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良贷款处置文献综述 对不良贷款的产生、处置模式、处置方法、处置定价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在定价研究部分,本文将回收率问题与银行风险管理中违约损失率问题联系起来,初歩综述了该参数的计量模型和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金融不良贷款的产生 通常意义上的不良资产根据所属不同分为企业的不良资产和银行的不良贷款。企业的不良资产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帐,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不良资产是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俗称呆坏账。也就是说,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历史上我国的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指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的贷款)和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三种情况。其他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年以后,我国银行将贷款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即五级分类。年月,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贷款资产的后三类界定为不良贷款,针对贷款资产通常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关注、次级、可疑、损失。本文所论述的不良贷款亦专指此三类。不良贷款的处置指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各种合法手段和方法对不良贷款进行变现以实现不良贷款回收价值的最大化,并同时减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和国家财政负担。 爆发了引起西方国家经济剧烈震荡的全球金融危机,仅美国银行倒闭数量就过百家,华尔街的五大投行亦不复存在,摩根和高盛变成普通商业银行,欧洲的金融业惨遭重创,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五国经济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发出了警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有近亿元。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年持续的贷款规模的扩张,经济环境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当局提高监管的预见性和指导性,防范未来不良贷款大量产生,确保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健,助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持续发展。
) _% |' e/ l4 c$ c) L4 c! W! n2 V5 ]6 V* n9 x4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