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 摘要是 MCM 参赛论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评卷过程中,摘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以至于有的时候获奖论文之所以能在众多论文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其高质量的摘要。 好的摘要可以使读者通过摘要就能判断自己是否要通读论文的正文部分。如此一来,摘要就必须清楚的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显著的表达论文中最重要的结论。摘要应该能够激发出读者阅读论文详细内容的兴趣。那些简单重复比赛题目和复制粘贴引言中的样板文件的摘要一般将被认为是没有竞争力的。 2、评委对于论文写作的评判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简明扼要、有组织是极为重要的。文章正文必须给出主要的解决方案构想和结果。 需适当的简化或重申问题。 一个清晰的变量和假设的列表 需包括如何通过调整使得模型付诸于实际应用这个问题的分析。 需包括模型的设计方案。 讨论如何进行模型测试,包括误差分析与稳定性(适用条件,灵敏度等)。 讨论模型及求解方法的显著优缺点。 3、论文需按规范的格式用英文书写,单面或者双面,用可读的字体,字号为11或12。 二、来自于美国大学生建模竞赛之评审与评述 1、关于如何写好摘要,Patrick J. Driscoll在2002年MCM的评述文章中对此有非常详尽的描述,他认为:摘要应该简要的陈述问题、描述建模方法、叙述读者应该记住的重要结果和结论、提出直接针对问题的建议。一个可以用来评价摘要质量的好方法是:“如果某人只读了摘要而未读报告的其余部分,他能大概知道问题是什么、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结论是什么以及我们的建议是什么吗?”他还提请参赛者注意,多数方程、代码、推导都应该出现在摘要之外的地方。 2、国内赛章程中规定,“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美国赛虽未这样具体明确地指出评审原则,但从其大量评述文章中可以看出假设和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也是其重要标准,只是没有一篇评述文章强调结果的正确性,反而有评委强调:由于所作的假设和建立的模型各不相同甚至相差较大,因此结果亦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在其特等奖的论文中某些结果相差50%、100%甚至更大都有可能出现,这与我国的不少数模竞赛题有比较接近的结果、甚至部分题目有的结果具有唯一性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国内赛结果的这种确定性在不少赛区的评审中更被上升到最重要的标准,一旦不符合极有可能无法参加全国的评审,这在客观上将不少有创新思想的论文挡在了全国奖之外,如果能在出题时避免可能出现某些比较固定的结果,为赛题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更进一步将章程中的“结果的正确性”修改为“结果的合理性”甚至删掉该原则,这样势必在评审中更加注重创新性,这对我国数模竞赛的作用会有不少的影响。 3、对于“假设的合理性”的重视程度在国内部分评审中亦显得重视不够,这从部分发表出来的优秀论文中仍有部分论文的假设不合理甚至错误就可见一斑。其实假设的合理性是后面所有工作的基础,一旦未加以仔细分析就有可能导致整个解决方案偏离原问题,从而使整个解决方案不具有实用性。美国赛的评述认为假设的主要作用是简化问题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应用参赛者所学知识产生解决方案、提供某些必须而在竞赛时间内又无法采集到的信息,需要对假设的合理、必要和实际影响进行清晰的描述,还应该对其进行灵敏度分析,对假设引起的模型的优缺点进行描述。 4、对于“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美国赛和国内赛都非常重视,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MCM与ICM都以提升参赛者的写作能力为根本目的之一(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提升参赛者的问题的解决能力)。 5、对于“建模的创造性”,美国赛中也更加强调,而且其它方面的创造性也被重视,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很好创造性的论文即使出现比较重要的错误亦有可能获得一等奖。其评审办法亦有利于创造性论文的发现(评分轮的评委有30-45分钟的时间阅读论文)。国内赛由于在部分赛区评审中过分强调结果的正确性,再加上赛区评审时每个评委用在一篇论文上的时间有的甚至只有5分钟左右,这非常不利于创造性思想的发掘。 6、从全国赛发表的优秀论文以及每年的评述文章可以看出国内赛对模型的建立非常重视,但对问题的分析、模型的检验、结果的分析强调不够,但这却是美国赛最强调的部分。当然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国内赛题的建模难度相对较高、竞赛时间相对较短(比美国赛少了一天)、传统教学中对检验和分析的强调不够等等。由于数模竞赛赛题多数是现实问题简化而得,建模难度相对较大,出错可能极高,如果忽略了检验环节非常容易出现错误,美国赛评委认委认为模型的检验越多越好。 7、关于模型的检验,Patrick J. Driscoll 在[5]中指出,可以采用证明的方法,但更多的是对某些感兴趣的情形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对重要参数的高中低水平进行计算并分析,考虑放松某些假设等。这方面的工作在全国赛发表的优秀论文中分量比较轻,像误差分析之类对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更是可称为罕见了。 8、美国赛的每篇论文中几乎都有专门的“结论”一节,在其中给出前面的建模、分析所获得的有关的结论,但这在全国赛论文中却罕有踪影。其实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言,中间的建模、求解、检验、分析等等仅仅是一种分析方法而已,这对不少实际问题提出者来说要理解与掌握的难度会比较大,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相关的结论,这些都是需要在结论一节中以其熟悉的方式而非过分技术化地表达出来的。 9、美国赛的获奖比例比全国赛明显要高,但由于其英文题目和英文论文限制了部分学校的参赛热情,但从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角度出发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去参与该项竞赛。 总之,根据美国赛的众多评述文章,要想在美国赛中获得二等奖,需要特别注意摘要和内容的组织,还要有真正的建模,另外就是要重视论文的写作。再进一步,要想获得一等奖除了前面的要求外,更需要特别重视各种分析工作,需在某些方面有特别之处。如果要获得特等奖那就必须要全面完整的解决问题、详尽细致的分析、清晰简明的表述,即使是未能恰当的引用文献、术语符号的说明不够清楚等细微方面做得不好都会将参赛者挡在特等奖的大门之外。获得特等奖的国内参赛院校屈指可数。
$ Q* o+ {: _8 J b/ X4 I. K9 W7 O9 ]2 [-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