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的违约损失 我国不同地区的违约损失率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下表根据平均违约损失率由低到高的顺序列出了样本涉及省市的统计结果。(部分地区,如新疆、西藏等省份,由于数据清洗后的样本量不足,统计结果的解释力度不强,本文进行了相应处理。)从中可以看出,违约损失率水平在各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低达,最高只有,相差近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回收率的高低与省市的经济发达程度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违约损失率明显低于甘肃、贵州和安徽等内陆省份。山东省和江苏省虽然经济生产总量排名前列,但省内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数据库中來自不发达地区的样本数据和涉及的债权金额比重都偏大,所以提高了全省的整体违约损失率。 行业 一般研究认为,企业所处的行业对违约损失率有明显影响。也是说,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不同行业往往对应着不同的违约损失率。基于样本数据库,本文对各行业的平均违约损失率进行统计,并按由低到高顺序进行了排列. 风险暴露规模 风险暴露规模,也指贷款规模,具体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即指债权转让协议金额。风险暴露规模大小是构建违约概率模型的决定因素,但对的估计是否有显著影响,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还没有一个统一认识。对此,结合本文依托的基础数据库,研究表明:根据样本数据中债权金额的十分位点,通过将债权金额划分成个区间,分别统计每个区间的违约损失率情况. 可见,债权转让金额对违约损失率存在影响。债权金额在万元以下的企业,平均违约损失率达到随着债权额的增大,违约损失率水平呈现波动中递增的现象,到万元以上规模时,违约损失率已增至的水平。总之,违约损失率与风险暴露规模呈现正相关性。另外,从表违约损失率率与风险暴露规模中还可以发现,违约损失率的标准差也随着债权金额的增加而减小。从回收的角度看,这一统计也说明,整体上小债权金额不良贷款的回收水平要高于大债权金额的不良贷款,但是小金额不良贷款回收水平的离散程度要远高于大债权金额的户数,也就是说小债权金额的不良贷款户的差异化比较大于大债权金额的不良贷款户。 这一不同于国外研究成果的结论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金额大的债权往往由国有大型企业产生,由于其深厚的国企背景,与政府有密切联系,且所处行业大多涉及国计民生,属于产业政策倾斜的方向,所以银行进行信贷审批时,放松了对贷款担保、抵押情况的要求和控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回收的保障力度;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对贷款处置清收时,由于借款人的国有企业性质,容易受到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和不利的投资环境(如国有债权限制转让或禁止转让给外资等政策的存在),导致资产管理公司谈判过程中减少了话语主动权,处于不利地位,最终以降低回收率来换取债权的处置。 7 c. J) ]7 E& a" H7 V8 E* H
( W/ K- ^, G4 k' N( M. k& o2 }
|