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类型及五级分类 大多的研究都表明,违约损失率的大小与信用风险暴露的缓释工具,即担保方式有关。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比较常用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包括抵押、质押和保证等。不同担保方式的担保效力不同,对违约损失率有明显的影响。考虑到抵押和质押只在标的物等方面存在差异,担保效力不存在显著差别,因此将其归为一类。以数据库中的单笔贷款企业(因为不同贷款的担保方式不同,有多笔贷款的企业,其担保方式不好确定)为样本,按担保方式统计回收率,结果如下表所示。可见,抵质押贷款的违约损失率最低,为,其次是保证贷款,信用贷款的违约损失率最高,为。这与我们的直观印象相符,也与国外研究结论相吻合。 我国银行业开展五级分类以来,该分类成为了评价贷款好坏的一项指标。与担保方式不同,五级分类是由贷款银行综合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抵押物的效力等信息,依靠主观判断做出的评级,包括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级别。因此五级分类能够反映一些客观数据无法反映的信息。 由于数据库数据来自资产管理公司,全部为是违约不良债项,正常和关注级的贷款样本较少。选取单笔贷款企业,按五级分类统计违约损失率,可见,由次级到损失,违约损失率水平逐级递增,最高与最低之间的落差高达个百分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银行所实行的五级分类评级体系是切实有效的,也大大提高了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逾期时间 逾期时间指从贷款合同到期至清收完毕时所经过的时间长度,衡量了不良债权处置的时效性。一般来说,逾期时间越久,债权就越难追偿,因而违约损失率也会越高。选取样本中单笔贷款企业(因为不同贷款的到期日不同,有多笔贷款的企业,其逾期时间不好确定),并将逾期时间按年度分组统计,结果如图表所示。可见违约损失率明显随逾期时间延长而增加,逾期时间长达年的不良贷款,其违约损失率已经相当接近。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几个被普遍讨论的主要因素外,经营状况、工商登记状态及债权转让方式等因素也会影响违约损失率。下图分别显示了样本中不同工商登记状态和经营状况的企业违约损失率。结果与我们的直观感受相符。我国独特的债权转让方式对违约损失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商业性收购是指资产管理公司以公开投标方式参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收购,强调资产收购方式的市场化和多方参与的竞争机制;政策性剥离是指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账面值向国有商业银行收购不良贷款,资金来源为人民银行再贷款和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它的行政色彩更为浓厚. 商业性收购的违约损失率远低于政策性剥离,这是由于一、贷款接收质量不同。前者的收购对象全部为可疑类的不良贷款,后者除去可疑类资产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损失类资产,且贷款抵质押状况不佳;二、处置条件不同。政策性剥离发生在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初期,当时,无论从自身人力及物力投入、处置经验、公司运营方式和资产处置营销策略等方面,还是从社会对资产管理公司工作的支持认可度和国家金融政策扶持程度,都远不及年接收商业性收购资产时。 * Q. E* E. Y: p* y% }* v/ E( R$ D
: y9 w/ U( Q( v0 b9 G6 C6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