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注册地址  找回密码
查看: 13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WordCount看Spark大数据处理的核心机制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180

主题

68

听众

1975

积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6-19 13:01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社区QQ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3 15: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招呼Ta 关注Ta

    从WordCount看Spark大数据处理的核心机制

      大数据处理肯定是分布式的了,那就面临着几个核心问题:可扩展性,负载均衡,容错处理。Spark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呢?接着上一篇的“动手写WordCount”,今天要做的就是透过这个大数据界的HelloWorld来看看Spark隐藏了哪些魔法。


      请各位看官,带着分布式的问题往下看。
      分布式架构
      大数据时代,单机装下PB级的数据,然后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处理完,不可能,所以一定是分布式的。


      ▶ 分布式存储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是最常见的,和Spark配合的分布式存储系统。HDFS的存储结构如下图


      每个文件被分成固定大小的块,而块作为最小的存储单位放到众多服务器上。那一旦存某个块的机器挂了,不是整个文件就洗白了吗?HDFS当然不会这么傻,文件的每个块都有备份,默认情况下一个块会存3份,分到不同的服务器。这样一来,除非某个块涉及的三台服务器全挂,否则不用担心。在合理分布3个块的情况下,三台服务器全挂的可能性比中500万还低。下面是/file.txt有三个文件块的情况。

      NN是Name Node,存储文件块放在哪儿等元信息。DN是Data Node,用来存放具体的文件块。


      ▶ 分布式处理
      有一类系统数据是分布式存储,但是处理却集中在一起。比如Mysql分库分表存数据,然后在某个服务器上,挨个获取所有库所有表的数据进行处理,这种系统的本质还是“数据分发到计算逻辑侧”,它的性能瓶颈就在于做数据处理的那台服务器。


      而分布式处理的核心观念在于“把计算逻辑分发到数据侧”,有两大优点:
      计算逻辑分发明显比数据分发节省网络带宽,而网络带宽是分布式系统中最宝贵的资源
      计算逻辑在数据侧执行,消除了集中式处理中计算逻辑侧的性能瓶颈
      Spark + HDFS的运行架构如下:

      Driver是程序开始运行的地方,也是总控,它把计算逻辑(闭包的实例)发送到有数据块的Slave上去执行,结果再收回去汇总。


      是不是看出来了?
      数据更多了,加机器呗,机器多了磁盘多,磁盘多了存的多。
      跑的慢了,加机器呗,机器多了磁盘多,并行加载起来,数据吐吞量大。机器多了,内存CPU也多,并行处理起来,数据吞吐量大。
      提示: 分布式处理系统会把计算逻辑分发到数据侧,极大提高系统的水平扩展性。


      WordCount运行机制
      讲了一堆理论知识,为了让各位看官透彻理解,也为Spark程序算法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拿WordCount来举例说明,顺便说说负载均衡。


      额。。。还没看“动手写WordCount”的兄弟姐妹们,建议先去看看。
      ▶ 数据位置感知
      下面是WordCount的业务逻辑代码:
      val file = "hdfs://127.0.0.1:9000/file.txt"
      val lines = sc.textFile(file)
      val words = lines.flatMap(line => line.split("\\s+"))
      val wordCount = words.countByValue()
      lines是Spark的RDD,它包含了在哪些机器上有file文件的块,信息是从HDFS来的。每文件块映射到RDD上就是一个分区,对的,没看错。如果一个文件块128MB,那么HDFS上一个1GB大小的文件就有8个文件块,由这个文件创建的RDD就会有8个分区。
      之前说了,在HDFS上每个文件块默认会有3份,那RDD的分区选择了那一份呢?对滴,根据负载选择服务器负载最低的那一份。负载自动均衡了吧。


      计算逻辑分发
      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知道把后续的计算逻辑该分发到哪儿去。
      首先,我们得说清楚什么是计算逻辑,各位看官们想一下,类方法里面的代码是如何运行的。充分必要条件:方法代码 + 类实例(对象)的状态。似成相识吧,程序 = 算法 + 数据。算法在代码中,数据在对象的状态中。



      Spark要分发计算逻辑,也是分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代码。为什么spark-submit执行一开始,总是一堆jar包被分发,原因就在这儿。
      第二部分是类实例。类在哪儿?作为RDD各API参数的闭包。
      val words = lines.flatMap(line => line.split("\\s+"))
      flatMap的参数 **_.split("\s+")** 是闭包,闭包是引用了外部自由变量的函数,在Scala中是由匿名类实现的。更多信息,请小伙伴们GFSOSO哈。
      上面的一行代码中,Spark要分发的实例就是 **_.split("\s+")** 的实例。
      val wordCount = words.countByValue()
      实际上RDD的API countByValue 也有需要分发的闭包实例,只是都在Spark的源码中,让一码给大家整理到明面上来哈。
      val wordCount = words
      .mapPartitions(convertWordsInPartitionToWordCountMap)
      .reduce(mergeMaps)
      前面我们提到了RDD的分区,mapPartitions会方法中的逻辑放到RDD的每个分区上执行,注意是远程在Slave上执行的哈。而reduce是在把每个分区的结果拿到Driver后,对结果进行两两合并,最终得到结果。
      WordCount分布式运行原理

      先仔细看图,相信不用下面的解释,各位看官也能看懂了。(上面的图是张巨高清的图,手机上看不清,建议转发文章到邮箱,然后到电脑上看,看懂这张图,就真的把WordCount分布式运行的机制搞懂了。)
      对于WordCount而言,分布式在每个Slave的每个分区上,统计本分区内的单词计数,生成一个Map,然后将它传回给Driver,再由Driver两两合并来自各个分区的所有Map,形成最终的单词计数。
      今天我们不仅说清楚了WordCount背后的分布式运行机制,而且解释了Spark的水平扩展能力,以及负载均衡。
      下一篇将透过WordCount来看重中之重的容错处理,这涉及到Spark的应用场景与RDD的设计来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才是Spark的精髓。


      提示汇总
      分布式处理系统会把计算逻辑分发到数据侧,极大提高系统的水平扩展性。



    zan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地址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fastpost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5-5-11 20:00 , Processed in 0.488577 second(s), 49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