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少数一种观点个人觉得有点危险,那就是一切以分析为中心,等有问题后再考虑用什么技术办法去解决,这种观点一旦扩散,对技术,特别是逻辑框架技术在中国项目的应用很不利。反之,一切以技术为中心的论调倒是听不见了,所以这里主要讨论前一种情况。 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人们往往已将事业中心放到了以实现BI最终用户效益为目的的位置,那么更多目光是考虑在价值的直接实现上,而非间接价值上。有人问我做一个好的数据仓库,对于客户到底有多大的价值,能看得出么,客户不去用,或者用了一点报表,能实现价值么? 我想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片面理解,就好比你只看到一个房子的价值,一辆汽车的价值,你却问使用的这个水泥、钢筋、汽车配件到底有什么价值,客户如果只是用这个坚固的房子存储废品,那能发挥什么价值?这就扯远了,但道理是一样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BI必须有两个核心竞争力,一就是技术团队基础(包括了解和熟悉客户的业务),二就是BI应用团队,这个团队专门引导客户或根据客户需求反映到技术团队,两者缺一不可。而我们一般一个项目就那么1、2个很资深的,如果资深的人偏向于技术,那么就没人去专注和客户一起用好BI,挖掘BI的最终价值;如果资深的人已经偏向BI应用,那么就很可能忽略技术架构,包括数据架构的建设,有点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味道。 为什么会有这种言论呢?我想有两个原因。首先这类资深的人都经历过技术道路,在技术上,特别是实战逻辑上已经觉得没有实施团队可突破的地方了,于是把目光投向了怎样让客户用好BI,实现直接价值。不过他们忽略了其实实施的技术也远远没有达到没有可突破的程度,所见的业界理论和新的技术提法很多离实战还差很远的距离,还没有转化了实战的技术。其次是某些现实,使他们觉得,BI已经在一些行业普及一段时间了,客户如果不能将BI转换为看得见的价值,技术就是忽略。其实又范了一个很片面的观点错误,那就是将BI应用和后台技术平台混为一谈,为什么BI应用和后台技术一起抓呢,分别找相关资深的人实现各自应有的价值,非要搞得两者象水火不容,好像数据仓库设计稍微复杂一点就是在忽略,不切实际? 这样导致的结果也不想说了,因为间接价值岂是能准确计算出来的?只是见业界有极少数朋友鼓吹逻辑架构以及其下的逻辑技术是忽略客户之说表示一点点担心。中国人往往是一个人就是一条龙,却很难多个龙一起合作,这点必须克服,才能做得更好。 本人核心竞争力就是以技术帮助BI应用的更好实现,目前还未打算转向以实现客户直接BI价值的为向导的职位,不过也在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毕竟做过4个行业了),为更好地帮助实现BI应用做不断地巩固和创新。很庆幸的是,做项目这么多年,各个项目总是有偏向BI应用的同事和我一起合作,从各自的角度把自己那部分做得更好,帮助客户实现直接的,以及间接的价值(如降低开发、维护成本、增加效率和功能等都属于间接价值)。而一向想以自我为中心的朋友,我奉劝专攻自己的那部分工作,不断创新做得更好,不要擅自指挥自己不够深入的领域,让专业人士能做得更好,更深入,实现更多价值。学术有专攻,切忌做大而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