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5 K( s# \7 I2 @/ J9 x- T. l( Z& |
' J) r" x- Y N; K
& j8 H; ? |' ^; S4 R
1-1 谎言者悖论 ( m: v4 w/ Y1 T公元前六世纪,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Epimenides):“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这就是这个著名悖论的来源。 " L4 C( _$ f- Y# @4 A- }1 V5 o" B9 R0 T
《圣经》里曾经提到:“有克利特人中的一个本地中先知说:‘克利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提多书》第一章)。可见这个悖论很出名,但是保罗对于它的逻辑解答并没有兴趣。4 k" Q. a: H# y6 _2 [$ N
/ _0 `0 |) X$ q" s }2 R
人们会问:艾皮米尼地斯有没有说谎?这个悖论最简单的形式是: / ^1 r4 N0 r S2 J( L. i! D$ }% ?) U# `$ w
2 _' M- A- A; S- k
/ ^$ O$ ]5 u2 t" @+ U3 S! V) U2 W7 ?& j# e
1-2 “我在说谎”& ?' {; a. N7 F+ a
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矛盾不可避免。它的一个翻版: + i: _8 A4 d2 Y6 _/ z" _' O2 y* B1 ? 7 o2 Q/ ?% ~9 Y; Z2 ?( ^- b9 h+ [, Z 1 {- u0 W1 L) ]$ E; h/ \% ?5 x/ Z) d: ]3 t3 g. u3 b# _
% O' m5 U7 D( p0 f/ ]9 A9 A. P
1-3 “这句话是错的”) @( f; h4 G/ {7 @& R' O2 t1 N
这句话是错的如果是事实,那么这句话就是对的,但是它是对的,就与所说的这句话是错的事实(开始设定的)不符。这句话是错的如果是假的,那么这句话这句话就是对的,但这句话如果是对的,那么假设的这句话是错的假的结论就被推翻,也矛盾了。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拓扑学中的单面体是一个形像的表达。 , ^; S+ z3 V" |6 S8 H) n: O( O2 J& Q! v
哲学家罗素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这个悖论,并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他在《我的哲学的发展》第七章《数学原理》里说道:“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无论哪一个学派的逻辑学家,从他们所公认的前提中似乎都可以推出一些矛盾来。这表明有些东西是有毛病的,但是指不出纠正的方法是什么。在1903年的春季,其中一种矛盾的发现把我正在享受的那种逻辑蜜月打断了。” / w" [9 d5 u1 w9 ~: t/ l) @& {. v7 v
他说:谎言者悖论最简单地勾画出了他发现的那个矛盾:“那个说谎的人说:‘不论我说什么都是假的’。事实上,这就是他所说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是指他所说的话的总体。只是把这句话包括在那个总体之中的时候才产生一个悖论。” (同上)) _9 ^3 K( l* k: M3 [
! a4 d* O: u& y, z1 q/ b: V罗素试图用命题分层的办法来解决:“第一级命题我们可以说就是不涉及命题总体的那些命题;第二级命题就是涉及第一级命题的总体的那些命题;其余仿此,以至无穷。”但是这一方法并没有取得成效。“1903年和1904年这一整个时期,我差不多完全是致力于这一件事,但是毫不成功。”(同上)1 r. T: b) w" t
6 T. }+ h" P1 \) E) a( y《数学原理》尝试整个纯粹的数学是在纯逻辑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并且使用逻辑术语说明概念,回避自然语言的歧意。但是他在书的序言里称这是:“发表一本包含那么许多未曾解决的争论的书。”可见,从数学基础的逻辑上彻底地解决这个悖论并不容易。. U# B/ M: v: \1 E9 F$ Z
' n' Q1 Y! j* K& u8 X- i接下来他指出,在一切逻辑的悖论里都有一种“反身的自指”,就是说,“它包含讲那个总体的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又是总体中的一份子。”这一观点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这个悖论是克利特以外的什么人说的,悖论就会自动消除。但是在集合论里,问题并不这么简单。6 X; f ]1 Q9 P" P7 y% x5 j* z. w; b+ r
- h+ `$ _5 T7 x% s0 B * ~. @, r4 U1 z) A3 U$ f T - H* w; p2 N- Q 4 p( p& x) o& S/ J5 M" x1-4 理发师悖论 5 P2 O! A% L& m, }! F1 C0 I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 % n, J( Y8 q* g. c# R8 `3 V' Z! f $ c7 Z* M7 ]/ B3 a" F9 D这是一个矛盾推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 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根据招牌所言,他只给村中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他不能给自己理发。; s( Z; j8 O! X9 `( g: h; i( M9 d
! ^8 R% `' H# j( m, M' e苏格拉底说:“柏拉图说得对。” 0 U3 B) O$ Q1 i. [4 c4 z 7 M0 G% L! ^; J不论你假定哪个句子是真的,另一个句子都会与之矛盾。两个句子都不是自我诠释,但作为一个整体,同样构成了说谎者悖论。 , M+ w" }2 c; n. F& k: k: }* y' y6 v
4 P' O n0 I. J A2 ^+ V
1 b$ C! [: V( m) H X, a- [1 s; ?9 K" T* E
1-11 “荒谬的真实”' k; U8 v' h; W2 q1 Q
有字典给悖论下定义,说它是“荒谬的真实”,而这种矛盾修饰本身也是一种“压缩的悖论”。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6 F2 p; z7 ^- A
2 l* V6 w# ]' S
这些例子都说明,在逻辑上它们都无法摆脱概念自指所带来的恶性循环。有没有进一步的解决办法?在下面一节的最后一部份还将继续探讨。 0 T6 L* ]5 i7 D$ f# M% \! M + p7 a3 A3 s, O9 S5 i5 \9 C' c+ T9 ?2 G7 u3 ?5 P) g3 C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