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P' D& W8 ?! J( P, Y8 A' O2 E
华为改变财务口径:
/ Z$ m* g: v" X/ Z 453亿元销售额拉近上市时间表?
/ S" N) \( k, Y# z( W0 ^
本报记者 丘慧慧 深圳报道
! L5 M$ z! P3 r) a* B5 z' ?5 D
有华为内部人士分析,无论是欧美一级市场的下一步大举开拓,还是即将要上马的中国3G,对投入资金的需求都将要远大于以前,彼时,“一定会有募集资金的愿望”。
+ M, ]5 k4 c/ Y' J5 `+ I" C, V 1月15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简短公告:其2005年全年销售收入达到4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左右。
' Y' q0 [: t* d. g
“453亿人民币”的数字引来华为员工一阵错愕。不久前,华为常务副总裁费敏在华为内部会议上宣布,华为2005年实际销售额突破86亿美金。”也就是666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为279亿,海外翻了一番。”华为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86亿美金的业绩一公开,振奋人心。
/ b8 O/ ^, s2 X9 A: z6 e 华为官方对此向本报作出了简短解释:666亿元是华为2005年的合同销售额,453亿元则为实际销售额,“这是财务口径上的不同,但是无论哪一种口径,我们的业绩都是增加的。”
) m$ T* F4 \7 Y: r& M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此前华为一向都是以“合同销售额”作为业绩公布的口径。此次为何“突然改变财务口径”?
' F# z! f3 i; a& V
上市前奏?
2 t! n7 a& a( ? “(突然改变了财务口径)意味着华为财务上正在趋向更为严谨和透明。”华为一位销售主管如是评价。
2 m: u0 @* @' [* X8 e% ?( h1 \ 事实上,华为几年前即开始引入毕马威公司为其旗下多家公司进行财务
( L9 P' @9 h) _2 s9 B0 g# e
% e5 ]( y' U# I O- L# y# d
审计,以保证财务的严谨与趋向透明。
8 B8 g" U; C* m8 b
; y* n4 `" N2 s8 l9 Y
这位华为主管表示,不仅如此,华为近两年组建和分拆的几个子公司也都经由毕马威进行审计,“财务管理是相当严格的”。
7 F9 E2 u) Z% h/ Y; L, C3 W3 m" j+ n
一位证券公司的电信分析师称,华为对外公开财务口径的变动使财务状况“水分更少了,与7 [: T) d+ R8 Z* V+ G5 N, y
/ ]: F! Z. f$ O$ R4 X+ U! b5 I+ @中兴通讯的可比性就更强了”。但他认为仅凭财务口径更改一项尚难把其与上市前奏划上等号。
: U8 V" }& C! z6 R9 P" f( K$ H4 Z
$ f8 T7 W- _/ T: V* D+ v2 t; ~
不过,从各方面来看,华为都已经像是一个上足了发条的弹簧。
3 ^* V- v& z+ _8 [3 o/ W; q
按照2004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462亿元计算,其2005年的合同销售额足足增长了200多亿元。
% {& e8 S/ K9 K) e; e' u' v
华为内部人士亦对记者感叹,公司目前的状态已经步入了加速时期,无论是公司管理架构、市场拓展、财务管理、业绩都已经步入正轨:一方面,华为从1998年开始重金引入IBM的IPD(集成产品开发)管理流程;另一方面,通过2005年欧洲突破,华为连续拿下英国电信、法国电信、沃达丰等世界一流运营商,打入电信市场的高端阵营。
* z8 I& ?0 P4 n7 J8 ~4 ?
此外,从2001年开始,华为在财务与资本方面对公司架构进行了重新梳理:一方面从2001年开始,将公司1997年以来实施的“全员持股”,逐步梳理为与公司净资产相匹配的“虚拟受限股”,以厘清华为迷雾一样的股权架构;另一方面,从2002年开始着手分拆,将数据、移动终端、芯片几大发展中业务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剥离出来,以保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业与核心资产的清晰。
: q: t7 ?+ C) T2 z7 v6 I' S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位人士对记者分析,暂时难以确认改变财务口径与上市之间的必然性,但是,假设华为上市在即,“是有必要提前这样做”。据他透露,不少会计师事务所皆视2006为中国的IPO大年,德勤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扩招了1500人,即为2006-2007年的业务增长做准备。不过,华为目前不在德勤客户名单中。
1 j/ {' [& \$ Z4 {+ ]/ j3 Y6 p; C
各方面似乎都已准备就绪,但是上市的日程依旧无期。华为在等什么呢?
, i# G, p- k& H1 ~4 }
“华为不上市不能怪我们,我们在等中国政府(发3G牌)。”有华为人士调侃道,华为在万事俱备之后,在等候中国政府的3G发牌令。该人士认为,“中国3G发牌足以为华为上市营造最好的外部环境。”无论是欧美一级市场的下一步大举开拓,还是即将要上马的中国3G,对资金投入的需求都将要远大于以前,彼时,“一定会有募集资金的愿望”。
1 b8 K9 ]- n8 s, q
他说,按照这样的分析,或许可以做这样的猜想:中国的3G有多远,华为上市就有多远。
" `. [/ g: O6 ~/ [
纳税大户的利润之谜
; B# c' w, ]1 H* Q
在2005年,华为究竟创造了多少利润?这是一个谜。
, P; D& N- F' [4 d) w! v
华为俄罗斯分公司负责人徐昕泉不久前曾对本报说过,“华为海外的业务就像滚滚洪水向前流,但是有两条大坝是不能倒的,一个是钱,一个是人。”
1 W, l9 A5 R: Z2 B* @, R' P
华为的大坝依旧坚固吗?
, |3 S) V1 M9 X X* }6 X8 S
据前述华为人士表示,华为内部也曾在过去两年中时而公布过利润与负债情况:2004年合同销售额达462亿元,其中海外销售为22.8亿美元,净利润50亿元,资产负债为55.0%;在此之前的2003年,华为的合同销售额为317亿元,海外销售10.5亿美元,净利润38亿元。
1 k# Y( e$ E- m$ T; p' U 但是,华为没有就2005年的销售利润作为任何披露。唯一可以查证的是,记者查阅中国信息产业部关于“中国电子百强企业”有关统计数据后发现,2005年1-10月份,“百强企业”累计上交税金188.6亿元,在上交税金前10名的企业中,华为排在首位,为27.9亿元,其次为海尔20.2亿元、中兴通讯19.2亿元。华为2005年前十个月交纳税金占“百强企业”总体1/6。不仅如此,根据记者查阅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数据,华为已经连续多年排在中国纳税之首。
2 }. N; U0 b) Z4 i0 X' r 不过,信产部统计数据亦显示,2005年前十月利润统计中,“百强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0.8亿元,同比下降46%,比上年同期大幅度下滑。电子百强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1.8%,下降到历史最低点。”百强企业中亦出现13家亏损企业,及56家利润下降企业。华为则出现在56家利润下滑阶级名单之列。
' b- o! F* u" g2 O; K8 t 华为人士分析,从2005年海外市场拓展的动作之大来看,这种“收入增长,利润率下滑”的状况亦属正常,“这投入来的压力是有的”,尤其是2005年突破最大的欧洲市场。“这是代表全球高端市场,与运营商磨合周期长,华为从2001年才开始进入,目前已经在欧洲26个国家有分公司和办事处,但是还没有到投入回报期,2004年我们内部统计欧洲销售额是2亿美金。”这位人士表示。
, p- i( `6 D- l% `( f
而从华为公开数字看,华为近两年研发投入空前巨大:2004年华为研发总投入是45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0%,而2005年上半年华为高层亦披露上半年合同销售330亿元,研发投入为35亿元,也超过了10%,已经达到全球领先企业的投入比率。
; |+ \" M7 n' c1 {5 ?
上表为华为1999至2004年业绩增长情况(资料来源:华为公司)
$ e: G$ q! `, ~; J/ O# w
3 g, Z- v5 C3 B; D6 @" l2 J 相关报道:
$ c ^0 b7 A, r& r2 ^0 ]0 m
华为称2005年销售收入达453亿 同比增长40%
/ ~3 B8 d A5 Q; R+ B, o) p5 `
; n- x. _3 ^1 o6 s+ j. k
; g# N7 E% ?) c8 {) F% |" l6 _. x* i( j- S+ {% }
0 n9 J- w0 x1 }. S
5 I# b2 p4 {* y7 j5 ]+ z
|
4 s% b/ l" ~(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