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注册地址  找回密码
查看: 9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经验] 遥感估测法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361

主题

13

听众

2078

积分

风靡全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15 12:14
  • 签到天数: 102 天

    [LV.6]常住居民II

    网络挑战赛参赛者

    新人进步奖 发帖功臣 最具活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5 17: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招呼Ta 关注Ta
                                             
    遥感估测法
        在需要获取高精度、大面积的森林生物量时,传统生物量估测方法具有其局限性,不能及时反映大面积宏观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生态环境状况,无法满足现实中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利用遥感技术来代替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生物量的估测。
    9 t+ Z* f; f+ G7 q) Z生物量遥感估算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L% E8 v! I. o- K9 k* C  \
    最初的生物量遥感估算是利用单波段进行研究,如和研究认为,地上生物量与植物生长季内最小的可见光反射率存在着负相关,从而建立了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的统计模型中,为地上生物量为生长季第一通道的最小值。利用单通道来估算生物量,运算简便。但其受大气、土壤、传感器性能、太阳角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强烈,估算精度较差。% s; `% n) p1 J# z7 W. R1 X5 a9 O
    第二阶段是利用植被指数来估算生物量,因其方法简便、估算精度较高而广为应用,从使用高空间分辨率的一、数据等到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数据。从小区域的精细研究如一个实验区、一个县到大范围宏观研究如全球尺度。国外己将资料用于植被生物量的研究,目前技术日臻成熟,大量的资料用于植被生物量估算、农作物估产、森林和草场的动态监测等利用实验遥感方法对作物冠层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关系进行研究,是根据研究区状况而调整的参数。等研究了数据的红光和近红光区与叶生物量的关系,发现它们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不少研究表明将红光与近红外的反射值组合成植被指数可以较精确地估计群落特征等的研究表明,松树林的地上生物量与的关系密切。在许多情况下,指数与植被生物量并不呈线性关系可以用对数指数转换来处理它们的非线性关系。基于对数指数的回归模型。1 W' F* ~" S) E; u$ |: q
    然而,对数转换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并不适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多项式模型可能更为有效。下面是二次多项式模型二。梦还探讨了数据的纹理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对数据的纹理与口的波段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遥感影像的纹理对于成熟林的生物量估测精度有所提高。国内对生物量的研究也很多,利用朋数据得出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建立了推断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草场产草量的方法。黄对天山北坡中段天然草地进行研究,建立了不同草地类型的遥感动态监测模式和综合荒漠、草原、草甸资料的遥感动态监测模式利用高光谱对样本和测量所得的生物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相关系数在以上。在都阳湖湿地建立了植被因子与生物量之间的经验模型,利用植被生物量与归一化植被因子的关系,对研究区进行生物量制图。用下数据探讨了落叶松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和模型,进一步丰富了生物量模型的研究。饰利用调查样方材积,建立与光谱响应的回归方程,成功估算了粤西地区的森林生物量。杨存建刀比较了利用原始波段、植被指数、地形因子、气象因子与生物量之间建立的不同的回归模型,得出了估测热带森林植被的最佳回归方程。另外以大兴安岭南坡为研究区,基于图像和森林清查样地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各个波段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和环境植被指数卜一与森林生物量的关系,建立了森林生物量的遥感光谱模型,李健等基于年月一日数据对都阳湖湿地植被生物量建模。利用多种植被指数对生物量数据进行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非线性回归得到的结果更优。
    4 ^% D  Y/ v0 |- F, P
    + r! I% o6 |, }) m
    zan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微信微信
    没有个性,何来签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地址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fastpost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5-5-16 10:47 , Processed in 0.574803 second(s), 50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