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注册地址  找回密码

tag 标签: 纪录片

相关日志

分享 影视纪录片赏析作业:北京的风大么?
hejiahuan 2012-5-9 11:55
这一部纪录片,强调其“纪录”品质的动机,与它十分具体的物质性真实相关:表面上,用苍老的、过期的意识形态的中国一样的过期胶片,混乱而又凝炼的言论状态和物化现实;访问者的突然而又过于主动的强权话语色彩。受访者的或从容应对或躲闪防范或善良或甘受摆布随从“主流”。多重的、无从遮蔽的中国现实,在导演有节制的设定和安排之下,准确而富于观赏性地进入了《北京的风很大》。让人分不清是影片拍得充满原始、粗糙,还是它所记录的对象本身充满未经雕琢的生命的、文化的活力。 影片里隐藏着着“杀机“。三个简单的问题总用貌似平实的口径陡然地出现。第一个是,北京的风大么?第二个是,你们幸福么?第三个是,你喜欢天()安()门广场么? 他们并不掩饰这些问题的所隐含的文化杀伤力,一种“红色的杀机”,直接朝向被官方文化所豢养已久的民众。而且,它并不温和。北京的风大么?这不是问路。因为被问的人不会感受到领袖的威严。它不是邻里亲人,“吃饭了么”或者“去哪儿呀”之类的寒暄问候,不会让被问者感到压力。面对他们的提问,人们必须回答“大”或“不大”.必须正面回答或正面拒绝。它看似地理或气候问题。但却不是“你喜欢不喜欢北京”或者“今天天气真好”的圆滑或者可以圆滑而过的问题。它的尖锐让有些人愤怒.有些人回避,有人被刺伤。有人拿出古老的“盾”应付,有人像面对哲学命题一样仔细思考,然后回答:风大或者风不大。 这时候“北京的风”在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它已被定义,被诠释,而且有无数个定义者和诠释者.有无数种定义和解释,一再叠加的,只有面对摄影镜头和采访者的双重“权力话语”,镇定自若或惶乱胆怯的回答与反应,没有暧昧与讨好的空间,只有明确。但是,在明朗化与毫不迟疑的标准答案背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暴露出了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戏剧的,并非纪录的。 《北京的风很大》把它采用的戏剧手法展露无遗。导演没有想或者没能想到去遮掩它。他们是学习戏剧电影的人,对纪录片没有成见。在剧情长片或剧情短片中,颠覆几乎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作为剧作手段,还是作为“世界观”。如果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并且熟悉。就一定会出现障碍,来自于种族、出身、种姓、家境、年龄、童年、趣味,爱情肯定要受到拨弄,折腾,磨难。然后成就或毁灭。在它“肯定”什么情节的同时,便已在“否定”。 这是戏剧式的对立,如同摄制者摇身一变,要成为参与者,参与到被拍摄对象的筵饮席间,生硬地、真城地要求受邀,成为亲友聚餐的插曲,不速之客。被考验的,受捉弄的是那些没有准备没有防备的“平民百姓”,“胜利者”自然是“持械打劫者”的导演。从一开始,这种游戏的对立双方的地位就不对等。虽然对立,但是侵犯与被侵犯,强弱对比悬殊,游戏结束的出发点值得怀疑.除非摄制者是诚心诚意地要身体力行地效仿官方或媒体的威权.并揭露之。 关于天()安()门广场的那几段“访问” . 也许是最陈述性的,因而较为原始。一个中年男人哭了,因为他终于从边缘进入了中心,从“伟大祖国的首都”之外进人了“伟大祖国首都的心脏”。首都与非首都,核心与非核心,政()治地理布局,在排斥中制造出了一种神话式的、神学式的布局。这些已然通过首都和核心形象的塑造,成功完成,并且“深入民心”。那一位中年女游客说得好,在课本里,在歌曲中,在中国的大地上可以传的任何一种媒介里,天()安()门无处不在。它是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启始的白日梦。人们来到这里.花自己辛辛苦苦挣来并攒下的血汗钱.心甘情愿,而且心潮澎湃,喜极而泣。这是一次朝圣,向圣地麦加、圣地耶路撒冷的朝圣之旅。到过圣地的人离开圣地之后,便会死也安心,死也哄目,因为,他们是信众.可借的是,他们不自觉,不自知。 导演拍到了“信仰”之背上潜伏着的绝望一种与信仰绝不兼容的反冲力。它看上去病弱无力,却几乎毁灭着一个 8 岁儿童的生命,和他年轻而贫穷的父母的全部信念。一个身息白血病的纯洁少年,对生命怀有原初的热爱,对死亡怀着切骨的恐惧的孩子,正在被这个制造出神话的都城拷打,而且是严刑拷打:交出你的生命.否则拿出钱来!孩子将会活着等死,其实不是因为病.而是因为穷,因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生理现象。 这一切似乎重又回到了《国际歌》“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凭白血病童自己,全凭白血病童的父母的贫薄之力的时候,北京的风也显得那么薄弱,那么无能为力,那么无根无据。这又是一种戏剧,一座都城的戏剧结局。它徒有辉煌的宫般,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传说,神圣的法律,徒有宽街窄巷,广厦万间,宝马香车;徒有大风呼味,狂沙漫舞,分明四季,也徒有面对传媒时的民风古朴,民心良善。偌大的一个都市,偌大的一群人众,却救不得一个弱小的、幼虫般的生命。 看到《北京的风很大》,看到它和它的作者们所看到的现实,人们会激动,会行动,或者恨不得去行动。影片的深层,隐藏着一种与旧乌托邦接通的新乌托邦。无疑,它具有煽动性,尽管方向未必准确。但是,它企图重新操作现实。
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5-8-4 03:04 , Processed in 0.207643 second(s), 25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