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注册地址  找回密码
查看: 75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因斯坦没有深入研究SR之后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susanhans        

25

主题

10

听众

249

积分

升级  74.5%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5-12-1 16:19
  • 签到天数: 60 天

    [LV.6]常住居民II

    自我介绍
    爱数学,交流

    社区QQ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7 16: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招呼Ta 关注Ta
      佯谬或称悖论,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因之一。在物理发展史上,佯谬常常引起物理学的巨大进展,甚至一场科学革命。许多情形下,佯谬起着反驳和证明的作用,如伽利略的“落体佯谬”不仅反驳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也为确证自己的理论铺平了道路。
      爱因斯坦以相对性为突破口,创建了SR,即狭义相对论。但之后却没有用SR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其实,火车假想实验结果的产生,存在两种可能的原因,即时刻的相对性和同时的相对性,它们都能构成对绝对时间的否定。其中,运动系中沿运动方向各坐标点的时刻,在静止系中体现的是时差效应,即时刻的相对性。但爱因斯坦却忽视了时刻的相对性,把运动车箱的各处,都当做了同一个时刻。这种直觉的经验观念,使爱因斯坦得出了同时性是相对的这一错误结论。
      沈阳铁路局沈阳车务段前甸火车站田树勤在汉斯出版社《现代物理》2014年7月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重探相对论的同时性。文中,通过对同时性问题进行重新分析推理,指出同时的相对性与狭义相对论的时间变换式,是互相矛盾的。根据时间变换式,相对运动的两惯性系,在S'系中的时钟,不可能同时校准S'系中OX'轴上的所有时钟,而只能校准其中的一个。肯定了S'系中OX'轴各坐标点上的时刻,在S'系观察,体现的是时差效应。
      就是说,爱因斯坦火车的车箱两端,在地面系观察,是存在时差的。如果将车箱两端的时差考虑在内,经数学推理,则无论是在地面上观察,还是在车箱内观察,运动车箱两端同时发出的光,都是同时到达车箱中间的。SR的尺缩钟胀效应,一般是同时异地或同地异时的情况下。而时差效应的提出,则SR的异时异地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且对绝对性给予了的肯定。从而否定了同时的相对性,肯定了同时的绝对性。爱因斯坦的直觉经验,是导致他得出错误结论的根本原因。
      这使得人们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向更深层次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个完善的理论不应有佯谬的存在,所以说佯谬的提出,是迫使人们进行更加深入思考的直接动力。对结论得出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重新审核,是解决佯谬并有所发现的必须过程。其实许多相对论专著对时刻的探讨,都在接近时差效应的提出时,又回到了教条的思维定式中。直觉的正确与否,只在一念之差。直觉可以使物理学家有希望通过捷径获得真理,但直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它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推理证明,否则常常会被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爱因斯坦便是从直觉的假设开始进行推理,创建了相对论。但在同时性问题上,却犯了纯直觉错误。直觉与推理相结合,才是物理学思维的灵魂。(源自千人智库
    2 S' I- d5 {6 G0 K2 R- [# E! E

    点评

    模天大楼  很不错的样子诶O(∩_∩)O哈哈~  发表于 2014-9-30 02:43
    模天大楼  很不错的样子诶O(∩_∩)O哈哈~  发表于 2014-9-30 02:43
    zan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2 反对反对0 微信微信

    0

    主题

    16

    听众

    666

    积分

    升级  16.5%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8-4 15:30
  • 签到天数: 77 天

    [LV.6]常住居民II

    自我介绍
    爱数学

    群组数模专题强化培训

    群组2014年地区赛数学建模

    群组国赛讨论

    群组第二届数模基础实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楚翘77        

    0

    主题

    2

    听众

    1

    积分

    升级  20%

    该用户从未签到

    自我介绍
    南开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地址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fastpost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4-4-27 00:57 , Processed in 0.557312 second(s), 68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