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U: q7 a3 z! T I) {' N 过去,大学教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是天天被管理部门追着填写各类表格。而从管理部门来讲,诸如此类的评估、汇总又是必须的。“怎样尽可能地减少非学术事务对导师、研究生的干扰?”该校学位办主任倪瑞介绍说,学校提出要将管理从“有形”向“无形”转变,并从2006年开始搭建了一整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学位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生导师门户系统、研究生服务系统等三大信息化系统,通过主动推送的方式,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及时反馈给导师。; A5 C' ^ Z" _9 r
: b1 m# k$ X2 V 以学位质量监控体系为例,研究生院从服务的角度,协助导师检测其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文字重复率,并将检测结果及时通知导师,同时还将所在学科的论文影响因子平均值提供给导师参考,让导师了解学生论文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论文评阅也通过网络进行,专家点击提交评阅结果后,系统就会自动给导师和学生发送短信或邮件。“而且从评估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分析每个专家评阅论文的尺度宽紧,这对院系今后聘请专家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倪瑞说。 ! p% o8 _9 I3 G0 R% T' ^! h9 V5 m. r8 [0 _; z6 e
作为三大信息化系统之一的研究生导师门户系统,是根据导师从研究生招生、培养、教学、科研到学位审核各个环节而设计的,为全校导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 {* W/ o: y, Q# a& z' l! F; z3 t( B" X0 B
“现在博导遴选,很多学校会搞繁琐的评审。在科大,早就不用评审了,因为任何一个教授发表的论文和影响因子,以及指导学生的成绩等,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很详实地分析出来。”张淑林说,导师和学生感觉不到管理部门的存在,而实际上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系统适时掌握着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j2 d0 G* G) N) I- E
8 F8 R7 B1 ? g; g- G. n* V “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发表了多少论文?影响因子有多少?在哪个区?全都能通过系统显示出来,两级学位委员会专家在学位审议中都能看见。”倪瑞介绍说,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导师指导能力的一个公开,无形中会强化导师指导学生的责任心。 ( m2 c2 N2 y& u: z! Q $ X! H( W! \! x0 [1 C/ y: r. q “在科大从事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并非没有压力。只是这压力是无形的,学校并不会给你硬性的规定,但环境和氛围却不断鞭策和感染着你。”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俞汉青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 B, H% A- q( i1 a 0 Z: B" z' P9 Y# O* v 如今,这三大系统已成熟运行,并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管理实现了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研究生、导师和院系管理人员是这条高速公路的使用者,质量监控体系是高速公路上的电子眼,而研究生院更像是这条高速公路的路政管理者,保障这条高速公路的畅通、有序、快速、高效运行。研究生在宿舍完成离校手续,新生办理入学注册不再排队,利用手机查阅论文评阅结果,网络视频与研究生交流互动……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轻松实现。 ' o% }, N5 n; N1 s# U* ?+ {7 K: G. t( p4 N8 I; T3 W. Y4 q
“研究生院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这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角色转变,研究生教育中各个责任主体的积极性被充分地激发。”张淑林说。 * o5 C0 i- t9 M: f% V; z7 U, u+ Y8 K%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