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 人员的动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一般状态和恐慌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中,疏散的动态过程与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一般状态下,疏散人群中的个体人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的行为特征: 1、在疏散时,个体总是选择到最近的出口的最短路径。 2、在不受干扰时,个体采取自己主观想采取的行进速度,而不受周围的人行进速度的影响。这种理想速度对应于使人感觉最舒服的行走速 度。在人群中,个体的理想速度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值犷为,标准差。随着人群中个体的年龄、性别等的组成不同, 个体十分不愿意偏离其意愿的行进方向,即使该方向己经比较拥挤了。通俗地说,个体不愿意绕路其值也略有不同。 3、人群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群体智慧的痕迹。 4、人群的行为受所处的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很大。 5、个体并没有不断地表现出行为上认真决策的痕迹,相反,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机械性和自动性。 6、“领域效应”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总是尽可能的与他人及障碍物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称之为“领域效应”。若一个人的“领域”有别人侵入,特别是陌生人,则这个人会在精神上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领域效应”的作用。 恐慌是疏散过程中一种经常发生的群体行为。它是指人群中的 个体情绪处于恐慌状态,从而做出一些在一般的情形下不会做出的行为。造成恐慌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时甚至没有明显的原因。而在人群中,恐慌情绪的蔓延则是十分迅速的。一般在极短的时间内几分钟之内,就可以从几个体的恐慌演变为人群中的所有个体都处于恐慌状态。在恐慌的状态下,个体的情绪变得十分紧张,个体的行为较少受法规与道德的影响,而呈现出一种不理性和近乎疯狂行为。 总结了人员逃生疏散恐慌的动态特性: 1、人群开始堵塞 2、人们试图以大大高于一般状态的速度前进 3、个体之间开始推挤,人们之间产生自然的物理作用力 4、人们的移动,尤其是在瓶颈处,变得无法协调 5、在出口处,形成拱形的拥堵 6、由于受伤倒下的人们充当了新的障碍,疏散进一步减缓 7、拥挤的人群中的物理作用力增加导致危险的可以高达,一 的压力。 8、其他出口往往被忽略或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9、人们采取大多数人采取的行动,显示出大规模集中行为的趋势 另外,等人还研究发现,当人群处于中高密度时,人群的 运动显示出与气体和液体惊人的相似性。个体的运动与颗粒流有某些相似性。而这些经验上的研究,启发了研究人员开发出各种相应的模型。 0 C& \3 R6 u f& d: K7 v/ {
0 C0 `( F5 V" J/ |! U5 B x# Y( x&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