仪很可能遭到人为破坏,直到彻底失传。
134年陇西地震的发现,使所有计算好的参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使试验成功,冯锐必须重新计算,调整所有参数。
2005年3月30日,冯锐带着重新计算的结果,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自动化所的实验室。把重新调整后的震波拿了出来。
冯锐:算出的很多参数他还不能直接用,因为还是算,我们再拿实际地震,把真实的地震和它结合起来,再送到震动台,它既有真实地震那样丰富的震动信息,又有相当于陇西地震产生的效果。
最后的试验正式开始,这次试验是关系到科学复原成败的关键。冯锐紧张万分的盯着振动台每一次频率的变化。
唐山地震,云南地震,越南地震,河北地震。
地动仪实验,连续7天168小时的强干扰试验,没有一次误触发。
2005年,冯锐复原模型,得到了考古界,科技界的一致认可。
冯锐:张衡地动仪,它是真实的,是起过作用的,是科学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民族自豪感。
地震来自地底深处,神秘而恐怖的自然现象。千万年来在他的面前,人类是绝望的弱者。随着134年陇西地震,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仪器,强烈的感受到来自地壳深处的震颤。在这伟大的时刻,人类智慧的巨臂似乎已经扼住了自然的咽喉。然而龙珠震落的铿然之声,没能在华夏大地上引发“科学的变革”,而是淹没在一场政治的风潮中。
1873年转瞬即逝,中国人冯锐穿越历史迷雾,跨越学科的壁垒,科学复原了地动仪。与其说是对“张衡地动仪”这一古代神器的追索,不如说是对人类科学精神的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